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妙手恒心 她用六十载编织经纬人生

1/18 钱小萍,1939年出生于江苏武进,高级工程师,国家级丝绸专家、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06年,她被评为非遗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18 宋锦指在发展于宋代的织锦,因主产地在苏州,故谓“苏州宋锦”。它是一种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织锦,以变化的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

3/18 图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它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堪称稀世珍宝。

4/18 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前后要经历二十多道工序,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的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图为钱小萍检查漳缎)

5/18 宋锦织造与刺绣技艺有所不同的是,刺绣掌握基本技能之后就可以熟能生巧,而对于宋锦而言,即便是熟练的手工织造者,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厘米的锦缎。

6/18 如果把手工宋锦的图案比作一首乐谱。那不同颜色的丝线,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生产一匹高档的手工宋锦,要用到几十种颜色的丝线。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一位宋锦织女,都是在丝线五线谱上起舞的舞娘。

7/18 图为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内,一张每天在进行保护性生产的手工宋锦织机。生产宋锦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给参观丝绸博物馆的游客活态展示宋锦的生产工艺。比起冷冰冰在橱窗里展示宋锦织物体,让更多人知道宋锦的织造工艺,给人的触动要大得多。

8/18 钱小萍初中毕业后考入浒墅关蚕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前身)后又进入了苏州丝绸研究所。当时研究所刚成立不久,她成了第一个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这期间,她学习和研究了大量锦缎类丝织物,这类织法繁复、色彩华丽的织品深深地吸引了她,也为她之后进行宋锦研究打下了基础。

9/18 在研究之初,由于宋锦技法流传中断,画样很少,所以,钱小萍只能四处寻觅。每次得到新画样,她就用放大镜进行花纹的研究,常常为了一个花纹,研究上好几个月。

10/18 钱小萍拿出一个小学练习本,这是她最初从事宋锦织造时留下的宋锦日记。笔记本扉页上有一标识:下厂日记,钱小萍,1966年4-6月。钱小萍从事宋锦的生产、研究以及保护工作已经60多年,做宋锦日记从未间断。如今,这些宋锦日记,已经成为了宋锦研究最重要的资料。

11/18 宋锦织造的历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的宋锦家庭作坊不计其数,每个家庭作坊都要有独特的宋锦纹样才能安身立命。因而,每次看到新的宋锦纹样,钱小萍都会收集一小块存档。如今,像图中这样的档案本已经存满了十多本,收集的宋锦纹样有了好几百种。这些宋锦档案本,就是宋锦的基因库。

12/18 收集纹样,只是宋锦保护的第一步。最重要的事情,是分析每个宋锦纹样历史以及纹样的制造方法,并把已经失传的纹样重新复活,重新服务于现代生活。从事宋锦研究近60年,钱小萍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钱小萍说,这只是宋锦研究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13/18 1995年9月,钱小萍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她带领课题组复制过的古丝绸文物曾荣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她复制过的作品通过了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达到了与原文物“质似、形似、神似”的高水准。(图为她复制的宋皇后服)

14/18 苏州丝绸博物馆墙体外立面由一道道横纹组成,外面的灯光被设计成柳条一般万条垂下。横和竖,分别代表着丝绸的经纬。做丝绸,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经天纬地的手艺。

15/18 钱小萍研究了一辈子丝绸,最后呕心沥血建立了这家丝绸博物馆。她认为,宋锦虽然珍贵,但却只是中国传统丝绸中的沧海一粟。宋锦的兴衰,如果只看宋锦本身,那就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如果放到整个中国丝绸的历史中,就能很容易找到规律了。

16/18 她参加设计和研制成功的机织涤纶人造血管,1964年获国家新产品二等奖。研究制成功的机织纶毛绒型人造血管,被专家鉴定为“理想的血管代用品”第二代人造血管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14届国际发明镀金奖,及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银质奖。(图为《人民日报》对其的报道)

17/18 关于宋锦传承,钱小萍曾经说过:“有人说我,为什么这么傻,这么大年纪了,该好好享福了。但是,事业就是我的生命,没有事业我不行的。”一生执着,能有几人做到。

18/18 如今已经八旬的钱小萍依然在不停忙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宋锦技艺能继续传承下去,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活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