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十万强弓略未弯:中国将如何在高原应对印度反坦克导弹

1/22 印度国防部17日发表声明说,9月15日和16日,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艾哈迈德讷格尔试验场,两次成功进行了两次新型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的飞行测试。此外,在不久之前的8月20日,DRDO还在拉贾斯坦邦的多个靶场,对直升机载反坦克导弹“海琳娜”Helina进行了打靶测试。一时间,印度国产反坦克导弹的发展一反常态,形成了“百花齐放”之势。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反坦克导弹发展将如何威胁到中国,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应对。(查看完整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2/22 关于印度的反坦克导弹,无论是知名度还是曝光度其实都要比其他各种主战武器低得多。究其原因,其实主要还是印度陆军长期以来并不重视反坦克导弹的发展。这也是由印度独特的战略环境决定的——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太需要反坦克导弹。其主要假想敌是北边的中国和西边的巴基斯坦。在北边,中印两国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两国交界处地形地势复杂,海拔超高,非常不利于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的使用、维护和战役战术展开。既然坦克很难派上用场,以坦克为目标的反坦克导弹自然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3/22 在西边,印度的坦克数量长期以来对巴基斯坦占据优势。1961年8月,印度在联邦德国提供的“印度坦克方案”(俗称印度豹)和英国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提供的维克斯Mk.1型坦克方案中选择了后者加以引进。由于维克斯Mk1坦克表现优异,印度又于1963年引进了维克斯Mk.1坦克的生产线,并将其命名为“胜利”式主战坦克。截止1983年,印度共生产了超过2200辆胜利式主战坦克。与胜利式坦克的引进几乎同时,印度还引进了大批英制百夫长坦克和苏制T-55坦克作为即战力。这两型坦克也保证了印度在1965年和1971年的,第二、三次印巴战争中对巴基斯坦的坦克作战中的优势。

4/22 在胜利式主战坦克之后,印度开启了自身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也就是阿琼坦克的研制。不过出于两条腿走路的考虑,印度还是相继引进了苏俄T-72和T-90坦克。根据印度方面的说法,目前印度陆军现役坦克主要为超过2400辆T-72系列主战坦克和约1250辆T-90S主战坦克。这些坦克虽然距离T-90A这样的标准三代坦克尚有差距,但也已经迈入了“准三代”的行列中。作为对比,巴基斯坦仅拥有约350辆哈立德主战坦克、320辆T-80UD坦克、270辆85IIA坦克、158辆69IIMP主战坦克和约1100辆59式主战坦克,这些59和69坦克中的大部分已经改装为了“主力先锋”(音译阿尔扎拉)主战坦克。其坦克部队在数量和整体质量上都落后于印度。

5/22 坦克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印巴未来可能的陆上冲突几乎一定是印攻巴守。而反坦克导弹又是一种更加适合防守方使用的装备。因此,印度陆军长期忽视反坦克导弹的发展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对比,在陆地上处于守势的巴基斯坦就非常重视反坦克导弹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巴基斯坦从中国引进了刚刚诞生不久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并在此基础上仿制出了我们称之为“绿箭”的反坦克导弹。有消息称,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间,巴基斯坦共生产了约36万枚绿箭导弹。除了自用外,巴基斯坦还把绿箭导弹出口到了孟加拉、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叙利亚等国。

6/22 相似的攻防关系也出现在冷战时期的欧洲。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上,苏联的坦克数量、质量都要优于北约军队。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曾经以年产数千辆的恐怖产量维持其对北约军队的陆上优势。在反坦克导弹方面,虽然发展不曾断档,但装备数量却一直较少知名度也远不如其“钢铁洪流”来得高。反之,北约方面对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和装备则由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反坦克导弹,如:米兰、霍特、旋火、龙、陶、地狱火、标枪都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7/22 关于印度目前到底装备了多少反坦克导弹,目前最主流的说法是:约8万枚。不过来自印度本国的消息却并没有这么“乐观”。2010年,《印度时报》援引印度军方人士的话称:印度陆军一共编制了81206枚反坦克导弹,但目前装备的数量还不足这一数量的一半。陆军大约缺少44000枚不同类型的反坦克导弹。今年1月美国《外交官》网站发表了一篇关于印度陆军反坦克导弹的文章。文中援引印度媒体的话称,印度陆军缺少的反坦克导弹数量约为68000枚,导弹发射器数量缺口则约为850具。

8/22 除了数量的不足以外,印度现役反坦克导弹的“质量”也已经落后于时代。印度陆军现在装备数量最大的反坦克导弹是欧洲的米兰反坦克导弹,这种反坦克导弹依旧采用半自动指令制导的制导方式,指导性能和可靠性都比较差。虽然在2003年到2006年,印度又从俄罗斯引进了激光驾束制导的9M133(北约称AT-14)反坦克导弹。但这种反坦克导弹装备数量较少,印军目前仅有250具发射器和约3000枚备弹。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是9M133,在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中也并算不上先进。除此之外,印军能依靠的就只有精度较差,威力更差的卡尔·古斯塔夫无坐力炮了。

9/22 相信今年以来印度对反坦克导弹的重视,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自身反坦克导弹的巨大缺口,以及质量的普遍低劣背后的隐患。正如美国评论家所写的:印度军队的参谋人员担心印度陆军的装甲攻势,会因为步兵无法抵挡巴基斯坦装甲部队对印军侧翼的反冲击而失败。这一问题在印巴发生小规模冲突时则会更加突出——在预想中的印巴小规模冲突中,印度装甲部队将采取小股渗透的方式深入巴基斯坦,这会导致他们的侧翼更加容易被偷袭。

10/22 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实战应用,反坦克导弹的用途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现在的反坦克导弹虽然名为“反坦克”,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会被用来精确打击诸如碉堡、步兵掩体、火炮阵地、前沿指挥所等常规火力难以有效打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第一款反坦克导弹红箭-73的第一例实战战果,就是在两山轮战中打击越军前线指挥所取得的。当时越军指挥所据我军阵地约2100米,而我军除了红箭-73外并没有其他武器能够对这一距离上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11/22 不仅仅是在越南战场。在世界的各大战场中反坦克导弹都被广泛的用于对各种目标的精确打击。这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斯里兰卡内战。2009年,斯里兰卡政府军在国内战场高歌猛进,泰米尔猛虎游击队节节败退。战后,斯里兰卡军队对巴基斯坦向其援助的绿箭反坦克导弹赞誉有加。在斯里兰卡战场上,政府军的绿箭导弹主要被用来攻击猛虎组织的碉堡、工事,乃至各种软目标。在一次战役中,一名斯里兰卡政府军士兵甚至直接用绿箭导弹打进了猛虎游击队据守的碉堡射击口中。这也充分的体现了反坦克导弹对坚固工事的攻坚能力。

12/22 此前某地方台曾经报道过中印两国边境对峙的一些情况。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均布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这些工事包括碉堡、堑壕、步兵掩体等。在进攻作战中,这些工事通常要由坦克、步战车等拥有一定攻坚能力的重装备予以重点照顾。但上文已经说过,在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高原上,这些重型装备运输难、使用难、展开难。很难保证这些重火力可以在步兵需要的时候对其进行支援。反之,反坦克导弹的运用则没有如此多的限制,一个两人反坦克小组即可携带数枚导弹对对方工事进行精确打击。

13/22 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东线战场最关键的一场战役当属克节朗战役。后来参加过克节朗战役的老兵回忆那段历史时曾有过这样的细节:第一轮的炮火准备过后,印军的地面防御工事严重受损,但是地堡依旧安然无恙。当时印军的一个据点,多者拥有上百个这样由石头和沙袋垒起来的地堡。由于缺乏能够精确打击、清除这些地堡的攻坚武器,解放军不得不在一轮火力覆盖之后冲上去同印军肉搏,一个地堡接着一个地堡的肃清印军。这样的战斗无疑会加重参与者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

14/22 当时我军的主要攻坚武器主要可以分为榴弹炮、迫击炮这样的远程支援火力,以及老40火箭筒、无坐力炮这样的直瞄火力。这两种武器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打不着印军的地堡。远程支援火力射程远威力大但精度低,用现在的话说“命中只能靠信仰”。而无坐力炮和40火箭筒这样的直瞄火力则需要“摸得足够近、打得足够准”。但在实战中这又是很难的——以我军当时普遍使用的75毫米无坐力炮为例,准确测距对其来说非常关键。但是在山地,这又很容易误判。某团一个平时号称“十发十中”的75炮班在1000米外对西山口敌重机枪射击,三发不中,结果班长爬上去用手榴弹炸掉了那挺重机枪。

15/22 同样是在克节朗战役中,10月20日我军猛攻印军驻扎在浮桥的第3连。由于我军轻武器相比于印军占有绝对优势,印军难以招架。其第7排的杜贝少尉紧急带着两个轻机枪手和15个弹匣去支援。杜贝少尉的机枪小队,没有正面阻击解放军,而是从一个山头不断扫射解放军侧翼。这个轻机枪组仅有3人和450发弹药,却因布伦轻机枪射击精确、射程远,造成我军伤亡数十人。

16/22 另一则经典战例发生在西山口,西山口主阵地上印军的3挺维克斯重机枪配置很内行,曾把某团前指压制在一个巨石后面,又给我军一个连造成很大杀伤。所幸当时印军没有在其将我军压制在巨石后面时使用榴弹炮、迫击炮等曲射火力对巨石后方的我军进行杀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今天想来,如果当时的解放军装备了当时刚刚问世不久的反坦克导弹,印军的机枪阵地很容易被我军以“点穴”的方式敲掉,很难发挥历史上的作用。

17/22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印度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和普及,这种武器几乎肯定会被用于针对中国的高海拔作战。为此,我们也应该着手加强自身的应对能力。在此前的《出鞘:从乃堆拉山口看中国如何取得对印军战术优势》中我们简述了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修建工事的情况。目前,中印边境频繁对峙的低点附近,中方大量构筑了以钢管、铁丝网为骨架,内部填入岩石的“半永久”工事。这些工事虽然已经比较坚固,但对于未来可能装备到反坦克导弹上的碎甲弹等特种弹头却无法进行有效防御。未来如果印军为此专门开发反坦克导弹的新型弹头,我军还必须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强这些工事——比如在外面再套上一层型钢。

18/22 我们也可以借鉴装甲车辆上的成熟经验,专门为步兵工事设计一种主动防护系统。以现役装备来看,我军主战车辆现役的“雾霾防激光”主动防护系统,完全可以用于对抗以激光为主要导引手段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此外,使用已经配装过我国99式和99A型两型主战坦克的激光对抗系统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对抗方法。现在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可以“射后不理”的反坦克导弹依旧是少数。其他的导弹既然需要人工导引,那么直接将引导导弹的射手致盲显然更具效率。

19/22 当然,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如果将来中印边境发生大规模的摩擦,我们显然不能“被动挨打”。为此,我们也要推进自身反坦克导弹的普及。在此前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在中印边界地区,解放军最主要的单兵攻坚武器还是120火。少量老旧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在这里都可以算得上是“稀罕玩意”。但红箭73相比于我军新型的红箭-11、红箭-12等,不仅可靠性和精度较差,弹头种类的选择也十分单一。这也限制了其在对抗印军工事时的有效性。

20/22 我军的红箭-73仿制自苏联的9M14(北约称AT-3)反坦克导弹。关于这型导弹的精度,还曾经有过这样一则趣闻: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的第一波攻击中,埃及步兵使用了新装备的9M14反坦克导弹对付以色列人的坦克。为了弥补9M14导弹精度的不足,埃及人采用了“弹海战术”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战后,苏联人哭笑不得的发现,战场上密布着大量9M14导弹射击后残留的导线,宛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于是这场战役后来也被称为“蜘蛛网”战役。

21/22 但这种“蜘蛛网”式的作战明显不适合未来可能的中印边境作战。在高原作战中,有限的后勤保障能力是必须予以考虑的,如果算上运输成本和携带数量,新型反坦克导弹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价格上都会拥有不小的优势。所以我们认为,未来想要在与印度的冲突中占据上风,还是要加快红箭-11、红箭-12这样的新型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攻坚弹头、云爆弹头和半穿甲高爆弹头的列装——毕竟未来中印边境上的印军工事也有可能再度加强。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这里新浪军事也祝广大军迷中秋快乐,我们节后再见。

22/22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反坦克导弹,查看上期《出鞘》,回复涡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