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一个都不能少:走出“因病返贫”困境

1/16 去年正月,刘孝伟开着拖拉机连人带车从陡峭的山坡上翻下来,双腿严重受伤。他光住院就花了16万多元,4万多买的拖拉机只当废铁卖了1000多。这次车祸给勤俭打工维持的家庭带来重创,很快他家被纳为扶贫保障对象。国家卫计委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8月,全国仍有533万户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摄影|林宏贤

2/16 刘孝伟是云南省镇雄县人,镇雄是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80万人,全部参加了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但因病致贫返贫的人口仍有9.36万人。

3/16 37岁的刘孝伟就是因病返贫人口之一。刘孝伟和妻子之前在昆明打工,攒了点钱后回村盖了新房,2016年又买了拖拉机,眼看着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然而命运就在去年发生了转折。事故发生后,他左腿安装了假肢,右腿装了钢钉,依靠双拐勉强能够行走。16万多元的住院费,政府为其报销了15.5万。然而,在住院费之外,他仍然花了近10万元其他治疗费用。

4/16 受伤后,刘孝伟长期和小儿子在家。暑假期间,12岁的小儿子在家做饭、洗衣服,管着爷俩的生活起居。妻子带着大女儿去隔壁彝良县采花椒,一天一人能挣60块。一想到将来,刘孝伟就感到揪心,小儿子总有辍学去挣钱的念头。

5/16 让刘孝伟稍感宽慰的是,“顶梁柱保险项目”为其赔付了2900余元。村医用智能手机就为他办了理赔申请,全程只要几分钟。2018年3月,鲁甸县将“互联网+精准扶贫”项目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纳入了农村医疗服务体系。

6/16 何孝玉今年58岁,家住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茨院乡板板房村,“心悸、胸闷了30多年”。去年初,他干完活后心悸愈发严重,实在挺不住才去了医院,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他前后住了四次院,总共花费68510元。经过包括新农合在内的多重报销后,他还须自付6000多块钱。

7/16 2014年鲁甸地震后,政府补贴灾区居民盖新房,何孝玉家拿到了4万补贴,加上大儿子在外打工攒的几万元,又借了8万元外债,何家盖起了新楼房。老房子在新房对面,已破得不能住人,被当作牛棚。

8/16 何孝玉现在每个月吃药要300多元钱,可何家眼下,却没有直接经济来源。他爱人患有严重的焦虑症,长期失眠身体很差,无法外出务工。在广州打工的大儿子结婚又离婚,上半年因为胃病在家看医生,刚出去工作不到两个月,还没给家里寄过生活费。小儿子大学毕业后准备考地方事业单位,正在家里复习。

9/16 “顶梁柱保险项目”为何孝玉解了燃眉之急。在鲁甸县,顶梁柱保险项目2017年投入资金222万元,为全县20-60周岁的7.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了保险。何孝玉正好在保障范围内。通过该项目,何孝玉获赔5570元。“这就是雪中送炭了,家里大半年的水费、电费都够了”,何孝玉说。

10/16 去年夏天,村民高开朝在推粪浇田的路上,不小心从山坡上摔下来,昏迷不醒。过路的好心人打了120,把他送到医院。他被诊断为盆骨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高开朝在家里躺了大半年,病情恢复得不错,但仍不能吃重。

11/16 早些年高开朝和妻子在外打工,只留两个孩子在家。高开朝最长三年时间没回家,再见女儿时,“已经长高了一头”。2015年,因为老母亲需要照顾,他和爱人回到村里。回村来打零工本就没有在外挣得多,他一摔伤家里更拮据了:看病前后花了6万多。

12/16 高开朝也是“顶梁柱保险项目”的受益者。他2017年住院花费48603元,政府报销后还需自付4860元,“顶梁柱保险项目”还能为他赔付4237元。

13/16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是樊金康家的真实写照。自从得了肝硬化,45岁的樊金康就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自己不能外出务工,还把妻子拴在家里照顾他。由于常年从事体力劳动,樊金康的妻子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偶尔也要花钱吃药。

14/16 樊家有四个孩子,两儿两女:大儿子在昆明打零工、大女儿中专毕业后在昆明的一家私立医院当护士,小儿子在念大学,小女儿刚高考完成绩不好,闹着要复习。两个大的供着两个小的,但也只能供生活费,念大学的学费都是助学贷款。樊金康的妻子很自责:家庭负担太重了,他俩(大儿子大闺女)要支持弟弟妹妹,对象都不敢谈。

15/16 樊家的土坯厨房,厨具非常简陋。去年,樊金康辗转昆明贵阳,做了几次手术,政府多重报销后,还要自费7951元。2018年4月,樊金康收到了“顶梁柱保险项目”为其报销的2644.91元。

16/16 樊金康自家种植的玉米。镇雄县位于深处大山,交通不便,缺乏特色产业。惟愿在政府和各企业、公益组织的帮助下,更多的人能早日脱贫,那些已经脱贫的也不要再陷入“因病返贫”的困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