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裔血泪史:曾遭受殖民当局残酷迫害
1/51 马来西亚华人,又称马来西亚华裔或为华裔马来西亚人。马来西亚独立后开始改称华人、华裔,近代自称“中国人”与“华侨”的大马华人已经减少很多。现在仍有,部分华人新村破旧不堪,其状态无异于贫民窟。
2/51 马来西亚华人,又称马来西亚华裔或为华裔马来西亚人,简称大马华人、大马华裔及马华,是马来西亚籍的华族,大多自称为华人或唐人。图:吉隆坡(1960年)
3/51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移民。图:吉隆坡(1960年)
4/51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分布于 吉隆坡、乔治市、怡保、新山,古晋(砂拉越州)、亚庇(沙巴州)和马六甲市(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其中槟州华人63.55万人,占该州总人口的42.5%(2006年),是唯一华裔人口占相对多数的州。图:吉隆坡(1960年)
5/51 据估计,今日整个马来西亚半岛仍有120万人居住在452个华人新村内,其中85%是华人,10%是马来人,印度人占5%。部分华人新村虽破旧不堪,其状态无异于贫民窟。但是也有部分华人新村居民已经将原本的木屋翻新成现代式的洋房。图:吉隆坡(1960年)
6/51 提到马来西亚华人就不得不提华人新村。华人新村是1950年代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地时期设立的一系列华人集中定居点,目的是为了在长达12年的马来亚紧急状态时期,阻止华人与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马来亚人民解放军接触,这个策略后来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图:吉隆坡(1960年)
7/51 马来西亚新村的成立与英国殖民地时期的垦耕者有着密切的关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许多马来西亚的华裔失业,有些回去中国,另外一些加入垦耕者的行列。图:吉隆坡(1960年)
8/51 时,英国殖民地政府面对缺少粮食的危机,而垦耕者在供应粮食方面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虽然如此,20年代之前的垦耕者人数并不多。这与当时的土地政策息息相关。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全部土地都是属于州政府所拥有。图:吉隆坡(1960年)
9/51 在日本占领马来亚时期(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8月15日),垦耕者人数增加了接近三倍,即1945年的400,000人。图:吉隆坡(1960年)
10/51 其主要原因是:1. 原产品如橡胶和锡米价格低落,无利可图,使到很多人都失业。2. 粮食短缺,造成其物价暴涨。图:日军占领马来西亚
11/51 3. 为了解决粮食缺乏危机,日本人亦鼓励垦耕者从事种菜,养鸡鸭等经济活动,以解决日渐严重的粮荒。4. 由于日本人对华人的仇视及残害,一些华人被迫迁移分布道偏僻的森林或沼地边缘。5. 有些华人偷渡来马来西亚成为非法移民。图:日军占领马来西亚
12/51 在这段时期,马来亚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一些华人加入游击队及较有组织和规模的马共所组成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简称MPAJA),并向日军开战和抵抗日军的侵入。沦陷后的马来亚,其人民遭日军抢夺财物、迫害、侮辱、杀害甚至奸杀。
13/51 其中华人是遭受日军残酷对待的族群。这是因为马来亚的华人和其他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一直支持中国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其中包括1915年的抵制日本货,1919年的抗日运动,1928年的九一八事件及1937年至1941年间的全面抗日救国运动。
14/51 日本军杀害行动引起华裔对日本人的憎恨更进一步恶化,甚至参加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攻击在马来亚及新加坡展开大屠杀的日军。另外一些华裔居民则搬迁至偏僻乡区安居。垦耕者的人数也因此增加。在日本侵占马来亚时期,抗日军得到一些华裔垦耕者的支持:食用品,医药,情报及抗日成员。
15/51 日军投降后,英军于8月重回马来亚,恢复殖民统治,国家经济渐入佳境,另外一些垦耕者却认为耕种亦能带来盈利,而继续在森林地带耕种。因此,在1948年大约还有300,000名垦耕者。他们的职业是多样化的,即从事耕种、捕鱼、在矿场和园丘工作。
16/51 在1948年之前,英殖民地政府并没有全面性的计划,以便解决垦耕者与非法耕种者所带来的土地运用问题。究其原因,除了英政府需要这些垦耕者供给粮食之外,那就是英政府认为既然土地是由州政府所管辖,因此应由各州政府负责解决其土地与垦耕者的问题。
17/51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中协助英军抵抗日本侵略的马共和曾经在马来亚沦陷的3年8个月里,以森林和乡区为根据地,展开抗日游击战的马来亚抗日军,则放下武器,成为合法政党,进行合法的政治斗争。图:英军少将在地图上指点马来西亚共产党武装的主要活动地点。
18/51 随后,马共控制的职工会,发动一连串具有反之殖民政治的工潮。这些活动严重威胁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地位,因此英国殖民政府乃通过新法令以削弱当时的职工运动,并大举逮捕马共和亲共组织的成员。
19/51 同时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及取消许多职工会的注册。至此,马共与英殖民政府的斗争已到了采取武力对抗的地步。1948年初,马共重新拿起武器,进入森林,展开武装斗争。马共重新建立它乡区居民的联系。
20/51 1948年2月,由于马共决定扬弃循宪制途径争取达致政治目标,而欲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并向园丘及矿场的管理层攻击,希望能分裂工人,导致英殖民地政府于同年6月18日宣布实施紧急法令。
21/51 1948年2月,由于马共决定扬弃循宪制途径争取达致政治目标,而欲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并向园丘及矿场的管理层攻击,希望能分裂工人,导致英殖民地政府于同年6月18日宣布实施紧急法令。
22/51 紧接着,1948年12月,一个垦耕者委员会(以英殖民政府秘书长,Sir Alex Newboult为首,另外4名欧洲人,3位马来人及1位华人协助)宣布成立,其主要宗旨是研究非法耕种者所带来的政治问题。
23/51 这些居住在森林边缘的垦耕者社群便成英政府的注目焦点。他们被指责供应粮食,药物及窝藏马共份子之外,同时亦是马共份子新力军之来源。实际上,垦耕者是马共与英政府之间对抗的牺牲者。
24/51 马共籍森林的掩护,采取游击战,神出鬼没,同时向村民软硬兼施,导致村民不敢向询问的军警吐露片言。
25/51 在紧急法令的实行下,村民须面对马共份子的威胁,村人出入耕地、胶园、矿场之时,偶尔会遇上路过的马共份子。如果村人无法提供英军移动的情报,他们的农作物将受到摧坏,生命亦受到威胁。同时亦被英殖民政府的军警怀疑彼等接济马共而受到苛刻对待。
26/51 在紧急法令的实行下,村民须面对马共份子的威胁,村人出入耕地、胶园、矿场之时,偶尔会遇上路过的马共份子。如果村人无法提供英军移动的情报,他们的农作物将受到摧坏,生命亦受到威胁。同时亦被英殖民政府的军警怀疑彼等接济马共而受到苛刻对待。
27/51 殖民地军警在对付马共的军事行动中,往往疲于奔命,不但无法消灭马共,且常蒙受伤亡,因此便迁怒村民,特别是在森林边缘垦耕的华人,籍口指他们同情和接济马共,而向华人展开惨无人道德报复行动。这些垦耕者是无助的受害者,协助马共份子被认为时“生存政治”的方法。
28/51 英殖民政府了解,单凭军事力量并不足以扑灭马共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如何切断马共与乡民的联系。1950年3月,毕礼斯将军被委任为行动主任,负责拟剿马共计划。
29/51 他深切的了解,对付马共威胁的唯一途径便是把垦耕者移殖到新村。因此,在第二个阶段的移殖当中,即“毕礼斯计划”,英殖民联邦政府与马华合作,于1950年至1954年期间,总共建立了几百个新村,也移殖了半百万人。
30/51 在“毕礼斯计划”实行下,英殖民政府采取高压政策,强硬地将原本住在森林毗邻和偏僻地区的华裔居民集体迁到园丘、矿场、城市周围以及被规划的新村地区,以便杜绝一些受到马共份子威胁的乡区居民支援马共的斗争,同时在全马各地实施大检证,以便切断马共的供应线。
31/51 这些乡区居民被迫放弃家园以及离开赖以为生的耕地、矿场及胶园而迁入“集中营”,大多数的集中营皆被指定在山坳处、河边或谷地,当局规划成一排排,一列列,有的屋地较宽,有的则鳞次栉比,然后再用铁刺网把全村团团围住,四周设有碉堡式的哨战,进出口处有检查站,以防马共偷袭。
32/51 照片中一群华裔正在街头享用午餐,而且里面有一位老兄是名符其实的蹲着来吃,其余者都坐在一些矮凳上。
33/51 在这期间,“毕礼斯计划”以军人的铁腕作风,雷厉风行地推行计划,于3年(1950年6月至1952年12月)完成了绝大部分的迁移计划,这就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搬迁,华人新村也因此而诞生。一小部分新村则在1952年后成立。
34/51 为了推行移殖计划,英殖民政府采取乐3项主要方法。1. 武装强迫搬迁,英殖民政府提供运输工具,帮助垦耕者迁移。如果垦耕者不给予合作,军警便强行拆屋,强硬拉人搬迁。2. 给予搬迁重建住家费用。3. 与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合作迁移垦耕者。
35/51 对于新村第一代居民而言,移殖新村是他们毕生难忘的经历。现举例说明增江(即全国最大的新村)及蕉赖11里新村的移殖过程,以便新一代的新村儿女和年轻的华裔子弟更了解先辈所遭受的苦难。
36/51 一般的新村在成立时都设有以下的基本设备:1. 警察局2. 诊疗所3. 小学4. 民众会堂5. 篮球场、足球场6. 养猪场7. 神庙
37/51 村民的苦难生活并非今天的大马华人所能了解与体会。他们活在畏惧及忧虑中。白天农耕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受到马共份子的打扰,要求给予各方面的支援。如果村人不给予合作,他们的农作物可能被毁灭,人生安全亦可能受到威胁。
38/51 简言之,移殖新村是件痛苦的经历。人民是在恐怖与痛苦的环境下度日,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我们今天灾电视中所看到战乱恐怖的镜头,正好是当年新村人民生活的翻版。
39/51 新村居民于50年代初期过着困苦生活,且成英军于共产份子斗争中的夹心人。村民因搬迁时遭受各种压迫与欺凌而避免与政府当局有所接触,同时亦不敢与马共联系,结果村民变成孤立无助犹如汪洋中的独木舟,随波逐流,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
40/51 但是华人社群为了维护族群利益,在1949年2月成立马华公会。随着马华公会的成立,扮演官民之间的桥梁角色,它积极处理了新村移殖问题与提供紧急援助,为移殖的村民重建家园。纵然如此,新村人民是在戒严、粮食限制及受尽欺凌的环境中度过难忘的苦难日子。
41/51 尽管当时所谓的“集中营”被认为是一项临时居住性质,然而最终却成为马来西亚居民的一种居住结构形式。因此,新村的成立为我国华裔带来两方面的深长影响。
42/51 对于华人新村的故事,很多新一代的华裔子弟都已说不上来。虽然新村年轻的一代没有经历过他们父祖辈的苦难,却应记取这段有血有泪,可歌可泣的史实。
43/51 新村是英国殖民政府遗留下来得产物。由于马共武力叛乱,欲通过武力争夺政权,英国殖民政府于1948年6月18日正式颁布国内进入紧急状态,以杜绝乡区华裔居民与马共份子的联系。
44/51 1950年代的华人新村旧照
45/51 1950年代的华人新村旧照
46/51 1950年代的华人新村旧照
47/51 1950年代的华人新村旧照
48/51 1950年代的华人新村旧照
49/51 痛苦的历史已经过去。今天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确实一个不可忽视的“少数”。
50/51 1970年代马来西亚的女性
51/51 1970年代马来西亚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