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乱流齐进声轰然:鱼雷还能否在中国海军顶起一片天

1/21 据中国国防部网站12月21日消息,12月初中国海军在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组织海上训练期间,不慎丢失一枚疑似训练用鱼-6鱼雷,后该鱼雷受海流影响漂向某国富安省近海,并于12月18日被一名某国富安省渔民捞到。在中国海军正大批装备鹰击18和鹰击12两种先进反舰导弹的情况下,鱼雷这款有着百年发展史的水下大杀器曾一度从各种相关军事报道中消失,成为众人眼中的一款“落后武器”。如今鱼-6鱼雷再受热议,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来谈谈中国鱼雷如今的发展水平,以及鱼雷在中国海军反舰体系中与反舰导弹的不同作战意义。

2/21 鱼-6鱼雷是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的大型线导反潜鱼雷,用于配套“宋”级潜艇。这款鱼雷采用了大功率、远航程的奥托热动力系统,中段为线导,末端采用主被动联合声导。鱼-6鱼雷首次亮相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刚宣布成功测试了一种新式大型鱼雷,最大射程接近30公里,最大航速达到50节。鱼-6鱼雷研制成功的最大意义是完成了中国海军鱼雷动力系统从电动向奥托热动力的转变,后来的鱼-10等大型鱼雷基本都采用奥托热动力推进系统。

3/21 鱼雷被某国渔民捞获后,国内网上曾一度有声音担心,某国可能通过逆向测绘仿制等手段,获取中国海军鱼-6鱼雷的关键机密,但事实上中国海军这次丢失的鱼-6鱼雷仅是一枚训练用的电动操雷。操雷与战雷在外观上的区别在于,战雷为了便于隐匿在海水中外观通常采用墨绿色,而操雷则会有橘色。从本次某国方面传出的照片可以看出,这枚鱼-6鱼雷的头部染有橘色,应该就是操雷无疑。而在内部,操雷除了缺少战斗部外(会视训练打击的目标分别用水或铅块等重物替代),还会携带记录仪器等来搜集试射后的深度和速度等数据,以便检讨训练情况。

4/21 此外为了便于识别及回收,操雷还会携带特殊的显示装置,比如有的操雷就会在前段装有导引灯,操雷在完成发射后垂直悬浮于海面时,导引灯就会向上持续发射强光以便飞机寻获。还有一些操雷也会装有发声装置,如果发生控制导线断裂等意外,该装置就会持续发出固定频率的声音,从而便于蛙人和打捞船发现。此外考虑到训练海况通常较为复杂,以及操雷发射常会偏离预定目标区等情况,有些操雷在发射后还会主动在海面释放红/橘色等无毒染色剂。

5/21 虽然有这么多的预防措施,但操雷的打捞作业仍然相当复杂,各地海军基本都发生过操雷丢失的情况。比如2010年6月,台湾省海军256战队的海龙潜艇就曾在高雄附近举行“猎鲸”演习期间,遗失过一枚德制SUT型操雷。这批鱼雷是台当局在1984年至1987年间通过印尼购入的,总共两批,平均单枚成本达一亿元新台币,而且由于后续补给无望,打一枚就少一枚,台海军还将SUT鱼雷当作了“宝贝疙瘩”,平日只使用未装战斗部且射出后可以回收的操雷,极少使用战雷。

6/21 由于潜艇发射鱼雷的演练通常事前准备充分,本次操雷丢失的原因可能还是出在操雷本身。我们不妨推测一下三种原因:一是演练中电池组发生故障(由于需要反复使用,操雷通常使用锂电池等作为动力来源),以致仪器工作异常而失联;二是操雷发射后雷体结构发生问题使得海水渗入破坏线路,或者元器件老化,导致导引灯和音响等显示装置工作异常;三是海况突变致使操雷过度偏离目标区,打捞部门未能及时寻获而被洋流携至某国附近。

7/21 由于本次中越双方都没有公布过多的信息,我们也不对本次遗失的原因进行过度揣测,但关于其后果还是要细讲一下。网上曾有人以鱼雷的研制难度来作为例证,试图推论某国难以完成从这枚操雷仿制出鱼-6鱼雷的结论。结论是正确的,但推论过程却错了。鱼雷最核心的机密在于其寻的装置和推进系统,操雷由于缺乏作战功能以及需要反复回收使用,并未安装鱼-6最机密的声线联导装置(以记录仪替代)和奥托热动力系统(以能反复使用的蓄电池替代),因此也就谈不上被窃密的问题。但某国其实还是可以从操雷内的记录仪得到此次训练参数等内容,这对其反潜作战其实还是有一定帮助。

8/21 关于鱼-6鱼雷的奥托热动力系统,我们还想强调一句。一般鱼雷的动力系统可以分为热动力和电动,热动力系统具有航速快、射程远的优点,主要用于重型鱼雷;而电动力则因为电机的噪声相对较小,不容易被声呐发现,通常用于中轻型鱼雷。由于当前世界主流国家的海军主力舰都逐渐开始使用燃气轮机作为动力,这也使得鱼雷的航速要求会越来越高。除了航速,鱼雷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其射程也要尽量超出敌舰艇的声呐有效探测距离。某国获得中国海军的这枚鱼-6操雷却不能掌握其核心的奥托热动力技术,想在南海频密的水下反潜网中对我军发起鱼雷攻击,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9/21 本次丢失的鱼-6鱼雷虽然2005年才实现量产,但在我军作战体系中已经并不是一款非常先进的鱼雷了。在鱼-6之前,中国开发过可供“汉”级攻击核潜艇使用的鱼-3大型反潜鱼雷(电动、声导),可供“明”级常规潜艇使用的鱼-4大型反舰鱼雷(电动、声导),以及可供“宋”级常规潜艇使用的鱼-5大型反潜鱼雷(热动力、线导、声导)。除了潜艇用鱼雷,中国的其他鱼雷还包括可供水面舰艇使用的仿制于美国Mk-46Mod 1鱼雷的鱼-7轻型反潜鱼雷和同样可供水面舰艇使用的、与海红旗-16舰对空导弹共用发射装置的鱼-8型火箭助飞反潜鱼雷。

10/21 目前中国海军航空兵的直-8和直-9型舰载直升机所配备的反潜鱼雷主要是意大利A244S轻型反潜鱼雷的国产化型号。A244S的动力为铅酸电池,采用三频脉冲的主被动联合声导系统,并装有可编程式预先设置搜索及运动模式的寻标器。该型鱼雷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灵活,可被多种载具携带使用。A244S和Mk-46两型轻型反潜鱼雷的引进,曾为中国海军提供了一个有限了解西方反潜技术的宝贵窗口,也为中国改良和研制自己的鱼雷提供了参考。

11/21 美国鱼雷“教”会了我们如何使用热动力技术,而俄罗斯鱼雷则为中国鱼雷制导模式的改进提供了借鉴。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向俄罗斯订购“基洛”级常规潜艇和现代级驱逐舰时,也订购了与之配套的TEST-71、TEST-96和53-65KE等型号的鱼雷。虽然俄罗斯53-65KE型鱼雷的推进系统也为热动力装置,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鱼雷在采用从美国鱼雷上学到的奥托热动力技术之外,又采用过俄罗斯版的热动力技术,相反TEST-96型和53-65KE型鱼雷的尾流自导模式却自此开始在中国各型鱼雷上渐渐现身。

12/21 一般而言鱼雷的末端制导方式可简单分为声导模式和尾流自导模式。声导鱼雷的缺点容易受到干扰,比如声导鱼雷进行打靶训练时,靶场为了安全考虑,就常会在目标声源外再设立引导声源。而尾流自导鱼雷则利用舰船航行时形成的尾流来进行制导,通俗地说就是潜艇只要对着敌方舰艇的尾流发射尾流自导鱼雷,这些鱼雷就会以其尾流为轴,做振幅越来越小的正弦波运动,直至命中敌方舰艇。由于舰艇的尾流不易模拟,且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消散,尾流自导模式相对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将这种制导模式投入使用的是苏联1965年服役的53-65型鱼雷,而美军佩里级护卫舰的其中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替美军航母“挡下”这种鱼雷。

13/21 但其实尾流自导同样也存在缺陷。为了确保鱼雷能够进入舰艇尾流的有效范围,并确保一定的命中概率,进入角度一般要达到30-150度。另一方面由于是以蛇形弹道对水面舰艇展开追击,尾流自导鱼雷为了确保实现有效追击,要始终保持近16节的航速优势。这两方面的因素将导致鱼雷丧失大量动力航程,也对潜艇的战术机动和占位射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航速和机动性均较差的常规潜艇是个极大的考验。此外,由于需要采用多雷平行航向射击的攻击模式,尾流自导鱼雷的攻击消耗也更多,而这势必会降低潜艇的持续作战能力。

14/21 中国在尾流自导鱼雷方面的最成功典型毫无疑问是鱼-10型鱼雷。该鱼雷是我国首种远程高速光纤制导的重型鱼雷,其性能足以和世界任何一种鱼雷比肩,其尾流自导技术使得鱼-10的末端探测距离与美国MK48mod7鱼雷大致相当。除此之外,鱼-10型鱼雷还可能采用了兰金闭式循环发动机,这种先进动力系统能量密度高,且因闭式循环系统不用向外排气,没有排气噪声和排气航迹,从而大大降低了鱼雷航行时的自噪声和红外特征,使鱼雷具有更好的安静性和隐蔽性,总体性能据说已经达到美军MK50水平。

15/21 美军MK50鱼雷与MK46鱼雷的最大不同在于将后者的奥托-2斜盘发动机换成了更先进的融锂-六氟化硫兰金闭式循环发动机,并将尾部的对转桨换为了泵喷推进器。动力更换后的MK50鱼雷最大射程超出MK46的2倍、达到20公里,最高航速也达到了65节左右,配合低噪声的泵喷推进器,其静音性能反而更好。此外,MK50鱼雷也采用了定向聚能战斗部,可轻松将“台风”级和“奥斯卡”级双壳体潜艇撕开破口。中国的鱼-10鱼雷倘若真达到了MK50鱼雷的技术水平,那可真是已经跻身世界领先水平了。

16/21 热动力鱼雷按照燃料和氧化剂的安置方式不同,可进一步细分为单组元燃料和双组元燃料。前者是将燃料和氧化剂同时加注在一个容器里;后者则是将其分开加注,在燃烧时按照比例添加。鱼雷的单组元燃料有一种叫做“奥托-2”的液体燃料,它以1,2丙二醇二硝酸酯、邻硝基二苯胺和葵二酸二丁酯混合而成,能随意控制燃烧速度让热机实现无级变速。不过“奥托-2”同样也有缺陷:那就是其硝基氧化能力不够,需要多余的氧化剂来弥补,以获得更快的燃烧速度。

17/21 国内外先进鱼雷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加入高氯酸胫胺(HAP),来组成一种高能双组元燃料。这样又会导致燃烧产生的热能太高,超出燃烧室材料的限制,但如果引入海水进行冷却则会导致热效率下降,而中国工程师则在鱼-10的加注系统中装了一个容器,专门在内部往燃烧室喷冷却水,这样便形成了由水蒸气组成的第三种“组元”,最终燃气和水蒸气共同成为后面涡轮机的工质。这种独特的“三组元燃料”(奥托-2、HAP、水)设计可说是目前世界上成功应用于鱼雷中能量密度最高的燃料之一,也赋予了鱼-1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程和航速。

18/21 虽然鱼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作战历史,而且技术原理也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至今仍被各国舰艇广泛采用,并未被反舰导弹所完全取代。这一方面在于其威力强大,因为主流鱼雷装药量一般都在600公斤以上,重型甚至达到800-900公斤,而反舰导弹装药量却只有200-500公斤;另一方面则在于鱼雷与反舰导弹的攻击原理不同,鱼雷直接攻击水面舰艇水下部分,水密度远超空气所带来的“倍增效应”能轻松撕裂军舰船体,导致海水大量涌入从而完全摧毁目标,而反舰导弹却只能攻击水面舰艇水线以上部分,虽然同样能穿透军舰装甲对舱内的人员及设备造成伤害,但往往只能摧毁舰艇的战斗力,而不能完全摧毁舰艇本身。

19/21 从作战模式来看,反舰导弹拥有重量小、机动性强和突防能力高等强项,而鱼雷则有威力大和单发摧毁率极高的优势。这也让不少国家试图将两者优势结合起来,而其中最成功的则莫过于导弹-鱼雷系统的设计。该系统的优势在于,可极大缩短将鱼雷送达攻击目标的时间,而且还可以保持其航行性能。美国的“阿斯洛克”系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该武器采用固体燃料导弹装配MK-46型轻型鱼雷为战斗部,可在5秒内让鱼雷飞行1公里距离,而同样航程MK-46型鱼雷却需要50秒的时间,而且还要降低用于搜索和跟踪目标的航程储备。

20/21 随着现代海战理论的发展,海战开始拓展到空中、海上和水下三个维度,世界各大海军强国对于水下力量的建设也越发重视。这也表明,在不断发展反舰导弹之余,中国也需要继续下大气力提升鱼雷的技战术水平,当然这其中的难度必然不小。回想当年董春鹏主持鱼-6鱼雷的研制工作时,从项目立项到产品设计、研制到最终试验成功,走过了十年的漫长历程,最终创造出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四个第一。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相信中国鱼雷所走过的路也将越来越宽。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21/21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鱼雷,查看上期《出鞘》,回复穿甲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