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约瑟夫·斯大林诞辰134周年
1/96 1879年12月21日,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出生。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9年-1953年),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1924-1953年)的最高领导人。
2/96 在任期间,斯大林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斯大林树立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实施大清洗,并对车臣等少数族裔进行压迫流放,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治。
3/9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扩张了苏联领土。战后他扶植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峙。图为1941年8月,斯大林在莫斯科。
4/96 1953年3月5日,他因脑溢血去世。图为最后迁葬于克林姆林宫红墙处的斯大林墓。
5/96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原姓朱加什维利。图为少年斯大林。
6/96 斯大林的父亲(左)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右)是农奴的女儿,在家乡当裁缝。斯大林小时候常常挨喝醉酒的父亲的打骂。1890年,父亲在一次酒后争吵斗殴中,被人用刀子捅死,那时斯大林才11岁。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7/96 1888年,斯大林进哥里教会小学读书。1894年,斯大林进入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读书期间开始研读马克思的作品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梯弗里斯组织。图为学生时代的斯大林,家里的爱称叫“索索”。
8/96 1899年,斯大林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被教会中学开除。1900年,他开始参加地下政治活动,在高加索一些工业中心组织罢工、示威。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两派后,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派。
9/96 1904年12月,他领导巴库工人大罢工。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7次,并多次被流放和监禁。这张是当时沙俄警察局拘捕斯大林的档案照片。
10/96 1912年2月,斯大林被选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主编党的机关报《真理报》。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他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图为1912年的斯大林。
11/96 1915年,斯大林与Suren Spandarjan合影。
12/96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其间,斯大林连续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参加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历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7-1922)、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19-1922)。图为1918年的斯大林。
13/96 1919年,左起:斯大林、列宁、加里宁。
14/96 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斯大林任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列宁多次派他到最关键的战线去指挥作战。
15/96 在保卫察里津战役和粉碎尤登尼奇、邓尼金和波兰贵族的战斗中,他大智大勇,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功绩,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此授予他红旗勋章。
16/96 1922年至1952年10月,斯大林连续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并于1941年起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7/96 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他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报告,提出“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
18/96 图为列宁与斯大林。
19/96 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96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左图为1925年斯大林(中)与米高扬(左)、奥尔中尼启泽(右)。
21/96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为积累资金而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东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22/96 这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3/96 1928年起,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24/96 图为斯大林和同事们一起打猎。
25/96 1931年,斯大林和高尔基。
26/96 1934年,索契,基洛夫和斯大林。
27/96 1935年,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
28/96 1935年6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了苏联,与斯大林见面。
29/96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0/96 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特征是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31/96 斯大林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32/96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
33/96 同时,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4/96 1937年,莫洛托夫、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
35/96 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36/96 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至1938年,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中,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
37/96 1939年8月,莫斯科,斯大林会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
38/96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则开始加紧建立东方战线。1940年间,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又强逼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39/96 1941年6月,斯大林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
40/96 1940年9月27日,纳粹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三国同盟关系。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为避免遭德日两面夹击,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如图),苏方同时承认满洲国的“独立地位及领土完整”,日方则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41/96 1941年6月22日,德国投入190个师共550余万人,分3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1941年冬季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期间,斯大林始终留在首都组织大反攻。
42/96 右图为1941年8月,莫斯科,哈里霍普金斯(罗斯福总统的助手)和斯大林。
43/96 苏联经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会战等战役,粉碎了德军的闪电进攻,在他的卓越指挥下,苏军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当时的形势急转直下,兵锋指向德军。
44/96 1939年、1942年,斯大林成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45/96 自1942年7月始,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德军激战200天,歼敌150万。1944年,苏军又组织了10次战略性战役,把德军赶出苏联。尔后苏军继续西进,与东欧各国反法西斯武装配合,解放了东欧。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
46/96 二战中,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首脑会议,包括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中)、丘吉尔(右)和斯大林(左)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
47/96 1945年2月,罗斯福和丘吉尔、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雅尔塔会议。会议主要讨论战后德国的处置、波兰与东欧政府、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重申纳粹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图为三巨头合影,左为丘吉尔,中为罗斯福,右为斯大林。
48/96 1945年2月,罗斯福和邱吉尔、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雅尔塔会议。会议主要讨论战后德国的处置、波兰与东欧政府、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会议重申纳粹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图为三巨头合影,左为丘吉尔,中为罗斯福,右为斯大林。
49/96 1945年,中国抗日军民进行全面反攻,苏联红军也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主力关东军。
50/96 1945年6月,斯大林获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称号。德军进攻西欧期间,他成为同盟国最成功的统帅之一,苏联通过扩大自己的版图,建立起一条“东方战线”。
51/96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52/96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
53/96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大会。
54/96 1950年2月,苏联与中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国结盟并为之提供经济援助。左下图为毛泽东、斯大林、赫鲁晓夫1949年的合影。
55/96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从1950年12月开始,斯大林派遣苏联空军的精锐战斗机飞行员秘密支援朝鲜,苏联飞行员被命令必须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而且空中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被允许在鸭绿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带上空作战。
56/96 1952年10月,联共(布)19大将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斯大林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57/96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在莫斯科郊外昆采沃的别墅中去世,享年74岁。上图为斯大林遗容,下图为赫鲁晓夫等高官为斯大林守灵。
58/96 图为1953年3月9日,苏联高层作为护柩人,扛着斯大林遗体前往列宁墓。
59/96 图为中国代表团在斯大林遗体前守灵。前排左起:李富春、郭沫若、周恩来、张闻天、罗瑞卿。
60/96 1957年11月5日,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红场拜谒列宁、斯大林墓。
61/96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决定,将他的遗体用水晶棺安葬在列宁墓之中。列宁墓上,多了一块墓碑,写着斯大林的名字。斯大林的遗体在列宁墓安放了8个年头。左图为克里姆林宫墙边的斯大林墓,右图为斯大林纪念馆。
62/96 十月革命节前夕的一个深夜,斯大林的遗体被迅速地移出了列宁墓,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围墙下。这座匆匆造就的斯大林新墓上,只有一块白色的大理石墓碑,简单地写着他的姓名与生卒年份。图为哥里市政厅门前。2008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战争后,斯大林雕像被彻底拆除。
63/96 1890年,斯大林的父亲在一次酒后争吵斗殴中被人用刀捅死。那时斯大林才11岁,这段经历给他留下痛苦的回忆。从此以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图为年轻时的斯大林和家人。
64/96 斯大林的母亲叶卡捷琳娜于1937年7月在格鲁吉亚老家中去世。她在回忆录中说:此前怀过两个孩子均不幸夭折,索索(斯大林小名)降生是“神的奇迹”。“我的索索是个特别敏感的孩子,他的降生是神的奇迹…”图为1930年代,斯大林与母亲。
65/96 斯大林1904年首次结婚。1907年,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死于斑疹伤寒。图为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
66/96 他们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姨妈养大,成年后到莫斯科接受高等教育。后来,雅可夫在苏德战争中任苏联红军西方面军炮兵连上尉连长,于1941被德国俘虏。左上图为第一任妻子丝瓦尼泽,右图为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67/96 希特勒曾企图用雅科夫交换被苏联军队俘获的一名德军高级将领,但被斯大林拒绝,雅科夫后来牺牲。雅科夫较早开始独立生活,生活俭朴,坚定顽强,在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
68/96 1919年,41岁的斯大林再度成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当时只有18岁。后来,她为斯大林生下了一个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和一个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1932年11月9日,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逝世。左图为斯大林与妻子阿利卢耶娃,右图为阿利卢耶娃与女儿。
69/96 图为阿利卢耶娃墓,位于新圣母公墓。
70/96 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是空军飞行员,24岁就成为苏联最年轻的空军少将。1947年被任命为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员,1952年他因指挥空军飞行表演发生严重的事故,被斯大林撤职。此后瓦西里曾一度意志消沉,常常酗酒闹事。图为瓦西里·朱加什维利。
71/96 斯大林死后,瓦西里被逮捕并被判决八年监禁,关押在弗拉基米尔监狱,当时他改用了他第三个妻子的姓──瓦西里耶夫。1960年提前释放,1962年3月瓦西里因酗酒死亡,年仅40岁。图为斯大林与儿子瓦西里、女儿斯维特兰娜。
72/96 在斯大林的三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斯大林的书信中,他只对女儿才使用亲昵的称呼。图为1935年,斯大林抱着女儿斯维特兰娜。
73/96 1926年2月28日,斯维特兰娜降临人间,父亲斯大林已经47岁了,他格外用心地为她取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斯维特兰娜,意思是“光影”,源于一首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图为斯大林与女儿斯维特兰娜。
74/96 1967年3月6日,斯维特兰娜通过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辗转“叛逃”美国,直至1985年才重返祖国。2011年11月22日,她因大肠癌在威斯康星州去世,终年85岁。上图为儿子雅可夫、瓦西里和女儿斯维特兰娜及斯大林母亲,下图为1967年的斯维特兰娜。
75/96 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了他自己和列宁的个人崇拜。他不顾列宁的遗孀反对,将列宁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内供人瞻仰。斯大林也曾是大规模敬爱甚至是崇拜的中心。一些城镇、乡村、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如斯大林格勒,还有斯大林奖,斯大林和平奖等等。
76/96 这种个人崇拜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达到了顶峰,他的名字还被写入新的苏联国歌。
77/96 早在1930年代初,苏联就已经形成了对领袖斯大林表示恭敬的礼节仪式。那时,苏联人对斯大林无限信任,准备无保留地完成他的任何命令,整个苏联都弥漫着对斯大林无节制颂扬的风气。
78/96 斯大林的肖像、雕塑像装饰着国家机关的办公室,而过节时则装饰着建筑物的正面。在节日游行时,全国各城市的人们都举着斯大林像。
79/96 为表示尊敬,许多城市——斯大林格勒、斯大林纳巴德、斯大林诺、斯大林尼里等,工业企业,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帕米尔峰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80/96 当时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作家、党和国家的活动家,都互相竞争着颂扬斯大林。他们这样写道:“斯大林——他们的朋友、同志、导师,还有某种宏大的东西、某种特殊的伟大的智慧,它似乎是普通的,同时又是异常不平凡的、崇高的……”
81/96 在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开幕那一天,《真理报》头条放上了这样的标题:“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在我国可能胜利的学说照亮了我们的斗争道路。斯大林英明、坚强的领导指引我们走向胜利”。报纸社论充满了对斯大林的颂扬。
82/96 《真理报》社论这样写道:“胜利于我们是有保证……因为有列宁主义的中央委员会和用伟大工作纲领武装布尔什维克的斯大林这样的不屈不挠和英明天才的舵手。”
83/96 斯大林博物馆位于斯大林的家乡——格鲁吉亚的哥里。博物馆展出了大量的斯大林私人物品,还有斯大林出生的房子、斯大林当年乘坐的火车车厢等等。图为博物馆正门。
84/96 进入博物馆,正面二楼楼梯平台上是斯大林的雕像。
85/96 左图为斯大林的有关书籍和照片,右图为斯大林逝世后几个小时,按照其原型做成的铜铸头像。
86/96 图为斯大林穿过的衣帽和鞋子。
87/96 上图为斯大林的办公桌椅,下图为斯大林逝刚世时的油画。
88/96 图为斯大林博物馆。
89/96 图为斯大林故居,这房子是当时斯大林一家租来住的。
90/96 图为斯大林专列。
91/96 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斯托雷平。
92/96 2009年,在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哥里镇,部分斯大林的支持者举行纪念斯大林诞辰130周年活动。
93/96 左图为一名老人拿出珍藏的有关斯大林新闻的报纸,参加纪念斯大林诞辰130周年活动。
94/96 一名俄罗斯士兵手持斯大林肖像,等着向莫斯科红场上的斯大林墓敬献鲜花,以纪念这位前苏联领导人130周年诞辰。
95/96 2013年3月12日,斯大林已去世60年,《柏林信使报》首次公布了11页尸检报告,结果显示斯大林是自然死亡。
96/96 文件显示,1953年3月1日下午6点30分,斯大林因中风摔倒。最后被发现时,他穿着睡裤和背心坐在毯子中打鼾。助手最初以为他只是喝醉了,随后发现他可能陷入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