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贪名逐利各区区:英法联合舰队为何来亚太刷存在感?

1/25 今年6月5日,国内媒体引述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法国国防部长帕利3日在新加坡举行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表示,法国和英国军舰本周将在中国南海联合执行“自由航行行动”。英国《每日电讯报》也引述英国国防大臣威廉姆森的表态称,英国将向中国南海派出3艘军舰,宣示力挺所谓的“航行自由”。英法如此一唱一和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的英法联军。英法为何要再次组队闯南海,中国又如何应对?本期出鞘带您关注英法联军闯中国南海。(查看完整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2/25 从1689年到1815年的一百多年中,英法两大西欧强国曾打过七场大规模战争,有人也称其为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英国彻底取代了法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1848年12月10日,无数对拿破仑一世时代充满怀念之情的法国人将路易送上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的宝座,随后又将他送上帝位,人称“拿破仑三世”。拿破仑对英国最著名的外交策略莫过于实行大陆封锁政策了,而拿破仑三世却认为,法国与世仇英国的对抗是徒劳的,与其跟世界最强国英国大打封锁战,不如两国站在一起“枪杆子对外”。

3/25 1854年拿破仑三世开始实践他的政策,当年法国就联合英国对俄宣战。同年9月底,由27000名英军和30000名法军组成的英法联军包围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并开始长达11个月的围城战。1854年10月17日,英法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进行第一次炮击,共动用了120门火炮和1340门舰炮,而俄军能进行还击的火炮只有268门。10月25日巴拉卡拉瓦战役爆发,英军总指挥拉格伦勋爵派遣轻骑兵,准备夺取正在撤退的俄军火炮(其实是从英军手中缴获的),但由于通讯员诺兰上尉错误传达命令,673名仅装备马刀的英国轻骑兵在毫无掩护的情况下以1500米的长距离正面冲锋俄军,但先是遭到30门俄军火炮的猛烈轰击,其后又被俄军枪骑兵从侧翼进攻。在这短短20分钟的战斗中,英国轻骑兵旅就损失了247人和497匹战马,彻底失去战斗力。英国诗人丁尼生后来为这次战斗创作了诗作《轻骑兵的冲锋》,而同场观战的法国指挥官则赞叹道:“太美了,但可惜这是战争。”

4/25 1855年9月在围攻战进入关键阶段时,英法联军动用了807门大炮对塞瓦斯托波尔进行最后一次炮击,共倾泻了至少15万发炮弹,将俄军工事全部摧毁。9月8日,英法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体系中的锁钥阵地马拉霍夫冈发动总攻,而此时俄军守卫该地的只有500名老兵以及4个营的新兵,大部分人甚至连步枪都没有使用过。享有兵力优势的法军涌上高地,与俄军展开了数波白刃战。经过长达4个半小时的恶战后,法军最终夺得马拉霍夫冈。眼见失守马拉霍夫冈,俄军统帅部认为败局再难以挽回,随后撤到塞瓦斯托波尔港湾北岸,并将舰船全部沉没。法国参与这场战争起初是因圣地保护权问题,而英国则是看到利用法国来遏制俄国的巨大利益而参战,两国目的不同,但重叠的参战利益最终使得英法站到了一起。

5/25 列夫·托尔斯泰年轻时曾在塞瓦斯托波尔炮兵旅第三轻炮连服役,克里米亚战争时参加了其最著名的战役——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并获得四级安娜勋章。托尔斯泰在其《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中曾用“流血、苦难、死亡”这类词来描述这场战争,只因为当时俄军与英法联军的装备差距实在太大。当时俄军使用木制帆船,而英法是蒸汽炮艇;俄军使用圆弹丸的燧发滑膛枪,射程仅有200米,而英法联军使用米尼弹的撞针雷帽线膛枪却可以射到1000米,并且精度远超俄军;英法联军从本国经海路到克里米亚只需三周,而俄军却要依靠运河水运和纤夫来运送补给,往往要花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到达战场。俄军的惨败除了导致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还促使托尔斯泰创办了俄罗斯首份军事杂志《军人之页》。

6/25 1857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法国以马赖神甫事件为借口,组成联军挑起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6月,英法联军决定经大沽口溯白河闯进北京城,而当时清军已提前看破了英法联军的企图,率先在河道中设置了重重铁链和木桩等障碍。无法突破障碍的英法联军改为登陆作战,但在清军炮火猛烈轰击下却死伤惨重。英军参战的11艘舰艇中有4艘被击沉,参战1000余人,死伤434人;而法军参战60人,死伤18人。惨败于大沽之后,1860年7月,英法又派联军2万多人从天津北塘登陆,塘沽和大沽炮台先后失陷。8月,英法联军逼近通州,与清军在八里桥一带展开激战。

7/25 当时防守八里桥的清军总兵力约有3万人,其中骑兵近万人。他们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临时修筑了战壕和土垒,并制定了自认为周密的战斗部署:步兵隐蔽在灌木林中和战壕里待命进攻,而骑兵则在正面首先对英法联军发起冲锋。相比于清军的长矛和弓箭,当时的英法联军已装备了最先进的后膛步枪,有效射击距离可达1500米。结果战争一开打,清军骑兵最多冲锋至距英法联军的阵地50米处,就被他们的步枪击中,而使用弓箭的步兵则根本无法对躲在壕堑里的英法士兵造成半点伤害。战斗开打4个小时后,八里桥被英法联军占领了。

8/25 清军派出的蒙古骑兵在通州八里桥的惨败原因,与巴拉卡拉瓦战役中的英国轻骑兵一致。一般战斗中的骑兵冲击步兵,往往是从侧翼冲击,从而达成有效冲散步兵队形的效果,而骑兵在中远距离上正面冲击步兵阵地,却往往会成为敌军火炮和步枪的活靶子。蒙古骑兵的这次惨败,除了再次验证骑兵的正确进攻方式,也代表着曾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彻底退出了世界军事历史舞台。八里桥之战是西方近代军队与中国封建军队的一次经典战役。英法联军当时已经历过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的洗礼,兵源来自于义务兵役制加职业军官团,不仅装备有配备了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大部分还使用了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而清军则是混用冷热兵器的步骑混合军队,绿营军的装备也主要是旧式滑膛枪、自制鸟枪以及刀、枪、弓箭等冷兵器。值得一提的是,八里桥之战的法军总指挥孟托邦,后来还被拿破仑三世封为了“八里桥伯爵”。

9/25 10月6日凌晨,英法联军兵分四路展开对北京城的攻城行动。他们先是绕经东直门和安定门外向西北进攻,袭击驻扎在德胜门外的清军。上午9点钟,英军从俘获的清兵口中得知,清军骑兵部队已撤退到了北京城西北的圆明园附近,孟托邦决定追击。等到了傍晚时分,英法联军已经闯到了圆明园的大宫门。夜幕降临后,孟托邦首先命令两个连的海军陆战队入园进行侦察,在发现大宫门左、右两边的围墙稍低之处各有一个暗门后,便搬来云梯让几个海军陆战队员爬过墙头,从里面打开了暗门,随后法军大部队攻占圆明园。10月18日,英军第一师数百名士兵进入园内纵火。近日国内某报刊声称“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罪行累累!”,看来某些媒体人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姿势”水平啊。

10/25 德国的崛起也曾对英法联军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其标志就是1903年英法两国元首实现互访。1903年5月,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出访巴黎,当年7月法国总统卢贝回访伦敦。1904年4月8日,英法两国签订《英法协约》,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支配地位,法国则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法国在西非殖民地领土问题上作出让步,英国则同意法国在纽芬兰周围海域享有捕鱼权;英国放弃对马达加斯加的要求;两国划定了在暹罗的势力范围,并共同统治新赫布里底群岛。这样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纠纷均得到化解。后来随着来自德国的威胁不断增大,这项协约成了名副其实将英法捆在一起的盟约。

11/25 一战期间的1916年7月,为减轻法军在凡尔登方面的压力,英法联军同德军在巴黎西北展开了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的兵力迎战德军(后来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负责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法军14个师负责在英军右侧进攻。9月15日,为突破德军以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构筑的第三道防御阵地,英军使用49辆Mark I 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而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使用坦克作战。而到了二战期间,英法联军再次显示出了它在对付德军方面的强大生命力。1940年5月,面对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12/25 英法联军在二战后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就要到第二次中东战争了。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扶植的埃及法鲁克王朝,之后1954年10月逼迫英国从苏伊士运河区撤军。虽然英军在1956年6月撤离完毕,但当时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两国所控制。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为筹集建筑阿斯旺水坝的资金,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实行国有化。埃及实行运河国有化,损失最大的无疑是英法两国。因为当时英国石油进口量的一半以上都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运输,英国从其前殖民地运往本土的橡胶等重要物资同样需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而法国则持有控制运河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52%的股份和利润。英法两国在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图谋失败后,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13/25 战前的埃及陆军总兵力有15万人,防守重点是西奈半岛北部。1956年10月31日,英法空军开始轰炸埃及空军机场,共炸毁飞机近200架,担心英法在苏伊士运河实施登陆作战的纳赛尔急调西奈半岛的防御部队向运河方向撤退。当时英法联军共向埃及派出了100余艘舰艇、650架飞机以及大量的海军陆战队,首要目标放在了扼守苏伊士运河北口的塞得港。纳赛尔曾计划放弃塞得港、撤守开罗,但开战后美苏相继表态却坚定了纳赛尔守卫塞得港的信心。他增调了4个步兵营和SU-100自行反坦克炮部队防守塞得港,还用火车运来一批轻武器武装当地居民,形成了全民皆兵、决一死战的态势。

14/25 经过两国长时间的争论之后,英法联军决定先使用空降突击,而后再使用登陆作战一举拿下塞得港。11月5日,在英军舰载机的掩护下,英军第16空降旅在加密尔机场降落,并迅速占领了机场;15分钟之后,法军第2空降团的500名伞兵也在富阿德港降落。英法联军的这次作战也是人类军事史上首次大量使用直升机实施机降作战。6日,从马耳他岛赶来的英法联合舰队抵达塞得港,他们首先用舰炮和15架直升机发射火箭弹猛轰埃军滩头阵地,其后英军第3海军陆战旅在塞得港、法军陆战旅在富阿德港分别实施登陆。英法联军在占领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后,又沿运河向南推进了30公里,之后美苏的介入终止了英法联军的攻势。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死亡1600人,损失飞机210架,而英法联军则损失很小。

15/25 埃及损失如此巨大,与纳赛尔开战前的过于轻敌有关,而让他如此自信的就是中苏援助的大量武器装备。1955年战争开打前,苏联就已经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提供各两个中队的米格-15和米格-17战斗机,以及39架伊尔-28轰炸机等,此外还有坦克230辆、装甲车300辆以及火炮500门,为表示对这笔军事援助的重视,苏、捷两国军事教官还在交易达成后的一周内就到达埃及指导训练。而在中国方面,第二次中东战争开打时中埃刚刚建交。1956年11月10日,为表示对纳赛尔的支持,中国无偿捐赠给了埃及2000万瑞士法郎和1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物资。

16/25 其实在动武之前,英法也曾尝试过动用经济手段来使埃及屈服。9月14日,英法施压当时在埃及运河管理局中留任的493名外籍职员(包括114名引水员)离职,但在埃及和希腊籍的引水员将在塞得港中的50艘船舶安全引导出去,从而保证了运河的畅通之后,英法就只剩下出兵这一选项了。而从历史上看,苏伊士运河曾在英法两国的帝国神话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英法通向印度洋和远东殖民地的关键环节,英法政客们曾认为只要保住苏伊士运河,他们就能在未来某一天重返印度洋和殖民地,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彻底终结了他们的这一幻想,并在此后几十年将英法两国的军事力量几乎彻底限制在了大西洋和地中海。而对于英法来说,美国对苏伊士运河危机的介入也让他们明白,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要想同美苏抗衡,英法势必要联合起来成为世界上的第三股力量。

17/25 其实纳赛尔上台之初,英法两国也曾试图过拉拢,但纳赛尔显然高估了他在英法两国的影响力。在英国退出阿斯旺大坝的设计工作并停止资金援助后,纳赛尔筹集资金的途径只剩下苏伊士运河的通行费了。今天从保护海外合法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英法两国当时出兵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纳赛尔的做法在揭开民族主权大义的伪装后,跟“抢劫”几乎没有什么分别。英法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做法,对如今急需保护海外利益的中国来说,借鉴意义重大。今天的中国海外利益遍布全球,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保护海外投资的制度却并不完善,一旦当地的民族情绪被挑动,中国又能否像当初的英法那样果断出兵,这仍然值得商榷。

18/25 而在两国联合出兵苏伊士运河期间,法国竟还曾主动提议过英法合并。据2007年1月的英国解密文件称,1956年,时任法国总理的居伊·摩勒在访问英国时曾提议法国与英国合并,并接受英女王为合并后国家的元首,但被时任英国首相的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委婉拒绝,之后摩勒又提出“法国加入英联邦"的设想,同样也被英国人拒绝。法国人提出加入英国,除了当时英法正联合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外,拉拢英国出兵帮助解决阿尔及利亚独立问题也是一大原因。

19/25 从法国最初征服阿尔及利亚开始,英国就一直对法国在北非的统治相当不满,比如英国就曾大肆纵容阿尔及利亚的民族武装从直布罗陀和马耳他走私武器到北非。1956年,法国共投入50万兵力,在北非追缴阿尔及利亚游击队,当年战争费用就高达6190亿法郎,而一直将关注点放在黑非洲和中东的英国显然不愿卷入法国的这个烂摊子。此外,英国也不愿看见在自己通过地中海前往印度洋的道路周边,过多地出现法国人的身影。让阿尔及利亚人赶走法国人,对英国来说,显然是个不错的结果。英法在处理埃及和阿尔及利亚事务方式上的截然不同无疑说明了,一旦失去了共同的国家利益,英法联合便成了无根之木,在历史的进程中根本走不了多远。

20/25 英法各自为战的情形一直持续到近些年,2011年干涉利比亚则标志着英法重新走上了军事联合的道路。究其根源,一是基于两国战略利益开始重叠。由于地缘和历史原因,包括北非、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历来被英法视为传统势力范围,比如在利比亚和叙利亚问题上,英法就扮演了特殊的角色。二是英法同为欧盟体制内唯二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们的国防开支一直占据欧洲防务预算的半数以上,而且两国还具有核威慑能力,相比于始终坚持外交协商政策的德国,两国无疑是欧洲防务代表的最佳候选人,但考虑到欧洲地缘竞争对手美中俄的实力现实,英法也只有通过军事联合这一手段才能稍微夺得话语权。其三,高科技武器的成本上升也导致本就军费捉襟见肘的英法两国走向联合,2011年11月,英法两国就曾签署防务合作条约,在核武器和航母等尖端武器上进行合作,武器开发上的合作势必也会导致英法多搞联合军事行动。

21/25 2017年11月,国内媒体引述法国《世界报》的文章称,法国海军最新型护卫舰“奥弗涅”号(“阿基坦”级护卫舰四号舰)航经中国南海,在其逼近中国南沙群岛时,疑似遭到中国潜艇跟踪,期间“奥弗涅”号不仅关闭了雷达和声呐,还在舰桥上架起了一挺12.7毫米机枪以防万一。在其返航期间,法媒称中国又派出了一架海巡飞机,在“奥弗涅”号军舰12海里之外的区域绕圈监视。法军舰长塞维尔·布列特尔认为,中国海军那一次全程跟踪了“奥弗涅”号军舰在南海的航行行动。相比于法国的“敢于实干”,英国就显得“低调”得多了,今年初英国国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曾宣称,英军23型护卫舰“萨瑟兰号”会在3月份闯我南海,但4月11日却被曝停在了日本横须贺,根本就未在南海露过面。而一直声称将来我南海巡航的英国新航母,至今的最远旅程也不过是到直布罗陀逛了一圈。

22/25 英法加入所谓的南海“自由航行行动”无疑是一种挑衅行为,毕竟从表面上看来南海和英法根本“八竿子打不着”。而英法在中国南海发起挑衅,一是可能想在东南亚这些前殖民地国家怒刷一波存在感,为在当地发展经贸和军事关系铺路;二是想借地缘问题做文章,在给中国施压的同时向美日印澳示好,从而在大国博弈中获取外交筹码和抢夺军火订单。

23/25 今年5月2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启她作为德国总理的第11次访华行程。众所周知,德国是中欧经贸合作的欧方领头羊,无论是先进制造技术合作(如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合作),还是反对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两国都有良好的合作势头。相比之下,英国提出的中英“黄金时代”惨遭搁浅,法国在对华合作上又频频故作姿态、误判两国实力,情急之下的英法自然会想到通过这种方式来从中国“讹诈”某些好处(比如买上几百架空客飞机)。

24/25 以中国现今在南沙、西沙群岛的军力部署,英法军舰联合闯我南海显然翻不起什么大浪来。国内媒体6月12日引述美国CNN消息称,中国在南海永兴岛上部署的红旗9导弹,在短暂“消失”之后再度现身永兴岛,加之我军苏35战斗机和轰6K轰炸机等近期纷纷亮剑南海,如今的中国完全有实力强硬反击来犯之敌。相比之下,英法恐怕连派一支兼具防空、反潜和补给等功能的舰队的实力都没有了。此外,中国可用来对付英法的经贸牌就更多了,今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自以为带了几匹被阉过的马就能捞到大手笔空客订单,却惨被现实打脸。英法此举,可能最后是既丢了西瓜,也没能捡到芝麻。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25/25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英法联军,查看上期《出鞘》,回复大飞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