新浪图片

校场答疑:99A坦克的侧面防护真的不堪一击吗?

1/20 曼彻斯特医院联 : 以前在网上有人根据99A舱盖的位置说99A的侧面防护性和西方的比太烂了,和裸奔差不多,是这回事吗?

2/20 西方三代坦克设计在根源上是非常相似的。在炮塔防护方面,基本都选用了物理厚度较厚的NERA复合装甲进行保护。这种布局对破甲弹能形成较好的防护,对穿甲弹则不能。只能在炮塔几乎正对威胁的时候,通过侧面装甲的超大倾角来提供对穿甲弹的保护。

3/20 99A虽然也是与西方类似的“方炮塔”结构,但是防护布局思路却与西方不太相似。由于我国的反应装甲技术算得上国际一流,因此我国更倾向于使用爆反解决坦克正侧向防破甲弹的问题。因此炮塔侧面的基甲(或者说炮塔外壳),主要需要考虑的就只是对侧前方向来袭的穿甲弹的防护。而如果只考虑对穿甲弹的防护的话,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比钢更优秀的装甲。因此99A才选择了几十毫米厚的装甲钢作为炮塔侧向的基甲。在敌炮弹来袭时,首先会经过超大倾角布置的主装甲模块上的反应装甲,在侵彻能力被削弱后,又会遇到通常超大倾角布置的钢装甲。这其实也是很难击穿的。

4/20 不过99A的侧面防护设计也确实有一定的漏洞。其烟雾榴弹发射器是直接安装在炮塔基甲上的,因此在主装甲模块和储物篮之间有一块地方为了布置烟雾榴弹发射器是没有办法安装爆反的。如果这里被破甲弹击中,是很容易出问题的。相比于99A的这种设计,像豹2、VT-4这样把烟雾榴弹发射器塞进储物篮明显更有利于炮塔前半部分(坐人的那部分)的侧向防护。

5/20 BabySharnew : 29日075三号舰都出来了快完工了。问一下为什么不用舰侧电梯?

6/20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校场:075型的设计风格为何与美国级差别如此之大》这篇文章。简单说的话就是,舷外升降机利于增加甲板面积,让固定翼飞机的整备位变多,缺点是不利于停港装卸。因此传统两栖攻击舰倾向于使用舷内升降机增强装卸能力,有携带固定翼飞机需求的两栖攻击舰倾向于使用舷外升降机增加整备位。

7/20 eight : 请问现在如果SR-71黑鸟飞到我国上空侦查,我国的防空系统能否将其击落?

8/20 能飞3马赫以上的飞行器,时至今日拦截起来依旧有比较大的难度,但也不至于完全无法拦截。首先是侦察机不会漫无目的的闲逛,而是要有一个确定的侦查地点,这样一来,只要在其侦查目标附近布置要地防空,基本可以确保对侦察机进行迎头拦截而非追尾拦截。而在迎头拦截时,对3马赫目标的拦截难度要比追尾拦截小得多。至于射高方面,我军的红旗-9、S-300、S-400、甚至红旗-16都有在较远距离拦截26000米高度目标的能力。

9/20 除了地空导弹拦截以外,我国还可以使用歼-16挂载“电线杆”对其进行拦截。这种巨型截击导弹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普通三代机与SR-71在极限速度和升限方面的差距。

10/20 leon : 英国的404 not found戳中笑点 。话说,能不能介绍一下关于反舰导弹制导方式,几百上千公里,应该已经超过发射平台探测范围,能跑那么远那么快,瞄不准也只是一个炮仗啊。

11/20 首先我们从原理上讲起,最传统也最经典的反舰导弹制导模式是惯性+主动雷达制导。意思是导弹飞行的前中段是根据发射平台预先设定好的坐标点或视线方向飞行的,这个坐标点通常可以在导弹发射之前随意设定。而到了末端,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开机,会自动锁定一个目标并向其飞去。

12/20 所以对这种制导模式来说,只要能大致确定目标的位置,就能通过惯性模式把导弹引导向目标附近。等到导弹导引头开机,其看见的目标就大概率是我方想要攻击的敌舰了。而目标点和视线方向的设定,可以通过前出的侦查平台(如侦察机、预警机、舰载直升机等)回传的侦查结果来确定。在没有这种侦察平台时,也可以先通过一些不算特别精确的侦查手段大致确定目标区域,然后让弹群中的一枚导弹作为领弹,在较高的弹道上,用自身的雷达导引头辅助弹群精确定位。

13/20 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前方是敌军的一整个舰队,或者军舰民船混杂的情况。这时候往往就需要对目标作出甄别。最传统的甄别方式是让导引头分辨目标的大小,比如侦察平台判定目标区域是一艘驱逐舰和几艘大型民用商船,就可以在发射前设定让导引头锁定雷达回波较小的目标。或者侦察平台判定前方是一艘航母和几艘护卫舰,那么就可以在发射前设定,让导弹锁定雷达回波较大的目标。

14/20 不过这种方式算不上特别稳妥。比如小型驱护舰探测到导弹后可以躲到大型民船身后,利用民船的回波掩盖自身的回波。再比如航母舰队侦测到导弹后,可以让航母正对来袭方向,而护卫舰横在航母身前,这样一来航母的RCS反而会小于护卫舰,护卫舰可以帮航母“挡枪”。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美、英、法等都在开发红外成像制导的反舰导弹,这种反舰导弹可以利用目标的红外特征,大致判定视场内的目标具体是什么东西,并选择其中最符合战术意图的目标进行攻击。

15/20 另外,传统的雷达导引头也可以通过算法升级增强目标的识别能力。比如长期使用电子侦察机、电子侦察船、预警机甚至战斗机、战斗舰艇等对敌舰进行跟踪观察后,大致可以掌握不同类型敌舰的运动特征、电磁散射特征、雷达截面积特征、起伏特征、角闪特征等。而在录入了这些舰艇的目标特征后,传统雷达制导反舰导弹的目标分辨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16/20 丶馒头还是蒸馍 : 舰载机携弹重量限制比较大的前提下,隐身采用红外以及反辐射复合制导模式的反舰导弹是不是一个靠谱的发展方向~

17/20 机载导弹确实更适合采用亚音速模式。这主要是因为超音速导弹的燃料效率太低了,要么就走小型化、短射程的路线(如Kh-31),要么就走巨型化、长射程的路线(如P-700)。前者要求飞机贴到比较近的位置发射导弹,增加了飞机被击落的风险;后者会严重降低飞机的载弹量,甚至压根就挂不上去。因此想要兼顾小体积和长射程,最好是进行亚音速突防。但是亚音速导弹又太容易拦截了,所以还需要增强导弹的隐身性,才能略微弥补这一缺陷。

18/20 在制导方式层面,多模式制导也确实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雷达、红外、反辐射都有自身的缺陷。比如红外成像确实是一种很不错的制导体制,但红外导引头的制导距离要远远小于雷达导引头,因此无法保证导引头能够自动捕获并追踪目标。反辐射导引头需要有清晰的辐射源,才能进行锁定等。

19/20 刘 伟 : 这个利用歼-7的机体改装的隐身试验机,能否介绍一下?

20/20 这个说法最早源于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飞在前面:推动航空技术发展的试验研究机》,可靠性应该是很高的。书中提到我国的隐身技术发展非常早,起步于七五时期。那时候F-117还没有公开亮相过。到1991年F-117在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之后,我国又加大了在战斗机隐身技术方面的投入,90年代中期,成飞就开始探索歼-7II战机的隐身化改进方案。具体方案是改进雷达罩的透波性能,令其仅选择性透过自身发出的雷达波。为座舱进行镀膜处理,减少座舱内杂物的雷达波反射,把进气道唇口结构替换为了吸波复合材料,并在进气道内壁涂上了吸波涂料等。经过飞行测试,这架被称为歼-7IIS的验证机的RCS远远小于原本的歼-7II,但具体小了多少,这本书里并没有提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