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官曝我军顶级雷达奥秘 央视纪录片深度解码电科雷达

1/19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特推出《中国之盾》系列节目,该片共五集,分别从国土防空、海洋预警、空中成像、机载火控和空中预警以及航天测控五个角度全面展示中国雷达的现状和研发背后的故事,展示中国雷达人的拼搏精神,展示当今中国的各种雷达这种大国重器在如何保护国家安宁,保障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来源:中国电科微信公众号)

2/19 新中国建国之初,经常有外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防空警戒系统。面对紧迫的防空形势,新中国在原国民党雷达修理所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雷达研究所。

3/19 新成立的雷达研究所迅速扩大,聚集了一大批专家,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从高性能的三坐标雷达到能够适应各种严酷环境的无人值守雷达,到具备捕捉隐身飞机能力的反隐身雷达

4/19 再到能够捕捉无人机的“蜘蛛网”雷达、精良的航管雷达、球载雷达,为了保障领空安全,越来越多功能各异的中国雷达被不断研发出来。

5/19 然而中国雷达人也在思考,单一雷达对目标跟踪是有限的,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否能够实现多个雷达探测效能最大化、集成化呢?

6/19 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英国海军派出装备有尖端装备的舰队,远征南大西洋,而阿根廷海军由于技术劣势,在家门口失去了马岛的控制权。而当下的中国,对海洋权益的维护也越来越紧迫。

7/19 中国要维护海疆安全,首先要让雷达的目力覆盖整个领海。汪洋大海中的岛礁,向来是雷达架设的天然基站,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的状况并不乐观。

8/19 雷达内部十分精密复杂,都是信号接收和发射的电子元器件,别说是海洋的高温高湿,就是一粒尘埃、一处静电,都会造成损坏。这些娇嫩的元器件得到的保护程度,直接影响着岛礁雷达的寿命。

9/19 对于拥有着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1.8万公里的海岸线的中国来说,必须让大型防空雷达登上岛礁

10/19 才能全方位洞悉海疆态势。然而,这绝不是把它搬运到岛上去这么简单。究竟能用多少年,要用哪些措施来保护精密的雷达部件?

11/19 从1965年到1973年的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局部战争,美军投入F-4、F-8和F-105各种当时最新的战斗机,首次在实战中验证了“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威力。

12/19 以越南战争为标志,空战开始进入导弹时代。不过这也对战机的机载设备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空空导弹必须在机载火控雷达的搜索和导引下才能打击目标。

13/19 面对越南战场空战的新变化,中国空军的战机也急需装备空空导弹和相应的机载火控雷达。但是直到这时,中国还没有能力自主研发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中国雷达人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因为战机飞在空中,机载火控雷达绝不是把地面雷达搬到天上那么简单。

14/19 原来,传统的机载雷达一旦上了天,在往下探测目标时,显示屏上就会一片模糊,这是因为敌方飞机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淹没在地面上所有物体反射的强大电磁波当中,根本无法分辨。研制任务遇到了难题,该怎么办呢?

15/19 2008年5月12日,地处中国西部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地震,通信中断,交通遭到破坏。在救灾的关键时刻,一架救援直升机失事。到底直升机掉在了哪里?

16/19 有关各方用了各种手段进行搜索,但是几天过去了都没有结果,天空被云雾遮盖。在这紧要关头,中国电科承担了这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穿云破雾,看清大地,找到这架直升机。

17/19 他们敢于承担这个艰巨任务,那是因为他们的飞机上装有一种特殊的雷达,可以透过云雾搜索地面上的蛛丝马迹。这是架什么飞机,什么样的特殊雷达,能够俯瞰大地呢?

18/19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型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搭载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飞船里乘坐的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这是中国航天第一次载人发射,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期待,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19/19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东南西北各个陆基测控站、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进入到最紧张的测控状态。火箭何时与飞船分离,何时进入轨道,指挥部将根据测控的数据给出指令,并通过测控站或“远望号”测量船传递到飞船上。可以说,火箭一旦升空,飞船和第一次升入太空的杨利伟能否顺利返回地面,航天测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中国的航天测控雷达是怎样担起这项重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