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寻路中国:云上桃花源

1/24 在浙江千年古县松阳,隐藏有百余座布局奇特的古村落,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那里完整地保存着“山水—田园—村落”的格局,拥有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台地式等多种样式。石仓已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40余座清式古民居,体量硕大,气势恢宏,是浙西南地区保存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2/24 石仓位于松阳县南部边界,是松阳县大东坝镇所辖的一个片区9个行政村的总称,距县城25公里,开车约40分钟。 “石仓”得名于民间流传的石仓故事。从前,这里有一个寺院,寺院附近有一石仓,天天流出米来,足够寺院里的僧人食用。有一次老和尚出门时,徒弟出于贪心,就把石仓出米口凿大了一些,结果就再也不流米了。一千多年来,石仓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3/24 民居沿石仓溪两岸分布,人口6000多,以阙氏为主姓。村落虽位于高山上的群山之间,但很早之前,村里就已经修了公路,所以,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极高,被当地人称做是“云上桃花源”。

4/24 从空中俯视,山间田地比邻栉次。这里的山民,今天依旧以农耕为主业。

5/24 石仓古民居群始建于明末清初,有规模恢宏的清式民居、古店铺、祠堂、庙宇等建筑物近三十余座。这些古建筑内的艺术构件、楹联匾额、民俗文物、村落、溪流、古树名木,处处演绎出村落古老的历史。

6/24 浙南虽少有雪天,但因处高山,所以四季分明。一场初雪后,又是另一种旖旎风光。石仓人的祖先,早年间以挑矿砂、炼铁、印染为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开始建造大宅,区域内保留有古民居36幢,古庙宇5幢、古桥梁6座,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7/24 这里的古民居沿石仓溪两岸,座东朝西或座西朝东,多为院落式布局,以木结构为主体,结合了浙闽两地的建筑特色,注重装饰陈设,雕梁画栋。

8/24 这些古建筑既具有共同的时代印记,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泥墙青瓦,内外门楼均有高昂的马头墙,门框均为石质。

9/24 这些年,无论是乡村农居改建,还是开发旅游民宿,村里遵循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村貌原样。

10/24 既要保留原有文化和风俗,又要改善生活条件,这是件考验石仓人的事。但在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这个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他们只对生活设施内部做调整。

11/24 石仓居民大部分自清初从福建迁入松阳石仓,迄今300余年,仍操闽语、循闽俗,保留了闽地文化韵味,有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

12/24 每到节日,村民们会展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花鼓灯、采茶灯、山边马灯。

13/24 孩子们在各种花灯的游戏中传承着老一代人的期望。

14/24 大厅内神龛保留完好,除夕、新年隆重的祭祖仪式一如以往。石仓客家人都要在老宅内的香火堂祭拜祖先,以求福。除了在古宅中的香火堂祭拜祖先外,还要朝着祖源地福建方向烧香、跪拜,遥祭安葬在千里之外的始祖。他们坚守祖训,愚耕智读,以儒兴业。

15/24 石仓阙氏有一支代代相传的泥水匠、木匠、石匠队伍从事建筑营生,尤以木匠技艺出彩、名噪一时。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村民大多传承有一门上一代传下来的手艺,石仓匠师在清朝时期走南闯北,建官署、筑庙宇、修宗祠、砌民宅,足迹遍布福建、江西以及松江、奉贤等地。

16/24 象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年轻人会外出打工,但因为都走得不远,每到农忙时,他们就回来了。

17/24 大碗装菜,大碗喝着自家酿的米酒,日子过得富足且温情。虽然,这些年,石仓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但,春耕秋收,村民们依然如老辈们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18/24 石仓的老宅依存完好,也与一直都有住民有关,稍有风吹雨漏,就有人维护维修。

19/24 古建筑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大的有3400多平方米;都有大小不一的庭院,大的200多平方米,小的也有五、六十平方米;以中轴线对称建筑为主,中轴线上二至三进四合院格式建造,面阔有三间、五间、七间、九间不等,两侧附屋宽畅,附屋面阔基本与主建筑通进深相同。

20/24 建筑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有空间秩序感;各进有五架椽,亦有九架椽,前进为厅,后进有楼,凡楼屋天井出檐都为重檐,并设置晒栅。

21/24 厅堂题额多重耕崇学、彰善瘴恶,不乏书法力作。题额、题匾、楹联内涵深刻、哲理透彻、寓意吉祥,是一部人们修身立世的教科书。

22/24 门楼上嵌有十分精致的砖雕,人物、花卉、鸟兽、寓意吉祥,栩栩如生。

23/24 石仓文献馆内,保存有石仓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印迹的婚契、房契、地契、卖身契等为内容的契约文化。这是了解石仓阙氏迁徙、繁衍的活态标本,是客家文化、耕读文化和宗族文化的宝贵文献。

24/24 经过收集整理的清代文书,现已超过8000件,出版有《中国地方珍稀文献石仓契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