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争雄角力转坤轴:从此次中美军舰“撞击”看两国海军未来战略

1/20 10月1日美国海军学会(USNI)网站爆料,美国海军驱逐舰迪凯特(USS Decatur)于9月30日上午8:30左右,在南薰岛12海里范围内与中国海军驱逐舰发生“近距离接触”。该网站还指出,中美两艘驱逐舰一度仅相距45码(约41米),此后迪凯特舰进行了机动以避免碰撞。10月2日,美国海军方面又公布了当时由美军直升机拍摄的中美驱逐舰“体位”变化图。并进一步指出,此次与美舰进行“友好交流”的是052C型导弹驱逐舰兰州舰。就此,这条消息国外媒体也开始渲染:中美战舰差点发生了撞击。本期《出鞘》我们不妨廓清本次中美战舰“近距离接触”一事,就此谈谈中美两国海军战略现状和未来走向。(查看完整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2/20 从美国媒体曝光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兰州舰并没有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刻意的去“别”美舰。实际上两舰仅仅是航线有所交叉而已。从图上两舰前后的“体位”变化,我们大致可以推得事件的整个过程:兰州舰发现美舰航线正要驶入南薰岛12海里范围,随即前去警告驱离。兰州舰背靠南薰岛而美舰面朝南薰岛,两舰航线必然会有交叉。在交叉点附近,兰州舰与美舰“正好”形成了“超车与被超车”的关系。受国际规则所限,美舰此时必须要进行避让,这又直接导致了美舰航线远离南薰岛。

3/20 从国际规则的角度上看,两舰的行动均符合《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下称《规则》):图中兰州舰属于被追越船,依《规则》作为追越船的美舰理应为兰州舰让路。美舰的行动虽不符合《规则》中“尽可能早”的要求,但也做到了“采取大幅度行动让清他船”的义务。作为《规则》中规定的“直航船”,兰州舰做到了“保持航向和航速”的基本要求,行动冷静而专业。这与国内部分媒体口中“兰州舰从美舰侧面高速切入其前方”的危险且不专业的行为大相径庭。其所谓“在“兰州”舰逼迫下,美舰被迫转弯”更无从谈起。

4/20 本次中美两军舰艇的相遇,在网上“延伸”最多的是1985年8月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重庆舰“拦截”苏军导弹巡洋舰伏龙芝舰的事迹;以及1988年美苏两国海军在黑海上演的“我舰奉命撞击你舰”的故事。不过这两者与本次事件之间均没有太大的相似性:目前网上流传有许多当时重庆舰的传说,比如“中国驱逐舰忽而冲向伏龙芝的前方,猛然又迂回到其右方”、“重庆舰加速冲向伏龙芝”等,但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图片证据均不支持这一说法——实际上重庆舰应该只是在执行跟踪、调查一类的任务。

5/20 而至于“我舰奉命撞击你舰”的故事则更不能生硬的套到本次事件中。1988年的苏军与美军关系基调更加剑拔弩张。而目前中美之间的关系显然比当时的美苏缓和的多。此外,1988年苏军忘我号护卫舰采取直接撞击的方式驱离美舰虽然是其天职所在,但手段并不专业,仅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角度上来说,忘我号负主要责任。而如上文所说,本次兰州舰采取的行动不仅完成了使命,维护了我国的合法权益。而且其做法完全合乎国际惯例与规则。即使两舰发生碰撞,事故责任也全在美舰一方。

6/20 其实如果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上来考虑,中美两国的战舰在南海相遇并不是什么“新闻”。美国海军在过去几十年中从来没有远离过南海——根据美国国防部发表的《2017财年度航行自由报告》,美国仅在2017财年就在南海海域展开了7次“航行自由行动”,其中的5次针对中国,在此之前的2015财年,美国舰艇在南海航行的时间总和超过700天;与之对应的中国在相关海域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过去几年中,每一年我们都会多次看到,美国舰艇进入中国控制的南海岛礁12海里范围以内被我方舰艇警告驱离的新闻。类似的“接触”发生在中美两国海军之间早已见怪不怪。9月30日这次接触同之前的接触唯一的区别只是美军公布了相关照片而已。

7/20 近年来,随着国防实力和海军实力的增长,中国已经在南海地区建立起了较为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大多数国内相关报道都没有注意到的。2016年解放军在南海连续进行2场大规模演习,美军放话要“闯”演习海域却最终爽然失约,正是中国建立起这种优势的标志性事件。物理距离和地理环境决定了,只要中国的军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便可以向这一区域投射最多的军力——换句话说,中国在南海地区取得军力优势是合乎常理的。目前中国的岛礁基地与海军航空兵、海军舰艇等机动兵力和网、天、电等辅助系统互为支撑,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攻防体系。美国想要单方面改变这一地区的态势也并不容易。

8/20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曾经拥有南海地区最优良的深水港,越南金兰湾作为自己的“前进基地”。越战结束后,美国撤出金兰湾,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成为了美国在这一地区最优质的军事基地。但好景不长,1990年之后美国主动撤出了苏比克湾。失去这两处军事基地在客观上决定了美国今天在这一地区的“劣势”。此前在越南和菲律宾两个国家与中国关系紧张时,美国还可以借两国之力与中国“周旋”,但近年来两国均大幅改善了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9/20 这也导致美国在这一区域已经失去了可靠“发力点”——可以看到,除了驻扎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滨海战斗舰外,美军并没有太多的力量可以用来维持在南海的“长期存在”。不管是使用伯克级还是提康德罗加级在中国实际控制的岛礁附近进行“自由航行”,本质上可以归类为对中国控制的岛礁的法律地位的试探——毕竟中国从来没有明确过这些岛礁的法律地位。这种试探与我们经常说的“对峙”的区别在于:其强度和烈度都要低得多,但却更加“常态化”。

10/20 这次的“亲密接触”被高调曝光背后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美国在为即将在11月6日举行的中期大选造势。事件发生不久之后的10月4日,美副总统彭斯在哈德逊研究所就美国政府的中国政策发表演说,演说中彭斯刻意将本次兰州舰的行动歪曲为“鲁莽的骚扰”。其目的也无非想借中国之题发挥,引申出“只有特朗普和共和党才能让美国再次强大”这一核心论点。但拉票归拉票,实际上不管是彭斯还是任何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智者,都应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谁都无法改变中国海军正在成为继苏军之后,第二个能够与美国海军“同台竞技”的挑战者这一事实——这是基于中美两国海军舰艇数量的变化趋势得出的。

11/20 此前网络上曾有一种悲观的观点“即使美国一艘新舰都不造,中国造20年也赶不上美国海军的规模”。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因为舰艇是有自身的使用寿命的,老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老化、落伍直至不得不退役。如果美国人真的几十年不造舰,那时候美国海军是否还存在都是个未知数,更遑论中国海军赶不赶得上了。其实海军的规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长期维持数量的期望仅取决于舰艇的建造频率和预计使用期限。

12/20 这里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考虑建造速度的变化以及战舰的提前退役、延期退役等随机事件。假如中国如果以平均每5年2艘的速度建造航母,这些航母预计使用45年。那么中国航母的期望规模就是18艘。如果以每5年1艘的速度建造,那么其期望规模就是9艘。在这一期望规模下,不管中国现在有多少航母——不管是0艘、100艘还是10000艘,45年之后,中国都将拥有9艘航母,因为现在在役的航母届时都会退役。除非他们像胜利号和宪法号一样被“供”了起来。

13/20 说回本次中美舰艇“近距离接触”事件的主角,也是未来中美两国海军辅助舰艇中的“中坚力量”驱逐舰。中国从2012年8月到2018年7月,6年的时间内下水了14艘052D型驱逐舰和4艘055型驱逐舰,平均每年新下水3艘驱逐舰。借用美国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30年的服役期限推算,未来中国驱逐舰队的期望规模约为90艘。这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美国海军驱逐舰部队的期望规模——美国海军在9月27日签署伯克Flight 3导弹驱逐舰的第一个多年份采办合同:在2018至2022财年编列10艘伯克Flight 3,平均每年2艘,这也是近年来美国海军驱逐舰建造的平均速度。

14/20 为了避免在规模上被中国海军超越,稍早之前美国海军在2019财年预算申请中提出了其未来30年的造舰规划,打算到2022财年把驱逐舰产量增为每个财年3艘。这意味着未来中美两国驱逐舰数量很有可能大致相当。推而广之,从目前网上流出的消息来看,中国航空母舰的建造速度也远远快于美国。虽然在其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航空母舰的建造速度也可能随之放缓,但总的来说中国有能力使各类型舰艇的期望数量都与美国等量齐观。

15/20 可以预见,不管今后中美两国能够在南海地区投射的军力的差距有多大,美军类似的“试探”行为和中国海军对美军的“警告驱离”都不会停歇。同时,未来我们会越来越多的看到中美两国的驱逐舰在南海“亲密接触”——对美国方面来说,伯克级航速适中、航海性能较好,比濒海战斗舰更加适合气候多变的南海。而对中国来说, 056系列和054系列航速上较伯克级略差、适航性、自持力和抗风浪性能也较差,难以胜任与伯克“对飚”的任务。同时如果发生撞船等意外事故,体型更大的驱逐舰也至少不会落于下风。

16/20 目前,中美两国的驱逐舰群都在经历着更新换代。中国的055型驱逐舰已经无须赘述;美国也已经最终确定了阿利·伯克Flight III型的设计方案。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将是美国唯一一型“正在建造”的驱逐舰。在下一代巡洋舰“八字还没有一撇”,但提康德罗加级已经面临退役的背景下,未来伯克Flight III型或许也需要扛起提康德罗加的“大旗”。届时,这些排水量介于052系列驱逐舰与055驱逐舰之间的美军驱逐舰,可能将要在南海同中国的下一代驱逐舰055型继续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

17/20 当然,类似的行动也未必会局限于南海地区。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不断发展,未来中美两国的航母编队在公海大洋上进行对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最近的此类案例是上世纪70年代美苏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海上对抗,譬如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时,红海军的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5艘潜艇就与美军企业号航母战斗群进行过战略上的对峙;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将这种海上对抗推向了顶峰,至1973年10月31日,苏军共在地中海海域集结了120艘各类战舰来对抗美国人的3个航母战斗群。可以说,在如何使用海上力量实现自身的诉求上,当时的红海军是今天中国海军的好老师。

18/20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两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能够维持上文“期望”中的平衡实属少见。与之最为接近的时期当属“海军假日”时代的英美两国。当时的英美两国海军的关系也与今天的中美海军十分相似:守成者英国拥有最庞大的现役力量,但追赶者美国的建造速度更加惊人。历史上美英两国选择了互相妥协,英国同意让美国在法理上拥有与其对等的海军力量,而美国同意将自身的海军力量仅仅扩张到与前者对等。这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智者为未来中美两国海军力量的调和指明了方向。

19/20 当然,当年美英走上互相妥协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时任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第一次提出了美国海军应该与英国海军维持相同水平的观点。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几乎是咆哮着质问丹尼尔斯:难道美国需要保护的贸易范围远比英国的广阔?这距离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仅有不到三年的时间。促成这种变化的,是美国国会批准的16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造舰计划。推及今日,同样只有当中国海军的“潜力”切切实实的转化为“实力”,才能促使中美两国的海上力量实现“公平、对等”。届时,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南海问题”或许早已不是问题。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20/20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中美海军,查看上期《出鞘》,回复南联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