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只有中国有氢弹?盘点那些流毒甚广的核武器谣言

1/19 1月16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在京去世。噩耗一出,网络上纪念于敏老先生的文章亦铺天盖地而来。这些文章大多对于敏老先生的生平及其贡献做了详尽的表述,这里我们就不再狗尾续貂了。在本期《出鞘》中,我们更希望以绵薄之力澄清大众对于核武器认识的种种偏差,聊以纪念这位氢弹巨擘。

2/19 说起于敏老先生,网上传的最多的是关于氢弹构型差别的段子,即:世界上只有两种氢弹构型,美国人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世界上只有30枚氢弹,全部为中国所有,这是因为于敏构型能够解决聚变所需材料氚半衰期(保质期)过短的问题。这则段子虽然算不上“陈年老谣”,但影响范围甚广,不仅“蛊惑”了不少大家非常熟悉的专家们,甚至上了电视节目。

3/19 这里我们不去猜测T-U构型和于敏构型,究竟是独立发展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构型,还是独立发展但殊途同归的相似构型。仅澄清一下这则段子中对于“T-U构型”的误解。事实上,T-U构型的聚变燃料中从来没出现过“氚”这一半衰期只有12年半的不稳定的氢同位素。最早的T-U构型使用的聚变燃料其实是纯液态氘——氘原子或因自身聚变或因中子撞击转变为氚并继续与剩下的氘进行聚变。

4/19 但由于维持氘的液态需要极低的温度,降温设备又过于笨重,这种“装置”显然不能当做武器使用。于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固态的氘化锂6开始取代液态氘成为氢弹的聚变燃料——后者在热中子的辐照下会分解成为氘核、氚核和α粒子,并亏损部分质量变成能量。接着氘、氚会在高温高压下继续聚变维持热核反应。所以所谓“T-U构型保质期短”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5/19 第二则谣言相比于上面一个历史就要长得多了,其大意是“世界上共有27000枚核弹头,其中90%在美俄两国”。我们尚不清楚其数字的确切来源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虽然历史上可能存在过,但现在世界上同时存在的已部署核弹头数量绝对达不到27000枚的数量。

6/19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俄之间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并最终于1972年达成共识,在历史上这被称作第一阶段战略武器限制谈话(SALT I)。在SALT I中美苏两国原则上同意双方冻结自身的核武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启第二阶段战略武器限制谈话(SALT II),以期最终达到双方同时削减核武器数量的目的。此后,1974美苏两国就SALT II达成阶段性共识,同意将双方的战略武器运载平台(包括洲际导弹、战术导弹、潜射弹道导弹与核轰炸机)限制在2400台,其中能搭载多枚核弹头的平台为1320台。以此为标志,世界核武器数量开始程下降趋势。

7/19 1991年,美苏两国签订了名为《战略武器裁减条约》(START)的核武器限制条约。该条约明确统计了当时美苏两国各自拥有的已部署核弹头数量、总当量并对未来各时间点的裁军目标做出了规定。按照START统计,至1990年苏联共部署了2338枚核导弹、162架核轰炸机和10271枚核弹头,总爆炸当量6626.3兆吨;美国共拥有8210枚核导弹、574架核轰炸机和10563枚核弹头,总爆炸当量2361.3兆吨。换句话说,上面的谣言至少自40年前就已不具备任何参考性。

8/19 进入新世纪,美俄之间又签署了名为《新START(NEW START)》的核武器限制条约。该条约统计,至2009年7月俄罗斯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从18年前的一万余枚下降到了3897枚,总当量下降到了2297兆吨;美国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下降到了5916枚,总当量亦下降到了1857.3兆吨。而根据NEW START条约,至2018年美俄两国部署的战略核武器运载平台将下降至700台,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也将下降到1550。

9/19 最后,公众对核武器的认识中与事实偏差最大的当属核武器的威力。早些年曾经盛行过许多荒谬的谣言,如:仅美俄两国各自拥有的核武器就可以毁灭世界好几次;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核武器一起引爆,地球将不复存在等等。诚然,核武器尤其是热核武器是人类建造过的威力最大的武器,但还远没有达到这些谣言鼓吹的程度。举例而言,人类历史上建造过的威力最大的核弹——AH602“沙皇核弹”爆炸当量约5000万吨。释放的总能量约为2.09*10^17焦耳(5.8*10^12千瓦时),在“地球”的概念上,这大约相当于地球在125毫秒内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转化为热量的数值(以65%热量转化率计算)。

10/19 根据美俄在2011年达成的新START(战略武器裁减条约,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核裁军条约的统计,至2009年7月1日(目前数量约为当时的一半)美俄部署核武器的总当量分别为1857.3兆吨(美)与2297兆吨(俄),而按照英、法两国公布的其核武力量与各界中国核武军力的估计来看,中英法三国的核武器当量之和应该会低于美、俄两国的任何一方。这里我们不妨“从宽”估计,三国核武总当量为2000兆吨(其中英国约12兆吨,法国约51兆吨)即全球核武器当量约6000兆吨,是沙皇核弹的120倍——即地球在15秒内受到的太阳辐射转化为热量的值。仅凭这些当量,显然既不可能把世界摧毁,更不可能“把地球炸碎”。

11/19 1959年美国战略空军曾列出了一份长长的战略轰炸目标清单,涉及苏联境内的3261个目标点,涉及主要城市、工业区、军事基地、核反击目标等等。根据美国人的估计,摧毁了这3261个目标点,苏联人就将基本失去抵抗能力。而如今俄罗斯的城镇规模、工业规模、核反击目标的坚固性、隐蔽性均非1959年的苏联所能媲美,以美国总共的1350枚核弹头与652台投送载具(2018年数据)显然难以达到“摧毁俄罗斯”的目的,更遑论摧毁世界了。

12/19 此前曾经有网友利用某网站模拟核武器爆炸后的毁伤效果。这实际上也会对其对核武器的认识产生偏差。核武器的直接杀伤能力主要来自于冲击波与光辐射,而这两者均会受到建筑物密度、地形复杂程度等客观因素阻隔。这会导致同样当量的核武器在不同地区引爆造成的杀伤效果完全不同。该网站对于核武器的爆炸模拟实则是以核武器在完美球面上的爆炸为模型的。不管引爆的位置是纽约城还是内华达荒野,其波及的半径都不会改变。

13/19 除冲击波与光辐射外,早期核辐射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人体等软目标产生较好的杀伤效果,但早期核辐射易受空气阻碍,波及范围相当之低,造成的杀伤效果也远不及前两者。相比而言波及范围较广的放射性沾染则属于“润物细无声”的长期效果,以短期来看放射性沾染的威胁不大;以长期来看,这种威胁并非不能清理和回避。在核大战的大背景下,这两种杀伤方式造成的伤亡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14/19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以五人“砖家”组成的工作小组TTAPS通过臆测发明了一种“核冬天”的论调。这种论调声称城市中的核爆炸会引起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火灾,火灾形成的上升气流可以将火灾产生的大量烟雾喷入平流层,这会直接导致太阳辐射被浓烟遮挡无法抵达地球,而使地球表面温度急剧降低(TTAPS声称地表温度最高将下降40°C),而形成“人工冬天”。

15/19 但此前和此后的无数事实均证明,这不过是一群“圣母”的无病呻吟:1945年的日本城市中,木质建筑仍然占到了一大部分。但无论是美国人使用凝固汽油弹对日本城市的轰炸,还是在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均没有在城市里引起一场“能够把上万吨烟尘喷入平流层”的巨型火灾。而与之相比,现代化的大型城市明显更加“不易燃”,对火灾的管控能力也相较于几十年前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16/19 此外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人曾点燃了科威特境内的大量油井。当时“核冬天”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这种大规模火灾会造成与核大战相似的“冬天”效果。不过从战争中及战后的实测来看,这种巨型火灾并没有对全球气候造成什么可见的影响。火灾产生的浓烟最高只能上升到约6000米高度的对流层,并迅速被对流层活跃的云层清理干净,遮挡阳光的效果最多只能持续几天。

17/19 当然,世界主要核大国们实际上并没有把这种“世界末日”的论调当回事:中国以应对假想中的核大战为目的,建设了后来闻名天下的“三线”;美苏两国虽未像中国一样进行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运动,但均制定了完整的核大战爆发后的应对方案,如像公众普及核战爆发后的自保知识、建设核大战后的军力指挥系统(因特网)等等。所有这些努力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核大战不是世界末日。毕竟到了“世界末日”那一天,所有这些东西都没有什么卵用。

18/19 最后,我们还是要重申一点:破除人们此前对于核武器威力的“迷信”,本意仍是要让大家“正视”核武器的威力。正如上文所说,核武器是人类历史上建造过威力最大的武器,但这种武器的威力尚不足以仅凭自身的“威慑力”就能避免一场“核战争”。所以如何解下这顶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考验的还是人类自身的智慧,而非武器的“威慑力”。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19/19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氢弹,查看上期《出鞘》,回复韩国海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