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百年进化史
1/16 天安门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源于1914年。之前,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广场。天安门前身叫承天门,落成于1417年,是明清两朝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也代表着皇权的威严。图为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皇宫占领式。
2/16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门城楼上以宣统皇帝(溥仪)名义发布退位诏书。1914年5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了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拆除瓮城等。图为1912年,北平天安门城楼高挂“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大幅标语。
3/16 正因朱启钤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第一次改造,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才可能在天安门广场上展开。1919年5月4日,数千学生云集天安门广场,打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口号,要求政府回应。此后,游行示威成为北京城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而天安门广场也几乎成了必到之地。
4/16 1928年,蒋介石二次北伐胜利结束军阀混战,当年7月,北平军政各界组织7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祝捷大会。同年8月24日,孙中山遗像被挂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安门城楼首次挂个人画像。图为1929年,孙中山灵榇送殡队伍经过天安门。
5/16 1937年,日伪政府统治下的北京,贴着“建设东亚新秩序”标语的天安门城楼。
6/16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画像也曾短暂地悬挂在天安门上。
7/16 1953年3月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逝世,50年代中国正掀起全民学习“苏联老大哥”浪潮 。3月9日下午5时,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前举行追悼斯大林同志大会。图为北京市的儿童在天安门前向斯大林遗像行礼志哀。姜伟 摄
8/16 1950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一系列的扩建,狭窄的广场从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安门大方块。1950年,因广场旗杆与天安门之间的距离不够将来要过游行队伍的宽度,天安门前的华表和石狮子被移动了6米,这曾引起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不满。1959为扩建天安门广场,中华门被拆除。
9/16 1958年天安门广场拆除了中华门、棋盘街及广场上的红墙,总面积达44公顷,是俄罗斯红场的9倍。建筑师陶宗震曾建议把宽度压缩以适应周边道路的连贯,被告知:“不能动,这是毛主席定的。”同时,广场上竖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两侧建起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军事博物馆。
10/16 1976年4月4日,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4月5日清早,广场上的悼念花圈全部被清空,宣传车广播着清场的通知。但天安门广场人群越聚越多,喊着口号:“还我花圈,还我战友”。两年后,这次事件被平反,定性为一次革命行动。
11/16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天安门广场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改建——修建毛泽东纪念堂。这个曾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众人崇拜的领导人,最后来到广场中央为自己的时代画上了一个句号。图为改建完成后的天安门全景。
12/16 新中国对天安门广场的历次扩建与修改,完成了对广场政治含义的强化。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最有意义”的地方。但天安门广场44万平方米的空间没有给游客提供遮阴避暑的地方。左图为在天安门广场上郑重合影的小孩,右图为坐在广场栏杆上休息的游客。
13/16 1989年,中共中央对节日礼仪活动进行改革,天安门广场作为政治中心的定位也有争议,有人提出将天安门广场向文化型广场转型:国家大剧院与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遥相呼应。但公安部新大楼拔地而起,提醒大家天安门仍是一个部委环绕的政治中枢。图为1986年金水桥上的时装秀。
14/16 在90年代后的数十年里, 中国完成了几件大事,天安门广场见证了诸多历史时刻。图为1997年,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竖立在天安门广场。北京申奥成功,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历史足迹》,焰火脚印,沿北京的中轴线,经过天安门广场,走向奥运会主会场。
15/16 天安门广场在近30年间没有大变动,而新的改变体现在细微末节处,高科技从各个角落渗透进广场。2009年为迎接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两块巨幕被安置在天安门广场,它们不接商业广告,尽管每年维护费用达1600万元。图为2013年,游人在雾霾中观看“蓝天白云”的宣传片。
16/16 天安门广场是个充斥着高浓度公众记忆的地方,44万平方米的地面上,铺满了历史丢下的线头。近几十年间,天安门广场上的变化缓慢而谨慎,而它的政治符号意味从未减弱。2014年9月27日凌晨,天安门城楼,为了迎接国庆,工作人员换上新的毛主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