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徐娘身老谩多情:中国与乌克兰发动机合作是否到尽头

1/24 近日,国内多家媒体组团赴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采访调研,此次采访活动事宜“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乌务实合作”为主题的。访团深入了解了马达西奇公司辉煌历史、研制能力和与中国合作的最新进展。中国某直辖市某马达西奇合伙企业总裁一同会见了采访团一行。本期《出鞘》我们就来谈谈马达西奇公司的前世今生,以及马达西奇背后的中国与乌克兰的“务实合作”。(查看完整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2/24 同马达西奇公司的合作大概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中乌军事合作。马达西奇公司将向中国出售包括D-18T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MS-500V系列涡轴发动机、AI-222-25涡扇发动机、D-27涡桨发动机、MS-400巡航导弹发动机等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消息一度被传的沸沸扬扬。去年甚至传出了中国自该公司引进了大批技术人员,将其连同家属一起安置在了西部某市的新闻。

3/24 这一系列的传闻又带来了更多的传言,其中最著名的两个是:中国将同安东诺夫一起复产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这一型运输机正好采用了6台马达西奇的D-18T发动机;乌克兰将向中国采购并在本土生产中国L-15教练机,而L-15教练机的发动机又正是中国向马达西奇购买的AL-222涡轮风扇发动机。这里我们不仅在想,这个马达西奇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4/24 马达西奇公司于1907年在俄罗斯帝国治下的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的亚历山德罗夫斯克成立,最早仅从事农用机械等产品的铸造和加工。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焦灼,俄罗斯帝国迫切需要扩大航空发动机的产能。当年12月,Дюфло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и Ко公司并购了马达西奇,并将其业务转移至发动机生产。至1916年8月,改组后的马达西奇制造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Deca-M-100下线。

5/24 进入苏联时期,马达西奇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其先后发展出了数十种活塞式、涡轮喷气式、涡轮风扇式、涡轮螺旋桨式和涡轮轴发动机。使用这些发动机的飞机型号达到数百种。据统计,在苏联时期马达西奇的航空发动机被出口到了约90个国家。而这之中最为经典的一款发动机就是上世纪80年代开发的,后来装备在安-124以及安-225上面的D-18T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

6/24 D-18T发动机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马达西奇公司生产的一款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初的设计目标为美国C-5A银河运输机上的TF39涡扇发动机。不过后来随着苏联航空工业部提出的设计指标的变化,苏联不得不考虑引进英国劳斯莱斯的RB211-22。后来,劳斯莱斯同意出售RB211-22的部分技术,但苏联并未获得全套的RB211引擎。在引进的RB211-22引擎的基础上,结合此前D-36引擎的研发经验,推力大于23吨的D-18T发动机就此诞生。此前曾有传言说,中国想要引进D-18T发动机作为运-20的动力,不过这一型发动机不仅产量较小(至今只有不到200台),同时规格实在太大(干重4.1吨,约是目前采用的D-30发动机的1.8倍),故其实并不适合安装在运-20运输机上。

7/24 同时期,马达西奇还生产了一款大型涡轴发动机D-136(也称AI-136)。这种发动机干重为1077公斤,在起飞时能够提供11400轴马力,单位功率每小时耗油仅为约0.194公斤。在4600米海拔巡航时可以提供约6100轴马力,单位功率每小时耗油量约为0.23公斤。如此强悍的性能,为苏联重型直升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截至目前,采用了D-136发动机的米-26直升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最大起飞重量最高的直升机。此前也有传言,马达西奇将在中国建立D-136的生产厂,同中国联合生产这一型发动机。

8/24 进入90年代,苏联土崩瓦解,乌克兰的工业产业链几乎是一瞬间被铰断。根据苏联时期的发展规划,乌克兰的职能基本可以归纳为兵工厂和产粮基地。这导致乌克兰不仅没有什么轻工业,甚至连民生相关的重工业都很少。而1991年之后,无论是乌克兰自己、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经明显不再需要如此大量的武器装备供应。从这一时期开始,乌克兰的工业遭到了不可逆转的持续性破坏。

9/24 但这一时期马达西奇推出了另一个拳头产品——AI-222-25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于1999年在AI-22发动机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生产,2008年正式定型。AI-222-25发动机为一型小型发动机,干重仅440公斤,加力推力却可达到4200公斤。当飞机在11000米高空以1.4马赫速度巡航时可以提供2760公斤的推力。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后来这一型发动机被俄罗斯雅克-130教练机以及中国的JL-10教练机相继采用。

10/24 除了工业产业本身的问题以外,乌克兰的工业还遭到了乌克兰政商寡头的毁灭性破坏。这些起源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代的,以“勃列日涅夫黑帮”为代表政商寡头们控制了乌克兰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库奇马的政商集团为例,《福布斯》杂志在2014年列出的乌克兰富豪排行榜前9位中有5位来自于这个集团。这些寡头没有固定的立场,但无不在上台之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国家资产大肆掠夺,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11/24 在这一连串的灾难与破坏中,马达西奇也不可避免的沦为了寡头们的工具——长时间把控马达西奇的“乌克兰英雄”BA博古斯拉耶夫正是出自库奇马政商集团,在2014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中,其财富在乌克兰排第25位,2016年则排在第30位。在寡头的影响下,1999年马达西奇获得了“特殊出口商”地位,这意味着马达西奇可以不经过乌克兰政府而自行定夺军品的出口。

12/24 借着寡头政治的东风,马达西奇的生意一度顺风顺水,目前其旗下共有扎波罗热发动机工厂、扎波罗热机器制造厂、沃洛奇斯基机械制造厂、基辅综合工厂、卢布尼机床厂等二十多个子公司,业务除了工业外还涵盖航空公司、疗养院、体育、教育、卫生保健等领域。不过,其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邻国俄罗斯,而俄乌关系的持续走低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马达西奇的业绩。在2009年,马达西奇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为50%,2010年这个数字则为30%。

13/24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乌克兰政府随即宣布对俄罗斯实施禁运。此次禁运涉及马达西奇此前与俄罗斯签订的每年270台直升机发动机的合同也被取消。为了挽回颓势,2017年马达西奇与某国外公司达成了兴建新工厂的协议。不过由于该项目计划转让大量乌克兰核心技术,故被乌克兰安全局叫停。2017年9月7日基辅一家地方法院冻结了马达西奇41%的股份,在此之前,BA博古斯拉耶夫以仅1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在马达西奇15%的股份。

14/24 今年4月23日,乌克兰安全局突袭了位于扎波罗热的马达西奇工厂。据称“从上午七点开始,来自基辅的乌克兰安全局调查组一直在搜查公司官员的办公室,调查人员没收了一些该公司的文件”。由于这次搜查,马达西奇甚至取消了原定于4月25日召开的股东大会。此外,目前马达西奇也深陷贪污腐败案件的漩涡之中。所有这一切,均显示出马达西奇公司正在极速的衰落,而其与中国合作的前景也只能以“前途未卜”来形容。

15/24 平心而论,在近几十年中国国防装备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在乌克兰方面获得了相当多的帮助。中国与乌克兰方面的合作几乎涵盖了军事工业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的一个案例是中国自乌克兰引进的两架T-10K-3原型机,其中一架用于试飞另一家则用于逆向测绘。后来中国的航母舰载机歼-15正是以引进的T-10K-3原型机为基础研制的。此外、中国在涉及用于大型舰艇的动力系统、大型运输机设计、超音速高级教练机、坦克发动机和空对空导弹等关键装备反面均与乌克兰有过密切合作。

16/24 但是乌克兰人毕竟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军售拳头产品T-84M主战的销路。乌克兰曾经拒绝向中国正在研制中的VT-1A(后来的VT-4)提供6TD系列发动机。这直接迫使中国修改了VT-1A主战坦克的设计方案。好在中国辗转自德国迈巴赫获得了大功率柴油机的相关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新150”系列发动机。后来中国继续国产化改进,延伸出来的最新国产发动机被安装在了中国自用的99A型主战坦克与外贸的VT-4型主战坦克上。

17/24 同时可以预见到的是,在未来5-10年内中国与乌克兰的军事合作必然会走入低估。这是由两国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决定的。长期以来,在政商寡头的摧残下乌克兰的军事工业早已步入低谷,其外贸产品大到一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小至一台航空发动机无一不是前苏联时代的遗产。由出售这些军品获得的利润则大部分进了少数政商寡头的腰包,而工厂工人甚至连技术骨干的基本生活都很难得到保障。

18/24 2014年4月爆发的乌克兰内战又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作为乌克兰内战主要战场的顿巴斯地区是乌克兰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与顿巴斯相邻的扎波罗热与哈尔科夫,则坐落着乌克兰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们,这其中便有哈尔科夫坦克厂和马达西奇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这场内战对战场周边的工厂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以哈尔科夫坦克厂为例,在内战爆发前的不到两年时间里,乌克兰哈尔科夫共向泰国交付了49辆T-84M坦克;而在内战爆发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哈尔科夫仅交付了15辆。

19/24 由于武器生产速度无法得到保障,靠出售武器获得的利润自然也无法保证稳定。于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乌克兰人开始了对前苏联技术遗产的大肆倒卖。但对于已经不在此领域大量投入资金更新技术的乌克兰来说,这无异于涸泽而渔。同样以哈尔科夫为例,其曾经在坦克设计和制造领域远远领先于北约国家,而如今其甚至比不上坦克工业的后起之秀——中国。

20/24 造成乌克兰军工发展后继乏力的,还有乌克兰军工企业人才的流失。在苏联崩溃之后,大量乌克兰军工专家失业。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些“战略人才”的生活水平跌倒了赤贫线以下。而看准了这一机遇的中、美、德、以等国纷纷开始延揽相关人员。这之中最为疯狂的国家是韩国:当时乌克兰专家只要联系韩国驻乌克兰使馆就可以拿到签证与机票,并能够提前获得一个月的工资。

21/24 与韩国类似,中国在那一时期也启动了一项旨在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双引计划”。关于这些乌克兰专家,当时盛传一句话:“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中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以中国驻乌克兰使馆的统计,仅2006年,国内邀请乌克兰科技界专家学者赴华约150批次,2000多人次。

22/24 更糟糕的是,如今的乌克兰甚至不能被称为一个“工业国”。根据乌克兰方面的统计,2016年乌克兰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11%,工业增加值仅250亿美元——大约当于中国河北省的九分之一。除了在苏联时代遗留下来,一直没有被解决的工业结构问题以外,乌克兰在机床制造、机械制造、工业人才培养等与提升工业实力息息相关的方面同样毫无建树。毫不夸张的说,未来其工业能力将远远不如瑞典、挪威等国,甚至可能与卢森堡等西欧小国并驾齐驱。

23/24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苏联的家底实在太过厚实。即使堕落至此,乌克兰在某些方面仍然对中国有不小的技术优势。除了上文提到的L-15教练机发动机、运输机发动机以外,中国在直升机发动机、船用燃气轮机等方面也尚不如乌克兰。未来虽然中国不会再“依赖”乌克兰的技术,甚至中乌之间婚姻中介的产值都极有可能超越军火贸易。但在这些领域,中国与乌克兰合作仍然值得期待。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24/24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乌克兰,查看上期《出鞘》,回复爱国商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