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中国陆军空中突击旅实战训练:两架直8G直升机同框

1/16 中部战区陆军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是2017年刚刚完成合成组建的部队,作为陆军新质作战力量,他们融合陆军航空兵与传统步兵于一体,进行实战化课目训练,其中两架直8G直升机同时亮相。该机由我国自主研发,可搭载30余名全副武装人员飞行1000公里,具备昼夜和复杂气象条件和全地域飞行能力。(来源:央广军事)

2/16 响应全军开训动员大会的号角,中部战区陆军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新年开训的画面很快也出现在央视的报道中。除了军迷们熟悉的直-9/10/19武装直升机,直-8/米-17运输直升机之外,最吸引眼球的还是一小批早前被广泛称之为直-18陆军型的新款直-8直升机。

3/16 而随着新疆军区某陆航旅的同型机也亮相官媒,这些涂着新版6位数陆航战术编号的大型直升机,现在终于进入批量装备部队的阶段了。一说到AC313/直-18系列,媒体最喜欢用的就是中国“灰背隼”。然而除了都是体型相近的三发13吨级直升机之外,我还真就从来没觉得这俩玩意儿哪儿像了。反而是它娘家昌飞曾经代工过部件的一款美制直升机的影子,就一直在咱心头挥之不去。

4/16 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原因有二,一个是侧面的舷窗数量都很多——当然这个还是无关气动的纯视觉观感;另一个则是机身上部发动机舱和旋翼桨毂整流罩的过渡外形,可以明显看出AC313的机体与其说更像EH101“灰背隼”,还不如说更像双发的S-92。这特征早在第二代直-8——2004年首飞的直-8F系列上就有了,也是它们和原版直-8/“超黄蜂”最明显的区别。

5/16 初代直-8虽说型号也好几种,但那基本都是海军自己用的搜救啊医疗啊舰载之类。到现在和平方舟医院船和井冈山综合登陆舰上面的那些新批次直-8,别看成色新,却还是用着涡桨-6A的一代产品。唯一的非海军型号,只有陆航的直-8A。海军和陆军对直升机的要求差别很大。比如“超黄蜂”为水上迫降而搞的水密船体铆接结构,就成了直-8A研制中首当其冲被简化的设计;浮筒自然也不要了,这样减了300多千克的肥之后,虽然发动机功率提升并不大,好歹能让悬停性能好看一点。

6/16 然而尽管如此,在当时开始已经装备米-17的陆军航空兵看来,性能仍然不如前者的直-8A只能证明海军型直升机小改后还是不适合陆航用。所以1995年首飞,拖拖拉拉弄到2002年定型也不奇怪,此时陆航已经开始买买买量大从优的新一代米-17系列了,直-8A的订货奇少无比。加上海军的装备规模小,导致总订单上不去,所以才有了官方报道中,厂家从1993年到2010年一共才生产了100副直-8的桨叶这种事情。

7/16 当然谁都知道不能一直买。搞第二代直-8的时候,部队提出的要求贼简单,就是“666”——6000米升限,600千克载荷下能飞600千米。然而就这个要求,当时还没能力深度改进的涡轴-6也顶不上去,那这动力咋解决?那就跟当时也在研制的直-10一样,暗度陈仓!白求恩故乡生产的PT6系列发动机,是一个十分十分吼的发动机,仅其涡轴家族,全世界就有几十个型号的直升机在用。其中直-8用的是PT6B-67A这个亚型,直-10用的是PT6C-67C这个亚型,两者性能都根据运输/武装直升机的要求有特定优化,不能相互替换。

8/16 后来因为美国从中作梗,直-10刚定型就得出个用回涡轴-9的换发型直-10H,之后生产的就是减重简配的标准型直-10了。但诡异的是,二代直-8系列装备数量虽然没有直-10那么大,只看阅兵中公开亮相的,那也不是个小数目了。然而直-8B和空军的直-8K们居然能一直用PT6B-67A用到现在。

9/16 于是到了第三代直-8平台,直接就出了个民用版AC313。终于把那个铅笔头脑袋换了之后,再把那个蜻蜓腿儿一样的起落架变成时兴的机身两侧整流罩收放式,就有了AC313为人津津乐道的整体卖相。不过真正让它被评价为“脱胎换骨”的第三代直-8平台,还是由于在旋翼系统和传动系统上的综合改进。

10/16 直升机换了先进的旋翼系统,那就相当于固定翼飞机换了副更先进的机翼。直升机跟固定翼还有个不一样,要想出力大,光发动机给力没用,传动系统也得配套跟上,这一点反倒跟坦克装甲车辆有点像。所以说就算发动机没动,只要这俩有了进步,那整体飞行性能的进步就非同小可。事实也确实如此,之前,高原环境一直是直-8系列乃至国产直升机的一大拦路虎。

11/16 而在2015年,先是AC313一举飞过海拔9000米创记录,同年直-8G官方曝光也是在高原试验场,后来多次亮相央视也多在高原环境,算是出了这口气。前两天央视在报道中提到直-8G的时候也说,新机能够装载一个排的特战队员,航程可达1000千米,这些性能都不是前两代直-8能比的。然而已经做到这程度了,咋在陆军这儿还是只能叫直-8G(G代表高原型),不能跟它的海军兄弟一样,叫直-18呢?

12/16 虽说给不给大型号这事儿涉及到不少方方面面,但直-8G对陆军来说,还真就不如直-18对海军来说那么有跨越性。至少当航母配套的特种机,直-18载重和容积都没得说,完爆卡-28系列,也就是在军舰普遍甲板面积有限的中国海军里显得稍微有点大而已。而在陆军,直-8G的问题反而是——不够大。目前现役的直-8系列,其货舱截面都是一个明显的高大于宽的矩形。对于舰载直升机,特别是特种机平台来说这不是多大的问题,反而有利于布置任务系统的机柜这类占地面积不大、但确实够高的设备。然而放在陆航,需要运输的大部分货物基本都不长这样,比如说要运个吉普车。。。总不能让车侧躺着开进去吧?

13/16 说到车,空突旅的主要车辆就是“山猫”系列全地形突击车。纵观世界各国的这类空运型车辆平台发展,历来都是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活儿。当初“山猫”的设计团队,已经是照着我军手里货舱尺寸最宽裕的米-17直升机为搭载标准设计了,还是搞得相当紧凑。然而直到直-8G,直-8系列的货舱宽度还是1.9米,考虑到跳板宽度问题,要装1.8米宽的“山猫”!有人可能合计那内载不行,靠吊挂解决不就完事儿了?直升机吊挂能力确实是个重要指标,但吊挂车辆,很多时候是因为地形不适合机降才这么干。有条件机降,还费这个劲儿干嘛?吊个东西飞本来就慢,落了地还得解绳子上车,能跟正常飞行落地就走的人车一体比速度?没速度还谈啥空中突击?

14/16 我今天算是得罪了直-8一下,但显然也不可能具备舱内运输“山猫”能力的直-20,我为啥不去得罪它呢?这就涉及到空中突击旅运输直升机搭配的问题。这个星球上最有名的空中突击部队,都知道是强敌的101空中突击师。在101空突师的350架运输直升机里头,UH-60和CH-47的比例差不多是4:3。“黑鹰”不必多说,为啥服役了50多年的“支奴干”还能活得如此滋润?纵列双旋翼布局带来的宽大机身优势不仅让它“大肚能容”,出色的吊挂能力更是无人能及。言归正传,咱们这边直-20的运用大抵和“黑鹰”是差不多的,尽管直-8再怎么改跟人家“支奴干”还是有级别上的差距——新重直这饼啊暂时还吃不上,但总归大就得有大的样子。甭管用的是啥布局,既然要充当空突旅的大型直升机,那就必须得能多干几样10吨级的直-20干不了的事儿,而不仅仅是更能运送人员,才能体现出其“大”的价值。

15/16 虽然至今网上也没见宽体直-8的图,但咱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宽体版直-8,就算咱们往少了算,这机体宽度也能达到3米。这样一来,一个2.5米以上宽度的货舱,能装的可就不仅仅是“山猫”了,陆军轻型合成旅的主力装备——宽度为2.2米的“猛士”乃至“装甲猛士”可以轻松驶入。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猛士”不仅机动和防护性能比“山猫”出色、还可作为包括82mm速射迫击炮,近程防空导弹在内的多种重武器搭载平台,这对空中突击旅的作战能力提升是不言而喻的。机舱加宽带来的机体顶部空间拓展,还能解决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布局的要求。虽然自打PT6系列敞开供应以来,直-8系列在平原地区使用时基本都处于功率极其富足的状态,而且由于这回终于要在机体结构和材料应用上开始彻底清除“超黄蜂流毒”,宽体直-8的空重并不会比直-8G不会增加多少。但新机的起飞重量必然会比直-8G大一些,传动系统上还是有改进空间的。

16/16 总之这个完全可以称之为第四代直-8平台的重大改进型号,其试飞定型周期是短不了了。考虑到空中突击旅对重型直升机需求的迫切,估计新机其他系统基本就是在现有直-8G的基础上,根据部队的要求改进一下即可。宽体直-8未来的舞台还不仅仅在陆军空中突击旅。在这次军改中扩编幅度很大,并且已经在重新编成的陆战旅下组建了空中突击营的海军陆战队,现在还得用着那些一代直-8平台搞小股机降索降这种层级的立体登陆训练。海军这些年一架二代直-8都没买,三代直-8(直-18系)只当特种机用,就在等现在正在鉴定的二代半换老机队,也是俭省。尽管以海军目前的两栖投送能力来说,这倒也无伤大雅,但在未来国产两栖攻击舰服役后,使命前景更加广阔的中国海军陆战队能将力量伸展到300万平方公里之外的海洋和陆地的时候,他们当然需要更加有力的翅膀助力飞翔。(作者署名:扬基帧察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