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兔起鹘落迟不得:从印度选购新舰载机谈我国下代舰载机选择

1/21 新华社11月26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一篇名为《6年前这个红遍全国“style”,至今让人心潮澎湃!》的文章指出,中国新型航母也已经在船台上有序建造。新型航母也就是第三艘航母,这是官媒首次确认中国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关于这艘航母的具体技术细节,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是关于这艘航母将搭载“鹘鹰3.0”作为舰载机的消息却已经铺天盖地。与此同时,印度也公布了其下一批次舰载机的招标计划。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来结合中印两国下一代航母舰载机计划的新闻,展望一下两国未来航母舰载机的发展。(查看完整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2/21 11月15日,《印度时报》下属媒体《印度快报》采访了印度海军参谋长苏尼尔·兰巴上将。这位印度海军最高级军官显然已经对印度国产舰载机,舰载型LCA失望透顶。他说,“光辉”战机不符合印度海军的性能要求,我们已经考虑向全球伙伴发起招标。经过研究,印度共向4家公司的产品发起招标,分别是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的米格-29K、法国达索的阵风-M、美国波音的F/A-18超级大黄蜂和瑞典萨博的鹰狮。其中除鹰狮外,其余三者均为“久经考验”的成熟舰载机,一旦合同敲定,飞机的交付、售后等料无太大问题。

3/21 在这三种成熟舰载机中,米格-29K已经是印度航母维克拉马蒂亚的制式装备,但其服役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印度海军对其性能并不满意:米格-29K在整体性能上,仍属于经典第三代战斗机。其仅装备了机械扫描雷达,无论是在超视距空战还是在电子对抗方面,都难以与各国现役的三代半战机相抗衡。此外,受限于机体规格和挂载能力,其对地攻击性能也较为贫弱,在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的前提下,米格-29K再次中标印度下一代舰载机的可能性较为渺茫。

4/21 与之相比,阵风-M与F/A-18E/F的性能相近,均远优于米格-29K。在机载雷达方面,F/A-18E/F采用了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阵风-M则装备了RBE2-AA有源相控阵雷达,两者为同代产品,性能差距也并不大。在挂载能力方面,两者也均为30000磅级,F/A-18E/F仅比阵风-M略大。考虑到飞机的性价比,F/A-18因为产量巨大,相比于阵风-M拥有较大的优势:截止2017年,F/A-18E的单机飞离价格约为7050万美元。作为对比,阵风-M战斗机的飞离价格约为7900万欧元(约合8950万美元),这也使得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时候F/A-18更加有可能获得印度海军的青睐。

5/21 目前,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巴基斯坦的一系列无端指责和巴基斯坦方面的强势回应,美巴关系正在渐行渐远,美印关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除了F/A-18E/F外,美国还不排除向印度出售其航母电磁弹射技术。如果这笔意向交易进入实质谈判阶段,无疑也会加重美制F/A-18E/F战斗机在印度海军心中的重量。而若美印最终就舰载机、弹射器等航母子系统达成一揽子协议,印度下一代航母体系建设也将因此转入快车道。

6/21 对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印度的表现还有些迟疑,这主要是印度海军和印度政府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印度海军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的建造已近尾声,一款成熟可靠的舰载机是其“迫切”的“刚性需求”。莫迪政府“悬空”强推“在印度制造”政策,印度新任女防长又是这一政策的忠实簇拥。但与此同时,印度国产的LCA舰载型战斗机却迟迟无法达到印度海军的要求,印度海军不愿当“接盘侠”。当然,这一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维克兰特号距离服役越近,舰载机的现实需求就越迫切,局面就越有利于印度海军。最终印度采购外国战机还是不可避免的。

7/21 同印度相比,我国的潜在选择则要少得多。现在,中国现役舰载机歼-15已经超过1年多没有新机服役的消息了。而下一代舰载机更是连一架样机、甚至一张公开的PPT都没有。而中国的第三艘航空母舰,也是第一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已经在“船台上有序建造”。此时如果有条件,能够采购美国的F-35C舰载战斗机,自然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未来20-30年中国航母舰载机的选型问题。但现实是,中国没有印度、日本、韩国这样优越的军贸环境,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8/21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和消息来源看,北方某大型国企的“鹘鹰3.0”PPT可能确实已经赢得了下一代国产航母舰载机的竞标。毕竟按某总师的说法:抛去一切“技术问题”不谈,中国目前只有两家主力战斗机设计研究所和两家主力战斗机生产厂。即使是出于“商业竞争”、“反垄断”的原因考虑,也不太可能坐视其中一家因为没有订单而倒闭。但现在,北方某厂仅负责歼-16战斗机的生产、某研究所也仅负责FC-31项目的发展。按常理来讲,如果“鹘鹰”项目终不能修成正果,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可能该厂、该研究所就真的要倒闭了——当然,某大型国企这些事,显然未必会符合“常理”。

9/21 此前,新浪军事一直坚持的观点是:FC-31目前的状态并不可能上舰。其1.0版本自不必说,专门优化了前起落架结构的2.0版本也一样存在着定位不清、用途不明、气动陈旧、动力落后、航电设备配套不全等一系列问题。一定要“没活找活干”,承接海军下一代舰载机项目的话,其必须在这些问题上有所突破。即“鹘鹰3.0”必须要“根治”1.0、2.0版本身上的这些缺陷。鉴于某大型国企一贯的表现,我们还是对其这一能力表示怀疑,所以“鹘鹰3.0”一天不亮相、不上舰、不量产,我们都对其能否“做好这一单”表示怀疑。

10/21 在“转正上舰”的过程中,鹘鹰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气动布局。从飞机设计的角度来看,中型战斗机的航程载荷比几乎必然要弱于重型战斗机,而双中推中型战机又几乎必然弱于单大推中型战机。在极其强调飞机作战半径的航母战斗群中,这一缺点又被放在了“放大镜”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人为双发的F/A-18战斗机“常备”了三个巨大的副油箱;又在下一代战斗机的设计中,开创性的使用了“单大推”模式。

11/21 但美国人的解决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一时半会做不出F-135那样“泼辣”发动机,而下一代战斗机又不可能像F/A-18、阵风-M那样“常备”副油箱,因为这会破坏战机的隐身性。那么解决问题的手段,就只能指向“动力不足,气动来补”:如果大幅提升飞机在巡航速度下的升阻比,飞机的航程载荷比也会随之上升。但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使用比歼-20更加“划时代”的气动布局,比如:无垂尾大三角翼下反翼尖——这是目前技术条件下高速段低阻力的最优解。

12/21 其次,双发除了耗油量的问题也同时存在体积和重量过大的问题。在飞机尺寸受限的前提下,这会无谓的增加飞机的死重并挤占飞机的设备安装空间。要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需要解决“先进中等推力发动机”的问题。目前网上热传“鹘鹰3.0将搭载涡扇-19先进中推”,不过这里我们同样对涡扇-19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另一种“保守”的说法是,“鹘鹰3.0”将搭载RD-93的国产版本涡扇-13发动机,但这种发动机推力实在太小,两台发动机的推力加一起尚不及一台F-135,实在难堪大任。相比之下,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同英国合作,复活EJ230、EJ270发动机其实是更好的选择。毕竟中国曾经有引进英国斯贝发动机的合作基础,2015年以来中英关系也相对不错。

13/21 再次,海军舰载机不同于空军战术飞机,可以“专精”于某一领域。相反,航母上有限的战术飞机容量决定海军需要一款“全能战机”。举例而言,美军F-35的体量比F-22要小得多,然而其弹舱容量却远远大于后者。“海军舰载机必须拥有对面攻击的能力”即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之一。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鹘鹰”。目前,不管是鹘鹰1.0还是2.0,其弹舱都还是同歼-20、F-22一样的小容量“空优型”弹舱。这显然不能满足海军舰载机对于“对面攻击”的需求。而要增加弹仓容量,势必要在现在的验证机基础上大幅修改飞机结构。

14/21 最后,“鹘鹰”3.0还必须从现在“一架能飞的飞机”,进化成“一架能作战的战机”。这意味着其必须要为体系化作战所需的众多子系统预留充足的安装空间——当下的“鹘鹰”1.0和2.0还都无法容纳一整套像歼-20那样的信息化作战系统。而如果以“上舰当舰载机”为目的,加固的起落架、折叠机翼、尾钩和结构补强等也势必进一步“侵占”“鹘鹰”本就拥挤的空间和重量。这将对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5/21 如果北方某战斗机设计研究所能够顺利解决这些问题,那我们当然会毫无保留的支持“鹘鹰转正”,甚至我们还会举双手支持空军也批量采购这一型战斗机作为第四代多用途战斗机(或者用美国的说法称之为“联合攻击机”),毕竟歼-20目前确实没有对地攻击能力。但这些修改的工程量,并不低于重新设计一款新飞机。其是否能够赶上中国下一代航母的建造速度,依旧是一个未知数。这里我们也衷心的希望,某大型国企不要在海军第四代战斗机的项目上继续“得过且过”。毕竟事关中国海军未来几十年的项目,宁缺毋滥。

16/21 当然,设计所完成了设计方案,还需要工厂能够完整的实现这一设计。但从历史上来看,某厂在制造上的问题并不比某所的设计问题更小。以其现在生产的歼-16战机为例,量产两年以来,不论是产量还是单机飞离价格居然相对于领先其一代的歼-20战机都没有决定性优势。根据央视的报道在部队应用时,厂方专家居然敢对一架发动机叶片存在安全隐患的飞机的安全运作“打包票”。如果将这样的态度延续到海军第四代舰载机的建造和“售后”中,“鹘鹰3.0”也难免重蹈歼-15高故障率的覆辙。

17/21 除了“态度”问题以外,某大型国企的问题之一可能还是从没有真正接触过“西方化”的“标准化生产”。长期以来,某大型国企一直在生产苏式战机或者苏式战机的国内发展型号,而对于这些战机的生产,俄罗斯人本身就还在追赶“西方先进”工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打破南方厂生产南方机、北方厂生产北方机的“思维定式”,尝试在北方某大型国企建立一整套“南方标准”的歼-10或者歼-20战机生产线。在“鹘鹰3.0”设计完成之前,让某大型国企预先熟悉三代半战机、四代战机的“标准化”、“脉动式”生产流程。

18/21 几年前,时任中国航空工业的某位领导曾说过:“鹘鹰”战机的设计要求是“打得过美国的F-35”。但此前“鹘鹰”1.0、2.0的实际表现显然与这一目标相去甚远——不仅仅是飞机的性能,更重要的是飞机的研制进度。要知道,FC-31首架原型机的首飞仅仅晚于歼-20首飞一年。而如今,歼-20已经批量进入空军作战部队服役,量产2年以来,歼-20战机的年产量已经超越F-22的平均年产量。但作为对比,“鹘鹰”甚至连第三架原型机还没造出来。

19/21 此前,“鹘鹰”战机的研制并没有获得国家的支持,其项目经费全部靠自筹,项目进度缓慢尚有情可原。如今,如果“鹘鹰”真的“转正成功”,国家必然会加大在这一项目中的投资力度。今后“鹘鹰3.0”的研制速度,也应该会相应的开始提速。在此我们也衷心的希望,中国海军的第四代航母舰载机能够按时、保质、保量的与中国的下一代航母同时服役。毕竟我们不像印度人一样,即使失败了也还有外国飞机可买。

20/21 一直以来,国内网络上都不乏“鹘鹰”战机的“铁粉”。虽然其中的一大部分军迷是确实喜欢这一型战机。但也不乏靠着“认识XXX”、“有内部关系”可以以“赞助费”的方式“骗吃骗喝骗小钱花”,带着“功利心”去“吹”的,这种心态并不正确。同大家一样,我们也希望“鹘鹰”好,但是这种期望是出于对中国海军未来发展的祝福,而并非“无条件”的接受这一型号。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21/21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FC31,查看上期《出鞘》,回复香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