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恭迎六祖惠能大师圣诞:《惠能画传》欣赏

1/125 瑫贬新州 卢行瑫,唐初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的一位地方官员。他年青气盛、才气横溢、敢说敢为,因而招至奸臣的诬告陷害。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卢行瑫被流放至岭南荒凉的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为民。

2/125 喜结良缘 卢行瑫到达新州后,只身定居在城南30里的卢溪河(今集成河)畔——夏卢村。当地的村民得知他的不幸身世后都非常同情他,不久有村民主动介绍塱村农家女子李氏给行瑫为妻。从此,夫妻俩男耕女织,过着清贫的生活。

3/125 婴孩降世 岁月如流,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子时,一声啼哭打破了寂静的山村,一个体重稍轻但还健康的男孩在夏卢村降生了。虽然世态炎凉,被贬他乡,然而他感到今后总算有香火延续,卢行瑫不禁喜上眉梢。

4/125 两僧赐名 说来也巧,第二天早晨,有两位僧人登门对行瑫说,你家昨生贵子,贫僧专门为他取名“惠能”而来,行瑫问:"为何叫惠能?”僧人回答:“惠者,以佛法惠济众生,能者,能做佛事。”行瑫夫妻俩连声道谢,之后两僧便不知所踪。

5/125 三岁丧父 家里有了孩子,行瑫夫妇起早摸黑,节衣缩食,靠自己诚实的劳动养育惠能,憧憬着送他上学读书识字,教他做人的道理和谋生本领,把身心和希望倾注在惠能身上。谁知行瑫积劳成疾,贫病交加,在惠能刚满3岁之时撒手人寰。

6/125 稚童仁心 一天傍晚,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人到夏卢村借宿。惠能母子热情接待了他,惠能还将自己的板床让给老人睡。夜班,老人辗转反侧,床板发出吱喳响声,惠能闻声后,走到老人床前,用手垫在桥凳脚底下,不久,老人发出酣睡的鼾声。据传这位老人是有名的风水大师。

7/125 万年香烟 第二天,老人起床,看见眼前的情景油然而生感概。老人于是指点着村前的龙山经他探测到的一处地方说,如将仙人按寅申走向安葬,则能延续万年香烟。李氏说,我只希望卢家香火不断,传子延孙,祖祖辈辈过安稳日子。此后,李氏按寅申走向安葬了行瑫。

8/125 迁居龙山 行瑫遗孀李氏白天易过,最怕漫漫长夜,在家徒四壁的屋内,每当看到熟睡的惠能就会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地叹息,苍天为什么对我们不公平,这个体弱的孩子为什么就殁了父亲。为避免别人闲话,远离尘俗,李氏偕惠能在较偏僻的龙山之麓结寮住了下来。

9/125 卖柴养母 由于年幼丧父,惠能从小就饱尝人间疾苦,懂得为母亲分忧,从不计较吃喝住穿的好坏,经常陪同母亲到田里干活,帮母亲做家务事。年纪稍大,便跟随大人上山割草砍柴。因为家贫,惠能从来没机会上学读书识字。

10/125 母子拜佛 在唐朝,信佛的人很多,新州佛教寺院也不少,惠能年少就跟随母亲去寺院拜佛。母亲教育他对佛祖要恭敬、虔诚,还经常对惠能讲观音菩萨的故事,教他做人要有慈悲心,要诚实,要勤勤恳恳做工,清清白白做人,好人会有好报。

11/125 金台闻经 离夏卢村三十里的筠州城南有个金台寺,寺前有个集市。平时,惠能将柴挑到这里出卖,换取盐粮。惠能目睹了到金台寺拜佛的善信络绎不绝,这里香烟缭绕,还不时传出和尚诵经的声音。日长月久,惠能对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2/125 金台问经 惠能虽然不识字,但心境清净,记忆力极强。半个月之中有三两天会到金台寺前卖柴,由于反复听和尚诵经,时间长了,他几乎能将和尚念的经文背诵出来。他细细琢磨咀嚼,盛感欣喜。卖完柴之后,竟然跑进寺里向和尚求教。

13/125 金台论经 惠能与和尚接触多了,逐渐成了知己朋友。每次卖完柴后必进寺与和尚讨论作佛,谈自己的感受。他对和尚咬文嚼字解说佛经提出异议,认为佛经的文字只是作佛的途径,自己心悟才是作佛的目的,不必执着在文字上。和尚们听了咄咄称奇,无不佩服。

14/125 金台悟经 一天,惠能在金台寺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深感经文中含有许多玄机妙理。惠能上前问那客人:”请问先生诵的是什么经?如何能获此经?”客人回答说:”是《金刚经》,从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东山寺五祖弘忍大师处得到,你可以去向他请教。“

15/125 解囊相助 这时在旁一位善长名叫安道成的,他见惠能对佛经如此专注、着迷,且与佛有缘,就慷慨地对惠能说:”你若有心拜师五祖,我赠助十两银子给你作安家之用。“惠能接过银子,向安道成再三拜谢。

16/125 立志向佛 回家后,惠能将自己想出家学佛,准备上蕲州黄梅东山寺拜师取经的想法告诉母亲。母亲想到卢家仅此一根独苗,出家意味着断香火,但想到儿子如此孝顺,又如此诚心向佛,不好意思当面拒绝,只好推却说:“你去问舅父吧。”

17/125 舅出难题 当舅父知道惠能打算出家学佛后,苦口婆心劝惠能不要轻率和感情用事。但无论怎样劝告都难以改变惠能的志向。舅父无计可施之际便指着村前的一块大石头对惠能说:“如果你能拜开这块大石头,你就去吧。”

18/125 金石为开 惠能来到大石头前,诚心跪拜,日复一日。一天,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道亮光及一声霹雳将巨石劈成两块,舅父和母亲十分惊愕,这究竟是天意,还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呢?无奈之下,只好同意惠能学佛的请求。

19/125 别母北上 惠能安顿好母亲,收拾好行装,到塱村前被拜开的巨石前烧香叩拜,然后与母亲、舅父依依惜别。时年24岁的惠能,就是从这里发足北上黄梅东山寺。这坏石头被后人称作“别母石”。虽然一千多年过去,至今仍屹立在村头。

20/125 巧遇志略 惠能从新州允水出西江,然后转北江逆行到了韶州曹溪(今曲江县)。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笃信佛学的刘志略,两人志趣相同,谈吐十分投机,遂结为兄弟。在刘志略的热情挽留下,惠能暂时在曹溪住了下来。

21/125 乐昌坐禅 惠能在曹溪住了一些时日,想起自己的初衷,于是辞别了刘志略等人,北上至乐昌西山石窖,遇上了智远禅师,于是跟随智远禅师学坐禅。

22/125 继续北上 一日在听惠纪禅师诵《投陀经》后,感到如此空坐苦修难以成就佛道,便又继续北上,完成自己的心愿。

23/125 直奔黄梅 说不尽的晓行夜宿,风餐露饮,惠能翻山越岭,横渡九江,不经30余日,已经进入蕲州黄梅。经路人指点,一座山门进入眼帘,上书“东山寺”(今湖北黄梅五祖寺)三个大字。惠能喜出望外,直奔大殿。

24/125 拜见五祖 惠能见到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干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到这里只求作佛,别无他求。”弘忍说:“岭南尚未开化,怎么可以作佛呢?”惠能答:“来自南方的人与和尚表相虽有区别,但人本具的佛性是没有差别的。”

25/125 祖护惠能 一番师俗问答,使五祖弘忍对眼前的惠能刮目相看,樵夫出身,却根性锐利。五祖出于爱惜和保护惠能,便吩咐寺僧带他到后院去,让他从事劈柴、种菜、踏碓舂等粗活。

26/125 踏碓八月 惠能来到碓房踏碓。因为惠能长得瘦小,踏碓较费力,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将一块石头绑在腰背间,就这样,舂米的速度快,效率高。他一边踏碓,一边细细体会佛法的玄机妙理。8个月过去了,石头与腰背的摩擦使腰背受损,继而生出蛆虫来。

27/125 令众作偈 一日,五祖召集众门徒说:“你们各自回去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智慧,用悟得自心般若之性,各作一首偈(注:偈——亦称偈语,偈颂,佛教的诗)呈上给我看,谁的智慧高,悟性透彻,我便将衣钵传付给他,成为第六代祖师。”

28/125 神秀忐忑 众门徒议论纷纷,一致认为只有上座教授神秀才有资格作偈。而神秀则想:“如果我不呈偈,五祖怎知我悟性深浅呢,且有违师傅呈偈的旨意,如果呈偈,又容易引起别人误认为我有争祖位之嫌。神秀忐忑不安,左右为难。

29/125 题偈墙上 神秀作好偈送后,几次想呈给五祖都没去成。后来他趁当夜三更时分,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手拿油灯来到南走廊,在墙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然后悄悄回到自己的僧房。

30/125 师评偈语 第二天早晨,五祖及众门徒在南走廊墙上看到偈颂,五祖便对门下弟子说:“世上的人若能依照这一偈颂去修持,可免堕三恶道,经常颂读和进一步修持,就会有大利益。

31/125 传颂偈语 五祖对墙上的偈颂评价这样高,门下众弟子个个都恭敬地燃香礼拜,大声颂读偈颂,对题写偈颂的人非常尊敬和钦佩。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整个东山禅寺都传颂这首偈语。

32/125 师会神秀 当夜,五祖召见神秀问道:“南廊墙上的偈颂是你写的吗?”神秀答:“是弟子所作,只望大师指点,不敢妄求祖位。”五祖对神秀说:“这偈颂只到门外,尚未入得门内,你回去再作一偈呈我吧。”神秀回去数日仍作不成偈,心里闷闷不乐。

33/125 惠能看偈 惠能在碓房听到外面大声唱颂偈语的声音,便向师兄问个究竟,并要求师兄带他到偈语前去礼拜。师兄领惠能来到南边长廊,江州别驾张日用正好在那里高声颂读墙上的偈语。

34/125 惠能和偈 惠能听后对张日用说:“我亦有一偈,请别驾为我书写。”张日用不解地说:“你不识字,焉能作偈?”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张日用听后答应了惠能的要求。”把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写在神秀偈的旁边。

35/125 五祖擦偈 惠能作偈之事使僧众既赞叹又惊奇,五祖看偈之后暗中欢喜,但见众门徒大惊小怪,恐有人加害于惠能,遂脱了鞋子擦去惠能作的偈语并说:“亦未见性。”众门徒也附和说:“是这样的。”

36/125 碓房见能 第二天,五祖避开众僧的耳目来到碓房,见惠能腰背石头费劲地舂米,五祖关切地说:“求道之人为求佛法竟然忘身。”接着又问:“米熟了没有?”惠能答:“米早就熟了,只欠过筛。”五祖用禅杖在碓头敲了三下就走了。

37/125 为能解经 惠能领会五祖的意思,于三更时分进入五祖的禅房。五祖用袈裟遮住窗户并为惠能解说《金刚经》。当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于是将自己悟得的五个“何期自性”向五祖禀报,五祖听后频频点头。

38/125 祖传衣钵 给惠能传授佛法,寺里的人全不知道。接着五祖把袈裟衣钵传给惠能说:“你继为禅宗第六代祖,衣钵就传到你为止,今后不要再往下传,衣钵是起争端之物,你现有生命危险,要即时离开此地并记住:”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等待机缘成熟再出来弘法。”

39/125 送能过江 趁更深夜精,五祖亲自送惠能到九江驿。上船后,五祖拿到船桨划水,惠能说:“你老人家坐好,摇奖划水的事由弟子来做,因”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五祖说:”你说得很好,禅法今后由你去弘扬了。“

40/125 众僧惊愕 送走惠能后,五祖几天闭门不出。众僧猜测可能发生的事情,几个僧人走进五祖的禅房打听究竟,五祖说:“我的衣法往南方去了。”这时众僧大哗,惊愕不已。他们发现,东山寺内唯独不见了惠能,于是断言,衣法肯定是传给那个舂米的獦獠惠能了。

41/125 追讨衣钵 随后,约200余人往南追讨衣钵。有一个曾是四品武官后步入沙门的僧人惠明,他生的高大,身体强壮,走在众人的前头,一直追踪搜索至大庾岭(今南雄梅关)。惠能自感难以脱身,于是将衣钵放在岭中的石头上,自己则躲藏起来。

42/125 衣钵生根 惠明在大庾岭上明明看到一个人影,却一下子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发现不远处石头上有个小包袱在褶褶生辉,他伸手去拿,就是拿不动,于是他用尽全身力气,使出浑身解数,怎知这个包袱像生了根一样,就是搬不懂动(实际心虚不敢碰它)。惠明好生疑惑,继而害怕起来。

43/125 惠明忏悔 惠能见此情形大声说:“衣钵是佛家信物,只有心悟,岂可力夺?”惠明改口回应说:“修行的人,我为求佛法而来,而不是为求衣钵而来,请你为我开示。”惠能见惠明如此诚恳,就从草丛中出来盘坐在石头上,为惠明说法。惠明顿时忏悔觉悟。

44/125 惠明解围 惠明问:“弟子今后向何处去?”惠能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此时,大队人马正追赶而来,惠明迎上前去说:“我已在此搜索了几遍,全无踪影,这獦獠脚有毛病,恐怕还在后面。”众僧信以为真,惠能才得以脱险。惠明回去后改名道明,在袁州、蒙山一带修行至终。

45/125 韶州会友 历尽艰辛的惠能南行至韶关曹溪,拜会了老友刘志略,老朋友久别重逢,互相问候寒喧一翻自不必说。当谈起在东禅寺学佛之事,惠能感悟良多,有问必答,谈吐自如,机锋锐利,已是今非昔比。刘志略知道惠能大有成就,但做梦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位老友就是禅宗六祖。

46/125 为尼解经 刘志略有个“出家”的姑母,叫无尽藏,她拿着《涅槃经》向惠能问字。惠能说:“我不识字,但经书的义理可以问我。”尼姑说:“你不识字,又如何能解释经义呢?”惠能答:“佛法精妙之理,并非抅泥于文字上。”无尽藏听后惊讶之余如同醍醐灌顶。

47/125 挽留惠能 尼姑无尽藏将惠能不识字,但会解释佛经法义这一奇怪的事告知村中长老,大家认为惠能是一位有道之人,应当请来供养。村中及附近村民得知消息,也纷纷前来瞻礼,向他请教,挽留惠能。

48/125 重修宝林 由于隋朝末期的战争,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已荒废,当时曹操的玄孙曹叔良及众多乡亲商量后,一致赞成筹集资金修建宝林寺,延请惠能居住,惠能应邀暂时住了下来。

49/125 劫后余生:惠能在宝林寺没有暴露身份,一住就是数月。这时又被追讨衣钵的僧众发现,于是惠能逃出宝坊,隐遁在前山的石岩里。这些人找不到惠能,就放火烧山,使山上的草木化成灰烬,一片焦土。仍不见惠能的踪影,只好悻悻回去。帮助惠能避过一劫的石岩叫“招隐岩”又叫“避难石”。

50/125 逢怀则止 曹溪也非久留之地,惠能辞别好友刘志略一路南下,不觉到了怀集。惠能记起师父关于”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吩咐,于是就在这片山高林密的地方停了下来。他想,这里人烟稀少,远离江河,比较安全。之后在上爱岭一处叫龟咀岩(今怀集冷坑六祖岩)的地方住了下来。

51/125 遇会则藏 惠能不时见到有人上山砍柴,有人打猎,久而久之就成了朋友,并跟随猎人经常走动。他的行踪遍及怀集冷坑、四会扶庐山一带。惠能与樵夫猎人生活在一起,常向他们讲一些“一切众生平等”、自性自度自成佛道“、”心中有佛“等佛法道理。他们之间和谐融洽,相安无事。

52/125 放生猎物 猎人们见惠能诚实,有时叫他看守捕野兽的铗和网,每见到被铗或落网的猎物,他就悄悄地放走。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遵守佛教戒律,不杀生,生大慈悲心,行大慈悲行。

53/125 吃肉边菜 因与猎户共同生活,惠能只吃肉边的青菜。时间长了,山民发现惠能只吃菜而不吃肉,问其原因,惠能起初推说自己有热气,继而说是自己的饮食习惯,最后劝告大家多种粮,垦荒种杂粮、蔬菜、不杀生,这样行大慈悲行,对自己有好处。

54/125 饥餐健体 惠能虽生得瘦小,但从不患病,山民感到奇怪,都好奇地问其缘由。原来惠能长住山上,空气清新,泉水洁净,且常吃素。他经常用野生中草药煲凉茶为自己清热去湿解毒。此后,山民路过龟咀岩都会向惠能讨凉茶饮,偶尔有病,还将惠能当作郎中。

55/125 恤贫惩贪 山民见到惠能生活清苦,有时也拿一些粗粮给他,两餐勉强度日。民间传说因他胸怀慈悲、菩萨心肠而感动上苍,就在龟咀岩内一个石洞里,每天流出仅够一个人食用的米粮接济惠能。惠能离去后,被一村民发现,他嫌洞口太小,于是将洞凿大,之后此洞只有泉水流出。

56/125 出山弘法 惠能在怀集、四会虽然过着闲逸的生活,但始终没有忘记师父关于“广度有情,流布将来”的嘱咐。当争夺衣钵的风声平息下来后,便背起行李及衣钵袈裟下山,乘搭山民的竹木筏由绥江、浈江出西江,结束了16年的隐居生活,来到南海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

57/125 风幡之争 到法性寺后,恰遇印宗法师在讲授《涅槃经》,惠能亦前往恭听。当时在大殿前,有风吹佛幡在摇动,有一僧人说是风动,另一僧人说是幡动,这样各执己见,谁也不能说服谁,更引起大众的热烈讨论。印宗法师听着,但没有出声。

58/125 仁者心动 惠能在旁听着,觉得双方所言均未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便上前对大家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你们)的心动。”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震惊,印宗法师也觉得这种见解非常玄妙,想必是个非同寻常之人。

59/125 印证六祖 印宗法师见惠能背着行囊,风尘仆仆,行者打扮,于是对惠能说:“很早就听说黄梅东山寺的衣法已到了南方,是不是传付给你了?”惠能谦虚地说:“正是”。随即从行囊中取出袈裟圣钵给大家观看,印证了惠能就是禅宗六祖。

60/125 剃度受戒 唐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春,由印宗法师亲自主持,在法性寺菩提树下,聘请授戒师、羯磨师、教授师、说戒师、证戒师等先后为惠能举行庄严、隆重的剃度和受戒仪式。一千多年过去了的今天,寺内还保留着惠能的圣迹——瘗发塔。

61/125 开演上乘 惠能授具足戒后,在法性寺大开东山法门,度无量众,当时远近僧尼、居士、信士都前来礼拜听法,一时法性寺人山人海,香火鼎盛。惠能在法性寺开坛说法的消息不胫而走,闻者蜂拥而至,使法性寺声名大振。

62/125 送能北上 消息传到曹溪,宝林寺马上派人延请惠能,惠能对宝林寺情有独钟,欣然应许。惠能在法性寺不足一年,僧俗均苦苦挽留,但惠能主意已定。于是印宗法师只好率僧俗3000余人依依不舍送惠能北上。

63/125 欢迎惠能 惠能到达韶州,成千上万的街坊邻里自发出来迎接,到达曹溪,宝林寺的和尚及曹侯村的民众在山门前列队欢迎。看到此情此景,惠能深感佛性无边和自己的责任重大,决定大干一番事业。消息传出,八方拥护,四面朝宗,曹溪禅门圣域远近闻名。

64/125 拜会亚仙 惠能住持宝林寺,到这里皈依和听法的人络绎不绝,一时间难以容忍远近香客、信众。惠能打算将古寺扩大,于是就去拜访曹候村的知名人士陈亚仙。惠能说明来意,并表示只须一坐具(蒲团)所占之地,陈亚仙满口答应。

65/125 亚仙捐地 惠能随手将蒲团往天空一抛,竟把曹溪四镜十里全罩于蒲团之内;接着天空又出现四大天王坐镇四方。陈亚仙说:“这块地我可以给你,但我的祖坟在其内,希望给予保留。”事后,惠能在曹溪建弘法宝坊十三处之时,应陈亚仙的请求将其祖坟保存下来,至今乃在华南寺内。

66/125 宝林伏龙 据传,宝林寺前有一深潭长有一条能变大边小的龙,经常出来破坏房屋庄稼。一日,龙现巨行出来作恶,惠能叱喝道:“你既然能变化,能否变小?”那小龙就听话地现小身游到惠能跟前,惠能随即将小龙装进自己的钵盂中。

67/125 为龙说法 惠能拿着钵盂返回法堂,给龙说法。龙闻法顿悟往生,脱胎换骨而去,再也没有回来骚扰百姓。惠能让人把深潭填为平地,建了一座宝塔,从此风调雨顺。宝林寺附近的村民无不感恩戴德。

68/125 韦璩迎请 唐朝佛教兴盛,韶州刺史韦璩也是个信仰佛教的人,他知道六祖惠能就在自己的辖区内,心中大喜,亲自率领部属和儒人学士到宝林寺,敬请惠能到韶州大梵寺为大众开坛说法,惠能满口答应。

69/125 开坛说法 次日,惠能到来大梵寺升坐法堂,各地官僚、士僧、僧尼、儒道俗等过千人恭敬地向惠能顶礼。韦刺史吩咐法海大师做好记录。惠能首先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接着开宗明义说:“菩萨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大家听了惠能的开示,很受启发,深受教育。

70/125 惠能解释 惠能在大梵寺继续说法。韦璩刺史问:“梁武帝一生造寺、布施,达摩祖师为什么说他没有功德?”惠能说:“供养三宝、布施财务等只是求福德,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功德要从内在的心性上下功夫,并非心性外能求觅得到,象梁武帝那样自我标榜和骄傲就无功德可言。”

71/125 刺史请教 韦刺史又问:“我经常听到出家人和在家的人整天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实现吗?”惠能答:“东方人犯错,希望改过往西方极乐世界,而西方人犯错希望改过往生哪里呢?其实迷惑的人自心外求,觉悟的人到处是净土,极乐世界。”

72/125 惠能开示 惠能接着说:“大家倘若真想学佛修行,出家在家一样可以成就佛道。”韦刺史问:“在家如何学佛修行呢?”惠能于是口念一首无相颂:“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萨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就在目前。”

73/125 方辩塑像 一天,有个自称籍贯四川、从印度辗转而来、名叫方辩的和尚,求见惠能后,想见达摩祖师的钵盂袈裟,并说自己有用泥木、香灰雕塑佛像的专长。惠能出示祖师的衣钵后,叫方辩试塑一尊给他看。过了几天,方辩果真塑了个7寸形态逼真的惠能像,惠能送他一件僧衣作酬谢。

74/125 南能北秀 惠能得五祖衣法后不久,神秀就离开东山寺到江陵县当阳山玉泉寺弘法,宣示拂尘看净的渐悟法门。投靠追随者无数,威震中原及北方。惠能得五祖真传,在岭南宣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因而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在佛教史上逐渐形成南能北秀,南顿北渐的局面。

75/125 法主门师 神秀的门人力捧神秀为五祖的继承人,在惠能隐遁其间,其渐悟法门发展很快,甚至影响到两京(西安、洛阳),惊动了三帝(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亲下诏书,延请神秀入京作为皇上的佛教导师,受尽皇帝恩宠,成了二京法主,三帝门师。

76/125 责徒举能 神秀和惠能都是威望很高的大师,两人并无偏见。但神秀门下一些根底浅薄的弟子看不起不识字的惠能,心里很不服气,时有讥讽之言。神秀知道后对弟子说:“惠能得到无师而自悟的智慧,是最上乘的境界,我比不上他,我恨不得立刻去亲近他。”

77/125 志诚偷法 一日,神秀对门徒志诚说:“你很聪明,有才华,可以替我到曹溪去听惠能说法,并尽心将惠能讲经说法的要旨记录下来,然后回来报告给我知道。”志诚遵师命独自来到曹溪宝林寺。

78/125 识破志城 志诚没有打招呼,混在惠能的门徒里走进法堂,惠能见有陌生人就说:“在你们中间混入了偷法师的奸细。”志诚听后大惊,挺身而出说明因由。惠能说:“你从玉泉寺来负有特殊任务,难道不是奸细?”志诚辩解说“我已经公开说明因由了,应该不是奸细了。

79/125 跟随惠能 惠能问志诚:“你师傅是怎样讲解”戒定慧“的?”志诚将神秀的讲法道了出来。惠能听后说:“你师父与我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他讲得是渐悟,我讲的是顿悟,即定慧等特,定慧一体。”志诚听后口服心服,叩头顶礼,留在曹溪,再没回到神秀身边。

80/125 收买行昌 由于有南顿北渐的派系分别,出于宗门的偏见,神秀门下一些根性浮浅的人妒忌得到五祖衣法的惠能,他们瞒着神秀,收买了侠义之士、江西籍的张行昌,去刺杀惠能。

81/125 行刺惠能 惠能预知有人谋杀他,就准备了10两金子放在座位上。入夜,行昌潜入惠能的居室,惠能见有人进来不但不害怕,反而伸长了脖子。行昌举起利剑连砍3刀,只听到响声却没伤到惠能。

82/125 邪剑不正 惠能正色道:“正剑不邪,邪剑不正,我前世只欠你的钱,没有欠你的命。”吓得行昌求饶忏悔。惠能赦免了他,并对他说:“我将10两金子送你,你快走,否则我的徒弟不会放过你,过些时日换一副衣装再来见我。”不久行昌出家,若干年后来见惠能,改名志彻。

83/125 因材施教 惠能在宝林寺弘法,慕名而来的大都是虔诚的信徒和虚心的求教者,但亦有自持傲慢者。由于惠能的高尚品德和慈悲襟怀以及他善于根据不同根性的人给予启发开启,使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满意而归,有的甚至留在宝林寺跟随惠能。惠能一生教人无数,得法者就有43人。

84/125 建报恩寺 光音荏苒,一日清闲,惠能想起自己公元661年离开家乡至今不觉已20余年,父亲早逝,母亲孤苦,在他离家后不久亦离开人间,父母生养之恩恩深如海,自己职责在身而不能尽孝。公元683年,惠能命门人回新州,将其旧居改建为报恩寺。

85/125 推荐惠能 皇上在日理万机之余,向慧安、神秀请教“一佛乘”的禅理。安、秀两位大师谦逊地推让说:“南方有惠能大师,曾被五祖弘忍密授衣法,是传佛心印的人(祖师衣钵继承人),可以迎请他来参问。”

86/125 敕诏入京 听安、秀两位大师的举荐,皇上才知道南方有个传佛心印的六祖惠能。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十五,武则天及唐中宗李显亲下诏书,迎请惠能入京,神秀也写信催促,皇上还派内侍薛简率十数人飞骑南下。

87/125 托病辞命 惠能没有因为皇上的恩宠而感激,也没有因神秀的举荐而移锡,他向薛简陈述自己古稀染疾,愿终老山林,向皇上上一表疏,婉拒进京。还托书给神秀,推说自己形貌短陋,恐人不尊重佛法而辞违。

88/125 回京复命 薛简大吃一惊说:“你不进京,回去皇上必问我在大师处学到什么佛法妙理。”于是惠能为薛简阐解大乘不二之性的道理,薛简一 一作好记录,向惠能顶礼致谢,然后回京城复命。

89/125 诏谕惠能 同年9月3日,皇上下圣旨奖赞惠能:“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另外派人送来袈裟一领,水晶钵一个,锦缎500匹,还下令韶州刺史要认真修建和装饰好宝林寺及禅房。

90/125 敕赐寺名 为褒扬六祖惠能的功德,把佛法发扬光大,公元707年11月18日,唐中宗李显颁下圣旨,将惠能在曹溪弘法地宝林寺赐名中兴寺,将惠能生缘地新州故居报恩寺赐名为国恩寺。并亲自书写匾额“敕赐国恩寺”五个大字。

91/125 临终嘱咐 惠能召集众贴身门徒到身边说:“我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今后靠你们独当一面去弘法了,我先讲三科法门和三十六对法,然后你们有什么质疑,可以提出来问我,我可以为你们解释疑惑。”众弟子得知师父将要灭度,个个伤心地哭了起来,唯有神会平静如常。

92/125 止传衣钵 惠能表扬神会没有动心,念了一首《真假动静偈》,要弟子依偈修行。法海拜问:“师父灭度后,衣钵传授给谁呢?”惠能说:“衣钵是争端之物,不必再往下传,从达摩祖师到我为此,禅宗已经成熟兴盛。”又问:“正法眼藏传给谁呢?“惠能说:”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93/125 建报恩塔 公元712年7月,惠能派得力弟子回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要求抓紧时间尽早完工。同时吩咐弟子将其父母的遗骸合葬于国恩寺右侧。次年夏天,报恩塔已完工落成,惠能又吩咐弟子准备舟楫回新州国恩寺。

94/125 途径梅庵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7月,六祖惠能偕法海、神会、智常等弟子经北江转西江逆水到达端州(今肇庆),因夜幕降临,就在城西小庵留宿。小庵前有一口枯井,惠能用锡杖插入,泉水即时喷涌而出,后人叫六祖井。惠能又在庵周围种上梅枝,此庵后人叫梅庵。

95/125 夏院上岸 离开端州后,惠能一行取道允水直抵新州治所筠城,入住夏院寺(今仓夏村,已废),这里距国恩寺还有30余里,该寺为方便往来的僧尼、信众而专门建造的并作为国恩寺的下院。惠能年纪大,从韶州至新州一路颠簸,随从的徒众精心打点,让师父在这里安静地休息。

96/125 回归故里 惠能返回故乡的消息不胫而走,新州的官员、僧尼、群众无不奔走相告,数千人自发地聚集在龙山,当惠能抵达时,国恩寺张灯结彩,钟鼓齐鸣,气氛隆重而庄严,热烈欢迎惠能回到阔别50多年的故乡,新州人民为家乡养育出一位禅宗祖师而自豪。

97/125 拜见母坟 报恩是惠能的一贯思想,他年轻时靠卖柴养母,上东山寺前用安道成的赠金安抚生母,后将故居建寺,取名报恩寺,又建报恩塔,他倡导出家在家都要知恩报恩。如今在父母坟前,他深深鞠躬参拜,表达他永远铭记父母生养之恩。

98/125 手植荔枝 一天,惠能嘱法海找来一株荔枝树苗亲自种植,惠能说:“我们弘法的目的是普度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我躯体孱弱,剩余的时间不过了,惟有种荔枝树可以服务众生,弘法利生就由你们去实现,希望你们象这棵荔枝树一样,不断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沁甜人心。”

99/125 卓锡涌泉 惠能回国恩寺后,慕名而来的僧人逐日增多,用水紧缺,惠能察看过地形后,觅得寺后一处地方,以锡杖插地,引出地下泉水,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此泉日后修建成井,名卓锡泉。惠能为了不与寺内争水用,又另觅一处滴水泉,一昼夜能储水一桶,足以净身,此处名俗身池。

100/125 惠能圆寂 同年八月初三,惠能在国恩寺斋饭淋浴后,安详地在禅房端坐,并叫弟子依位次坐好,然后说偈语作最后开示。至三更时分,忽然对弟子说:“我走了。”就平静地圆寂,惠能这年76岁。当时禅房充满芳香,一条白虹连接着天地,林木变白,禽兽发出悲伤的叫声。

101/125 藏匿真身 惠能圆寂后,鉴于惠能的社会影响和崇高威望,新州各界人士预料各地将会争引惠能真身回去供奉。经商量后,为防不测,于是将惠能真身用白布包裹后收藏于离国恩寺十里外的山坑中,并秘密派人保护。

102/125 究问真身 不出所料,惠能圆寂后,韶州、南海、端州、四会、怀集等地的善信闻讯前来拜别,但见不到真身就就问原委,新州方面故意说:“惠能圆寂时,室内白雾弥漫突然看见一团白光在国恩寺上空闪烁,接着向南移动并逐步消失,我们怎知真身去向。”

103/125 寻觅真身 各路善信听后怎肯善罢甘休,他们分头寻找,将整座国恩寺及附近山岗田野找遍,均未见踪迹。继而沿卢溪河一直寻至寺田背后的山坑,终于发现惠能盘坐在山坑(后人叫藏佛坑)岩洞(后人叫化身岩)中的一块大石上。

104/125 香烟指向 惠能真身找到了,新州、南海、韶州三地的官员及僧俗争迎惠能的真身回去供奉,在争论中各自述说理由,但谁也不肯让步。有人提议用焚香决定去向,大家认为比较公正。于是在三坪村侧的山岗(后人称香灯岗)点燃香烟,谁知香烟飘出直指曹溪。

105/125 惠能托梦 新州的官员、僧尼、百姓因留不住惠能真身而恸哭起来。当然,国恩寺的和尚都做了同一个梦,梦见惠能坐在蒲团上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悲伤,我是身在南华心在家。”同时留下一偈:“任从天下乱,此地永无休,任从天下旱,此地一半收。”

106/125 整理经稿 惠能圆寂后,为使第六代禅宗祖师的禅法流传于世,他的贴身弟子法梅、神会等在国恩寺专门设立“录经堂”把六祖一生的经历以及讲经说法的记录稿加以整理、分类、汇总,编辑成《六祖坛经》,争取早日面世,供人们修习。

107/125 火烧经堂 一天夜里,一歹徒翻墙潜入国恩寺,点燃火把烧录经堂,噼噼啪啪的响声惊醒了酣睡中的神会等僧人,神会奋不顾身冲进火海,用身体遮挡住经稿,其他僧人灭火,经书保住了,而神会的脸却严重烧伤,录经堂成危房,不久也崩塌了。

108/125 身归曹溪 同年11月13日,新州的官员、僧俗等焚香依依不舍地恭送惠能真身连同袈裟圣钵会韶州曹溪。法海、神会等护送,韶州方面也派来大队人马前来迎接。经半个月,惠能真身终于回到他生活了37年的弘法道场——宝林寺。

109/125 保护真身 公元714年7月25日,六真身出龛。方辩和尚用最上等的稥泥、稥粉及相关材料作技术和防腐处理、同时为提放歹徒破坏,方辩特意用铁皮漆布将真身的脖子加固,然后将真身放进塔中密室供人瞻仰。

110/125 贼人偷颅 惠能真身入塔后,前来供奉瞻仰的人络绎不绝,这样平安地过了几年。一天夜班,竟有人避开寺僧耳目,潜入宝林寺中的佛塔内,去偷取惠能的头颅,此人用刀狂砍惠能的脖子,因此发出当当响声,寺僧被这响声惊醒,贼人听到动静马上逃跑。

111/125 通缉盗贼 众僧循声寻至塔内,见真身脖子有刀砍的伤痕,知是盗贼所为。即时向曲江县衙和韶州府报案,县令杨侃、韶州刺史柳无忝马上发出通缉令,指示所有关卡渡过严加盘查,防止逃脱。

112/125 捉拿归案 贼人在石角村被擒获。经公堂审问,贼人名张净满,汝州梁县人,穿一身孝子的衣服,他自述母亲 久病卧床,要为老母筹款治病,被新罗国金大悲收买,指使他偷取惠能首级回高丽去供奉。柳无忝、杨侃听后找南华寺商量。

113/125 慈悲放贼 南华寺方面认为,如按国法处理,要判问斩罪。但佛门以慈悲为怀,冤亲平等,且他盗取祖师首级为迎请到高丽去供奉,他母亲卧病也须尽孝,他的罪可以赦免吧。柳无忝和杨侃听后,受佛门的慈悲和以德报怨的襟怀所感动,释放了张净满。

114/125 佛教经典 由惠能上座弟子法海整理集记的《六祖坛经》,是惠能一生弘法的思想实录,是佛教禅宗的经典、宗经,是外来佛教中国化的名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佛教史上被称为经书的仅此《六祖坛经》。

115/125 为能立碑 鉴于六祖惠能对佛教作出的贡献和巨大影响,为纪念他的千载功德,唐朝3位进士、大文学家先后为惠能树碑立传。王维作《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刘禹锡撰《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

116/125 皇帝赐谥 惠能圆寂后,信仰佛教的皇帝御赐惠能封号、表彰他的功德,唐宪宗赐谥“大鉴禅师”、宋太宗加谥"大鉴真空禅师“,宋仁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园明禅师”,使惠能的英明千古流芳。

117/125 神会北上 惠能圆寂后,北派渐悟法门在两京的势力非常大,而南派的顿悟法门则少有人知。惠能的得力弟子神会为正法派,为弘扬祖师顿悟法门,于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毅然北上,先后在南阳兴隆寺和洛阳菏泽寺收徒授法,大力宣传和弘扬惠能的顿悟禅法。

118/125 无遮大会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神会以“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为题,在河南滑台大云寺举行的无遮大会上,与北派代表山东崇远禅师展开一场大辩论。神会几经努力,加之历史原因,使南宗禅得到了保存,而且不断壮大。

119/125 一花五叶 惠能的门下弟子怀让和行思及其嫡系子孙把南禅宗发扬光大,逐步衍生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史称一花五叶。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主流宗派,还传至朝鲜、日本、欧美。惠能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120/125 祖庭1——东山寺(今五祖寺,在湖北省黄梅县冯茂山)。惠能在这里求证作佛,经踏碓8个月,证得无上菩提,承接五祖弘忍衣法,成为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

121/125 祖庭2——法性寺(今光孝寺,在广州市光孝路109号)。惠能在关于风动还是幡洞的争论中,以“仁者心动”的禅宗公案示现六祖身份,在此剃度、受具足戒,首开道场。

122/125 祖庭3——宝林寺(今南华寺,在韶关曲江县曹溪)。惠能在这里扩建宝林寺,建兰若十三处,驻锡达三十七年,大开东山法门,使曹溪禅法声名远扬,远播海内外。

123/125 祖庭4——国恩寺(初名报恩寺,在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惠能在这里出生,卖柴养母,辞亲向佛,落归根的圆寂地。

124/125 遗迹1——新兴惠能出生地夏卢村,闻经开悟金台寺,辞亲求佛别母石,藏匿惠能真身藏佛坑。

125/125 遗迹2——肇庆市的怀集龟咀岩和四会扶卢山是惠能隐遁16年、南宗顿悟法门自修、自悟、积累、圆融、升华的地方,为纪念他分别建有梅庵、六祖禅院和六祖寺。至今仍有很多关于惠能的传说和动人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