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自此尽知边塞事:从乃堆拉看中国如何对印军取得优势

1/25 近日,湖南电视台旗下芒果TV携手多家官方机构拍摄的《我爱你,中国》节目,首次曝光了2017年中印边境对峙期间,解放军边防部队紧急赴中印边境进行演习的场景。节目中说明了此次演习的地域为乃堆拉山口。此处距离洞朗地区仅数十公里,笔者在此大胆猜测乃堆拉山口即为除了洞朗和班公湖以外中印之间的第三处对峙地点。那么此次曝光的中印对峙画面背后有何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中印边境摩擦未来又会如何发展?本期《出鞘》我们就来谈谈中印在乃堆拉山口的对峙。(查看完整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2/25 乃堆拉山口本是旧丝绸之路的一条分支,在藏语中意为“风雪最大的地方”。所谓“山口”实际上就是山顶积雪融化后在山脉上冲击出的干河床。这里海拔4500米左右,仅在每年的6月至10月份适于通行,其他时间均是大雪封山。六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每年有300多天。由于中印边境锡金段为喜马拉雅山脉为数不多的“天然缺口”,几乎每次英国入侵西藏都要经过乃堆拉山口。1888年,2000名英军在长期的试探与骚扰之后悍然入侵西藏。虽然西藏军民对英军进行了英勇无畏的阻击,不过由于装备、军制等过于老旧,西藏军民并没能阻止英军占领则里拉山口与亚东。1890年,清王朝与英国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

3/25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规定“藏、哲(锡金)通商,应如何增益便利一事,容后再谈,务期彼此均受其益。”,于是在《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2月,清王朝与英国开始商讨边境通商事宜。至1893年,双方补签《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补充条款》。《条款》规定“藏内亚东订于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开关通商,任听英国诸色商民前往贸易,由印度国家随意派员驻寓亚东,查看此处英商贸易事宜。”从此,随着身后不远处的亚东县一起,乃堆拉山口成为了中英之间贸易的重要商埠。

4/25 1903年12月,英军再次经由乃堆拉山口侵入我国西藏,电影《红河谷》正是以英军这次入侵为背景拍摄的。次年8月3日,英军攻入拉萨城。9月6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拉萨条约》,西藏从事实上成为英国殖民地。不过《拉萨条约》并未被清政府承认,在国际上并不存在法律效力。1904年12月,清中央政府同英国开始商讨《条约》的改签与合法化等事宜。1906年4月27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规定《拉萨条约》为《北京条约》附约,《拉萨条约》中原本由西藏地方政府赔偿的赔款由清政府赔付,英国则保证“永不占领西藏并不干涉西藏的一切政治”。

5/25 乃堆拉山口作为中国与南亚的通商口岸的地位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后半叶,直到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中印两国均取消了原边贸市场的海关机构。在边界线上,边贸通道被铁丝网隔离,铁丝网两边均有军队把守。虽然战争结束之后中印关系曾有短暂缓和,但是乃堆拉山口并没有恢复往日的边境贸易。不仅如此,此后中印之间的历次边境摩擦,乃堆拉山口均是中印对峙的焦点区域。

6/25 1965年,我国为抗击印军频频入境的侵略行动,以及支援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遭受侵略的巴基斯坦,由外交部向印度政府发表了一份措辞强硬的照会,要求印度在接到照会3日内拆除中锡边界一切印军入侵工事、停止一切入侵活动并保证不再骚扰我边境地区。同时解放军在这一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佯动,随时可以跨越乃堆拉、东巨拉、里拉和卓拉四个山口俯攻印度。由于担心陷入同中巴的两线作战,印度接到照会后被迫拆毁、撤出中锡边境的56个工事。

7/25 1967年9月,为了对中国进行战略侦察,印度出动一个步兵旅、一个炮兵旅侵入中锡边境我国一侧。中印两军开始了刺刀对刺刀的边境对峙。9月7日,印度士兵用刺刀刺伤两名中国士兵。11日,印军逼近乃堆拉山口的中国哨所。当天8点07分,印军首先开枪并向我军投掷手雷,正在向印军喊话的解放军连长当场牺牲。解放军被迫还击,7分钟后战斗结束,我军击毙印军共计67人,用40火箭筒摧毁了7处印军越界工事。

8/25 不甘失败的印军随即对我方阵地发起炮击。由于情况特殊,此前恪守“不越境、不向印度境内炮击”的我军在中央军委的批准下组织炮兵向印军阵地还击。经过了4天3夜的炮战后,我军共计打哑了印军8个炮兵阵地,摧毁了印军两个炮兵指挥所、两个炮兵观察所、23处工事和两辆汽车。至9月13日22时炮战停止,共计毙伤印军官兵540余人。1967年的乃堆拉山口之战,我国共计毙伤印军607人,我军则32亡91伤。战后,印军被迫举白旗到中国境内接受中国移交的印军尸体及被缴获的枪支弹药。

9/25 此后,中印在边境的摩擦一直断断续续地持续着,边境贸易也几乎看不到恢复的希望。直到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并签署《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后,两国对民间跨界交往的管控开始放松,自发的民间贸易开始恢复。至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时与中国签署了《关于扩大边境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增开乃堆拉山口为边贸口岸,乃堆拉山口才正式重新成为中印之间边境贸易商埠。

10/25 从历史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同印度之间的边境摩擦烈度有所降低。目前已经很难看到双方士兵在前线顶着刺刀对峙、擦枪走火乃至有预谋的交火等事件发生。取而代之的是拉人墙、站岗对峙偶尔来一场边境论剑的对峙形势。同时,双方的“武装对抗”也开始转向“基建狂魔”之间的较量。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双方均在边境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工事、公路、铁路、机场乃至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我国网络供应甚至借此机会打入了之前被印度垄断的尼泊尔市场。

11/25 从本次节目中曝光的画面我们可以发现,如今我军与印军都在乃堆拉山口附近修建了大量的工事。其中,印军工事以彩钢房(就是建筑工地上常见的民工宿舍)为主,另在分界线印度一侧建筑了砖土结构的挡墙与岗楼。其形制非常像我国战国时期的早期长城。其作用除了为步兵翻越造成困难以外,更多是为了遮挡视线,以掩护己方的军事行动防止暴露。不过由于乃堆拉山口常年大风,印度的简易彩钢房经常被大风吹坏,实在难以说是“永备工事”。

12/25 相比之下,我国的工事则构筑得较为齐备。碉堡、交通壕等多以钢管、铁丝网为框架,再向框架内填入石块。这样的工事虽然不如钢筋混凝土工事坚固耐用,但是与印军的“工棚”相比已经是天差地别了。至于这些碉堡和堑壕为何没有采用混凝土加固,大致是由于,乃堆拉山口附近天气情况较为恶劣,全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适合混凝土的浇筑工程。在低温环境下,混凝土的水化速率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将因此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混凝土初凝时间延长,一旦混凝土的凝结过程中出现冰冻等情况,其内部结构将被严重破坏。

13/25 印度近年来修缮了前往乃堆拉山口的公路,在2017年左右,印度一侧通向乃堆拉山口的公路补全了护栏,路面也从土路升级成了柏油路,印度对此地的优先考虑可见一斑。印度通往甘托克的NH31A公路,字面上叫做是“国家高速公路”,实际上就是一条双车道柏油路,而2014年之前,这条路甚至还有部分是土路。印度的公路系统通行能力普遍不足,这使得印度的远程大规模输送能力面对着一个瓶颈。

14/25 我国近年来在西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在最新的国家公路网规划中,通往亚东县的204省道将升级为562国道,按照高等级公路标准建设。目前的204省道为双车道柏油路,而亚东通往乃堆拉山口的亚乃路则沿山而上,路面基本平整,但有塌方危险,这是高原公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中国一侧的山势比印度侧更加陡峭,修路难度也更大。依照过往经验,新的公路将会通过开凿高成本的隧道提升通行能力。

15/25 在铁路方面,得益于本世纪初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飞速发展。中国的青藏铁路通车已经多年,2014年通车的拉日铁路,将铁路线和边境线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但青藏高原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恶劣,修建铁路还需要克服千难万阻。相比之下印度拥有地理优势,其铁路干线可以沿边境地区修筑。目前印度方面距离乃堆拉山口最近的路径,是从干线延伸至红茶产区大吉岭的一条低等级铁路。

16/25 为提升战略投送能力,印度军方在2010年开始计划购买美国C17重型运输机,但其边境机场无法支持这样的大型运输机,印度在2016年底才完成了位于藏南地区图汀机场的改建工程,直到今年三月,C17才成功降落。而喜马拉雅山区地质和气候情况复杂,印度其他地区的边境机场,能否成功实施类似的改建,还是一个未知数。

17/25 相比之下,我军在西藏的军用机场则没有那么“寒酸”,西藏的数个军民两用机场,能够起降现役运输机,甚至是最新的运-20,并且拥有相对完善的养护能力。和铁路相比,空中投送时间短,能够更好地把握战机。从距离上看,距离乃堆拉山口最近的大型机场是日喀则的和平机场。目前日喀则的和平机场能够支持空客A-319、波音737等大型飞机的起降。2015年,日喀则市又提出了扩大机场运输能力,推进升级为国际机场的建设规划。

18/25 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高原气候,是我国的空中投送能力面对的巨大难关。时至今日,中国乃堆拉山口哨所的补给仍旧需要大量依靠人力搬运。以詹娘舍哨所为例,其建在4655米的悬崖上,进出哨所需要徒步爬近5公里的路程。而如果能使用直升机空运人员和物资则可以减轻边防官兵的身体负担。70年代,人民空军使用当时列装的直-5直升机挑战高原飞行,但直-5的性能并不理想,尤其是需要翻越的山口海拔已经超过直升机升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同时也有说法称,当年直-5在青藏高原试飞时,机体由于高原环境影响被拉伸了近一米长,试飞结束后已不能修复使用。故直到80年代时,依靠黑鹰及米-17直升机,中国才初步克服了藏区高原飞行的难关。

19/25 黑鹰直升机在青藏高原大显神威是在1987年4月份的87·4演习中。当时刚刚上台不久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了其父尼赫鲁对华交恶的外交政策,在中印边境地区屡次制造摩擦,中印第二次边境战争一触即发。为了阻止印军对中国边境的蚕食,1987年4月解放军展开了87·4演习行动。演习行动中,中国与84年从美国引进的24架黑鹰直升机快速及时地将战备物资运抵旺东山口,保证解放军坚守,并为朗久、克节朗地区增设新边防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20/25 目前,印度陆军及空军装备了包括200余架北极星、350余架印度豹直升机在内的数百架适合在高原使用的直升机。其印度豹直升机甚至创造过海拔7500米起降的世界纪录记录。而我国在这个领域上发展却较晚。除了之前提到的少量服役至今的黑鹰直升机以及米-17直升机外,我国自产的直-8、直-9、直-10、直-19等直升机均没有克服在高原上使用遇到的“高原反应”。或许只能等到最新型的直-18、直-20直升机批量列装,才能使高原飞行从“有”到“好”的方向发展。

21/25 2015年1月31日,我国官媒在报道直升机试飞员的事迹时,报道了直-18直升机在西藏进行升限测试的细节,飞机在8900米高空出现主减滑油压力报警。不过机组在对自己处置特殊情况的能力有绝对信心的情况下,决定驾驶飞机继续爬升。最终飞机刷新了了9000米高度的世界纪录(此前记录为直-18的民用亲兄弟AC-313保持的8000米),并成功翻越了珠穆朗玛峰。直-18直升机于今年1月份正式开始列装陆航部队,这也代表着中国高原地区物资保障方式即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22/25 除了较大较重的三发直升机直-18,我国目前还在研发一款较轻的双发通用直升机直-20。直-20无论是在性能还是在外观上都十分类似于此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黑鹰直升机。直-20于2013年12月23日在东北某机场进行了首飞,目前依然在试飞之中。如果直-20最终进入陆航部队服役,将可以同直-18形成轻重搭配进一步提升我国的高原运输能力。相比于直-18,较轻的直-20的意义在于,其对直升机起降平台的要求较低,仅需要钢板、钢条搭建的简易起降平台即可支持其起降。

23/25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同印度的边境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我消亡,两国未来一定还会出现边境对峙乃至刀兵相向的情况。如何在未来可能的领土争端中取得优势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对战争的准备也必不可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曾在阿尔卑斯山区展开激烈的搏杀。双方在山体上开挖堑壕,运送火炮,甚至通过几百米的坑道爆破,彻底摧毁对方的整个山头阵地。这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是不是可以在地下或山体内部作文章。

24/25 这样的战备网不仅能够躲避先进的卫星侦察手段、保证人员安全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还可以成为未来进攻作战中的利器。比如,我们可以学习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的方式,以土工掘进配合地下爆破的方式摧毁印军工事、阵地,送他们坐“土飞机”。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在他人的战争经验中学习战争也是一支成熟的军队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25/25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中印对峙,查看上期《出鞘》,回复动物士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