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明朝歧路又离群:英国为何在大国之路上“越走越窄”

1/23 在9月6日的《出鞘》中我们曾以阿根廷比索暴跌为引,简析了今后中国该如何在阿根廷建立新的战略影响力。其实在那期《出鞘》中我们并没有过多地提到英国,但出于为文章增添戏剧性效果的考虑,我们使用了一张阿根廷枭龙战机攻击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PS图作为封面。不过在9月15日,英国一家名为“海军观察”的社交媒体账号(运营者为“拯救皇家海军”网站)转发了那期出鞘的封面,并发文称:作为对英国在南海进行的航行自由行动(FONOP)的回应,中国威胁要重新武装阿根廷并借此威胁英国的利益。此推文一出也引起了外国网友的热议,而作为本次事件的当事者之一,我们也觉得有必要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澄清。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以此事为始,简单的谈一谈英国人为何在南海和航行自由行动上如此偏执。(查看完整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2/23 最早看到英国这一社交媒体账号的推文后,我们也是“一脸懵逼”:怎么一篇写中阿合作的文章就能戳到英国人的痛点呢?后来仔细一想,大概是这一社交媒体账号的运营者实在是不懂汉语。其实,在文中我们非但没有提到英国的南海自由航行行动,更没有过多地涉及英阿马岛争端。甚至,我们还抛出了观点:国人在马岛问题上不应该一味“偏袒”阿根廷,我们也要认识到中英关系的重要性。这一社交媒体账号枉顾文章内容,仅以封面图做无端联想,如果不是汉语水平不过关的话,就只能解释为其职业道德有问题了。

3/23 此外,那一期《出鞘》成文于9月6日,而英国方面再次炒热南海自由巡航的话题却是在9月11日——当天英媒以“英国对中国发出警告”为题,报道了英国将在南海常态化部署军舰的消息。将两件事以因果关系联系起来是毫无逻辑的。最后,《出鞘》只能代表我们自身的观点。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文章下方的回复有不少“中国通”帮助我们说明了《出鞘》的创作本意。

4/23 说起这次英国“拯救英国皇家海军”社交媒体纠结的南海自由航行行动,我们觉得英国可能主要还是想借此宣誓自己的大国地位,扩大自身在海外的影响力。关于英国到底算不算是个大国,网上也有很多种说法,比较偏激的一种说法认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里英国是最名不副实的,理应被“踢掉”。当然,更偏激的说法还有要连法国甚至俄罗斯一起“踢掉”的。但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那么目前的英国是否理应被视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谈这一问题。

5/23 首先是一个大国所必须的核威慑能力: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一直没有终止过其建立和维持自身核威慑能力的脚步。英国于1952年试验成功了其第一颗原子弹,1957年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装置试验。在弹头的发展之外,英国还相继开发了蓝光、蓝水、蓝剑、黑箭等多种核武器运载导弹、可以投掷核武器的火神轰炸机等载具。不过由于经费所限和1958年美英共同防御协议的签订,英国最终在1963年选择放弃自身的导弹研制计划,转而采购美国北极星潜射导弹和后来的三叉戟导弹。

6/23 目前英国共有4艘前卫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在役,每艘前卫级核潜艇可以搭载16枚三叉戟II D5潜射弹道导弹,每枚三叉戟导弹可以携带8枚分导核弹头。2018年2月19日,英国国防部和外交部在其网站上解密了英国现役核力量的相关情况。将其归纳汇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英国4艘前卫级核潜艇中时刻保持1艘在战备巡逻;每艘核潜艇搭载的核弹头数量已经从2010年之前的48枚减少到了之后的40枚,携带导弹的数量也相应的减少到了不超过8枚。整个英国处于良好的保养状态,随时可用的核弹头数量也从2010年之前的160枚被削减到了120枚。

7/23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英国核武库的裁剪反映出了英国财政的左支右绌,以及英国国家地位的下降。但实际上这则事例恰恰说明了英国同时具有一个大国所应具备的实力和战略眼光。首先,不管是48枚还是40枚,在核威慑的角度上其实差别并不大,都可以保证英国“足够安全”。而在外交上,做出这样的行为并大肆宣传,还可以在国际上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事实上英国人自己确实将其核武器规模的减少归因于对《核不扩散条约》的恪守,和对“世界无核化”目标的追求。

8/23 这里还有一些题外话:此前曾有传言称,由于采用了美国三叉戟导弹,英国在发射这些导弹之前必须获得美国的许可。这则流言最早诞生于英国,近年来在中国网络上也相当有“市场”。对于中国网友来说,这可能仅仅是茶余饭后的一点谈资,但对于英国人来说这却是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大事。为此,英国国防部专门在2016年3月发行的一篇公开报告中予以“辟谣”:英国对其核武器拥有“完全主权”;英国核导弹、核弹头不采用美国GPS制导——言下之意是,即使美国不同意我们发射核弹,我们也可以发射,美国人没有任何办法干扰我们的核弹。更有趣的一点是,英国国防部还指出,其类似于美国的“权限代码”系统已经开发但尚未装备,这意味着在“紧急情况”下,潜艇指挥官甚至可以自行决策是否发射核弹。

9/23 在核战略上,英国经历了与美国分分合合的过程。二战期间美英先后签署了《魁北克协定》和《海德公园协定》,旨在共同研制核武器。但在战争结束尤其是罗斯福死后,《海德公园协定》的约束力消失,被美国人一脚踢开的英国开始寻求“独立自主”的核威慑能力。后来随着华约的成立和发展,以及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美国希望修复英美关系的考虑。美英又在核武器的发展上达成共识,两国在1958年签订了《英美共同防御协定》,该协定的主要内容为英美两国的核技术共享。英国于1963年和1982年引进美国的北极星和三叉戟导弹技术便是以此协定为法律基础的。

10/23 虽然名为共同防御协定,但《英美共同防御协定》并不涉及两国之间防务义务,美英两国的核战略是相互独立的。不仅如此,英国的核战略实际上也独立于北约体系之外——北约框架内的核共享仅由美国提供核武器,英国此前部署在德国的核武器并不属于这一范畴。当然,北约核共享并不影响《北大西洋公约》中规定的共同防御义务,即如果英国遭受到核打击,美国可以根据《公约》条款予以核反击,反之亦然。今天英国的核战略用其国防部的话说是:仅保留能够保障英国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慑能力。为此英国还裁撤了除潜射弹道导弹外全部的发射平台。

11/23 此前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心理医生马戈迪曾经出版《约会:密特朗的心理分析》一书,书中曾经对马岛战争时的英国核战略略有涉猎,他写道密特朗曾跟他说“她(指撒切尔夫人)派出四艘核潜艇驶往南大西洋,她威胁我称,除非法国立即告诉英国可以使‘飞鱼导弹’失效的破解密码,否则她将用核武器对付阿根廷”。不过马岛战争时期的英国国防参谋长特兰斯·列文上将否认了这一说法。双方的说法到底谁更接近事实真相这里我们不去考证,但这一说法的存在本身,其实已经可以证明英国“保留最低限度核威慑”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12/23 除了核威慑能力之外,在全球的常规军事存在也是彰显大国地位的一种手段。上世纪80年代的马岛战争可以视作英国“全球存在”和“全球到达”能力的一种体现。关于马岛战争中的几处细节,我们会在下文提到,此处暂且略过。在马岛战争之后,英国的“全球军事行动”中最重要的一笔当属1991年的海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 36个飞行中队、1个重型装甲师共计53462名英国武装部队成员参与了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规模仅次于联军“领袖”美国。

13/23 海湾战争从本身性质上来说,属于一场在联合国框架内的战争。英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认为自己有义务履行联合国决议对伊拉克动武倒也无可厚非。但在此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全球行动”开始完全向“与美国捆绑”的方向倾轧。比如,2001年爆发的美国入侵阿富汗战争,在本质上只是美国与阿富汗塔利班之间的“私仇”。英国作为“非受害者”从一开始就一边倒的站在了美国一方。并在2001年10月7日,同美国一道启动了入侵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动”。这也使英国成为了唯一从始至终直接参与阿富汗战争的美国盟友。

14/23 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阿富汗战争的延续,同样可以视为美国在联合国框架之外发动的“私仇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又毫无悬念的与美国站在了一起。英国甚至于美国一起在联合国大会炮制出了著名的“洗衣粉事件”。在这里我们不去论证当年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手中的试管,究竟装的是洗衣粉还是化学武器。根据今年3月13日新华社报道禁化武组织总干事尤祖姆居对伊拉克已全面销毁化学武器表示祝贺,公报确认,伊拉克境内4处化武生产设施已被彻底销毁的报道,我们可以得知当时伊拉克确实拥有化学武器,美英应该也得到了相应的情报。但伊拉克的化学武器是否会对美国、英国乃至世界产生威胁?事实证明并没有——这只出现在电脑游戏中。为了这种莫须有的威胁去在万里之外发动一场战争的做法,更像是在给美国“纳投名状”。

15/23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今天的南海自由航行行动。南海问题之所以被炒热,起因在曾经阿基诺三世领导下的菲律宾挑衅;本源在奥巴马政府对东南亚国家的怂恿和特朗普政府的故意挑衅。对于南海的“航行自由”,中国方面已经多次表态“南海的航行自由没有问题,这是一个事实”。2016年世界海运理事会统计显示,全球约25%的海上运输经过南海,平均每天约有300艘货轮进出南海。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南海一直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之一。而不能“自由航行”的海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如此繁忙的。

16/23 如果说美国热炒所谓“南海自由航行”的概念还有其背后的战略目的,英国在这一海域为虎作伥则是完全不可理喻的。经由这一地区运输的能源完全与英国无关,既不以其为起点,更不以其为终点;途径这一海域运输的工业产品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无论以什么方式思考,作为运输终点之一的英国都不可能受到威胁;南海周边仅马来西亚是英国的前殖民地和现英联邦组织成员国,但英国并不承担马来西亚乃至任何东南亚国家的防务义务;同时马来西亚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远大于分歧,英国即使觉得自己有义务保障英联邦国家的利益,也没有必要如此“皇上不急太监急”。在既没有经济利益、有没有战略利益、军事利益的南海如此兴师动众,我们也只能理解为英国在刻意讨好美国。

17/23 要弄清楚英国要向美国“纳投名状”示好的原因,我们还是要从上文提到的马岛战争说起。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受到了美国的大规模支援。2015年底,美国国务院解密出版了《美国外交文件集:南大西洋冲突,1981-1984》,这之中就提到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对英国的支援:在道义上,美国国务卿黑格明确表示“(美国要)确保英国不再经历苏伊士运河战争般的军事战败,保证其在西半球应有的防务义务与大国地位”;里根总统则致信撒切尔夫人表示美国“极其珍视美英友谊”,将尽可能的提供援助。

18/23 在物质层面,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队登陆马岛后,英国旋即要求美国向其开放位于阿松森岛的怀德威克空军基地——虽然阿松森岛是英国的海外领地,但怀德威克空军基地归美国所有。美国随即同意了英国的请求。在马岛战争期间,英国的火神轰炸机、鬼怪FRG.2战斗轰炸机和胜利空中加油机正是以怀德维克为基地对阿根廷进行空中行动的。同基地一起,美国还为英国提供了超过340万加仑航空燃油和用来铺设一条临时跑道的15万平方码的钢板,这也有力的保障了英国空中行动的成功。从4月3日期,美国还在通信、情报等领域对英国进行了信息共享,甚至有说法认为美国的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曾直接飞抵马岛协助英军进行侦察。

19/23 此外,英国航母搭载的海鹞战斗机此前的定位一直是向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CAS),其训练场地也因此选在了德国。但在1982年马岛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英国人感到这些海鹞战斗机将肯定会用于制空作战,并“临时抱佛脚”借来了空军的AIM-9G导弹开始进行空战训练。为此,美国人还特意调拨了驻扎在德国比特堡基地的F-15战斗机模拟A-4攻击机与这些海鹞战斗机进行模拟空战。后来在开往马岛的过程中,这些海鹞战斗机换装了皇家海军现役的空空导弹AIM-9L。稍后的5月份,在英国的强烈要求下,美国又向英国出口了300枚同类型导弹——尽管阿根廷空军所有的飞机加在一起也仅有140余架。

20/23 战后,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也对美国人提供的支援赞誉有加。她说,“4月30日,星期五,我国为收复福克兰群岛而展开的外交和军事活动进入新的阶段。美国现在明确站到我们一边。里根对电视台记者说,阿根廷采取了武装侵略的手段,绝不能让这种侵略得逞。”、“最重要的是,他还指示,美国将在军事物资方面有求必应”、“如果我们的“海鹞”式战机没有使用美国国防部长卡斯珀·温伯格提供的最新型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我们就夺不回福克兰群岛”。

21/23 事实也正是如此,英国方面一直将马岛视为其“核心利益”,但从1982年开始,英国就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将足够赢得战争兵力和后勤投送到如此远的地方——如果有这样的实力,也用不着动不动就拿核弹说事了。如果未来英国和阿根廷再次就马岛问题爆发战争,英国依然需要美国盟友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支援。这就决定了,英国在平时一定要尽力赢得美国的好感。因此,我们也可以断言,如果哪天美国在南海“闹累了、闹够了”,决定去别的地方“搞点事情”。英国也会立刻唯美国马首是瞻,放弃在南海的军事行动转而去别处当“搅屎棍”。

22/23 仅就新浪军事的观点而言,我们承认英国拥有大国的实力、大国的智慧,但我们认为英国还是缺少大国的魄力。我们并不排斥英国人来南海,甚至可以在他们来时前去“夹道欢迎”。但值得我们去“欢迎”的英国,应该是一个外交独立自主,以自身的核心利益为中心的英国,而非美国豢养的优伶。如果英国只是为了浑水摸鱼,讨美国欢心而把南海问题当做一张牌来打,“重新武装阿根廷”也未必不是中国可能的选择。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23/23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英国战略,查看上期《出鞘》,回复瑞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