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解放军火炮成越南军队死神
1/30 130毫米加农炮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表现出来的性能非常优越,火力猛、射程远、命中精度高、使用可靠,受到参战官兵的赞誉。
2/30 进入80年代,我军又为130毫米加农炮研制了底排弹、底凹弹、子母弹等多种新弹种,最大射程增加到38千米。
3/30 越军的重炮射程还不到130加的一半,遇到130加就只有挨炮的份。
4/30 我军在越战期间使用的59式130毫米加农炮。
5/30 85加农炮由于其重量比较轻,比较适合在中越边境这样的山岳地形使用,虽然我军在作战期间受到越军装甲部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85炮在对付越军坚固阵地和工事方面还是大显身手。
6/30 在拔点战斗中,我军炮兵往往把85炮推到前沿一线阵地,直瞄射击打越军工事,大炮上刺刀一炮一个!
7/30 图为解放军在对越反击战中使用的56式85毫米加农炮。
8/30 50年代初期研制定型的122毫米牵引火炮,50年代中后期装备部队,用以取代各种旧杂式榴/山炮。70年代开始逐步退役,为54-1式取代。
9/30 火炮采用手动螺式炮闩;制退机、复进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瞄准装置由58式瞄准镜、58式周视瞄准镜组成。
10/30 该炮配有杀伤爆破榴弹、燃烧弹、烟雾弹、照明弹。这种火炮是老资格,但在80年代就落后了,79年的时候还是挥了作用,主要用作对一线进行火力支援。
11/30 越军的工事修得十分坚固,长期的战争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比如标准的半永久防御工事,几乎全是半地下式,射口很低,先搭起框架,架一层钢板,上面横一层,纵一层,再横一层三排碗口粗的原木,南方的硬木坚硬如铁,火烧不坏,就是火焰喷射器也没办法。
12/30 152榴弹炮具有加农炮和榴弹炮两种弹道特性,无论是从射程还是弹药的毁伤效果来看都要远远超过越军的火炮。而且152是我军炮兵师一级的主力重炮在数量上也占绝对的优势。
13/30 在对越作战的时候,我军在前沿的兵力是比较分散的,就是靠背后的大炮顶着,这其中最牛的就是152加榴炮。我军现役的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就是在这种炮的基础上改进的。
14/30 70式130毫米火箭炮属于地面火箭炮兵的近程野战火箭武器,用以歼灭10千米内目标,并能在多种条件下执行各种战斗任务,以猛烈的火力打击敌人,支援各兵种战术行动。
15/30 本炮采用63式履带装甲运兵车的底盘,该炮由19根定向管组成,共两排,上10下9。
16/30 火箭发射管有液压升降装置,发射时升高500毫米,可两栖作战。
17/30 该炮是我军较早的履带式自行火箭炮,由于其机动性能强,火力猛,在老山作战期间往往加强到团一级的炮兵单位。
18/30 在80年代老山唯一一次打坦克的战例中我军就是运用130火箭炮和无坐力炮配合取得击毁越军坦克两辆的战果。
19/30 图为我军70式130毫米火箭炮。
20/30 该炮是前苏联M-160式160毫米迫击炮的仿制产品,1956年投入批量生产。
21/30 该炮由炮尾装填;配用M式炮架和绞车,最大公路牵引速度为50公里/小时;火炮弹丸威力较大,但射程不足,最大射程只有8329米。
22/30 火炮机动性较差。此炮在1979年自卫还击作战时曾投入使用,但由于该炮的性能一般,而且较大的重量不适合山地丛林的作战要求。
23/30 1984年炮击龙竹坪战斗中还有使用,但在随后的两山轮战中被逐步淘汰。
24/30 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门大口径迫击炮定型,命名为1964年式120毫米迫击炮。该炮用梯形结构代替传统的圆盘形座板,炮全重仅为174千克,比仿苏55式120迫击炮轻101千克。
25/30 炮为中越战争期间使用最多、威力最大的重型迫击炮,是团属迫击炮的主力。
26/30 装备步兵连迫炮班,每连炮3门,是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标准轻迫击炮。该炮是步兵连直接火力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60迫击炮轻便灵巧,操作极其简单,在没有瞄准设备的情况下都可以简易射击。
27/30 无坐力炮。
28/30 我军装备的无坐力炮。
29/30 图为我军装备的无坐力炮。
30/30 图为我军装备的无坐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