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他用58年的执着 “复活”了千年前的花灯

1/18 汪筱文,1945年生于苏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18 苏州灯彩是苏州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至今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其造型以苏州古典园林的亭台楼阁为范本,灯体以苏州丝绸为面料,灯面由吴门画派的技法绘制而成。2008年,苏州灯彩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18 汪筱文17岁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跟随周公度、崔护、吴仁昌等名师,学习绘画、剪纸和灯彩技艺。苏州灯彩的四大工艺:“扎、糊、剪、绘”,就是扎架、糊灯、剪纸和画画。当时几位老师的教导,对汪筱文后来进行苏州彩灯制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4/18 接触灯彩58年,汪筱文说自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习;三分之一想传承,要把灯彩研究透;另外三分之一在创新。”80年代初,汪筱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动态人物灯彩组合景》,开创了苏州灯彩的全新格局,形成了新颖的第二代苏州灯彩,是第二代苏州灯彩的主要创始人。

5/18 1987年,汪筱文和广州东方乐园合作,做了一个名为《古灯奇观》的大型游乐项目,突出奇特、奇巧、奇妙的设计理念,把传统苏州灯彩与现代游乐项目巧妙结合,成功地填补了当时国内大型游乐项目(自行设计、制造)的空白,在园区的38个游乐设施里,人气一直前五。

6/18 “当代灯彩的发展是起起落落的,”汪筱文说道,“八十年代是灯会最为兴盛的时期,中秋灯会、元宵灯会还有大大小小的好些,84年到93年间,我大概搞了60多场灯会。”

7/18 90年代中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渐渐对灯彩和灯会失去兴趣,灯彩发展陷入瓶颈期,一大批灯彩艺人纷纷转行。汪筱文的女儿也想转去开个服装店,当时订金都付了,但汪筱文坚决不同意,他相信灯彩一定不会消亡。

8/18 最终汪筱文还是得到了女儿的理解,父女俩一起开了个彩灯小作坊,“有时候真的一年都没生意,困难的很。”尽管如此,汪筱文坚守了整整十一年。2005年,苏州市第八届国际旅游节彩船节举办,有人找上门来请汪筱文制作一艘带有苏州特色的彩船,他深知这是苏州灯彩翻身的机会。

9/18 苏州国际旅游节的时候,汪筱文做了一个叫《西施綄纱》的大型彩船,“苏州的桥洞限高6米,但船上的灯不止6米。于是我就设计,在船过桥的时候控制灯落下,等过了桥再升起。当时造成的影响很大。”他这次的彩船设计,让很多人把目光重新聚焦在灯彩上。

10/18 2012年,汪筱文和女儿一起耗时四个半月,完成了一盏高174厘米、直径160厘米的,有两万只眼的“亭台楼阁”灯,这盏灯“眼”的数量刷新了“亭台楼阁”灯的纪录。“这种灯起源于宋代,有七八千个孔洞,所以又叫万眼罗灯。曾经是贡品,后来技艺失传,如今我们终于把它恢复了。”

11/18 说到传承,汪筱文认为,行业要跟随时代发展,要利用科技进行创新。从前和现在,同样是灯彩,其实材质上也是不一样。“从前我跟师傅合作的龙船凤舟,现在那个金纸还是金的,但是现在用金就差的多了,两年三年就全部没有光泽了。”

12/18 当初汪筱文父女恢复万眼罗灯技艺也遇到了材料方面的问题,“古人做万眼罗灯用的都是罗,现在罗的价值太高,用不起,他们就改用了稍微便宜一些的丝绸。也是可以做出来的。”

13/18 汪筱文说,灯彩行业季节性特别强,以前行内有个说法叫“五荒六月,七死八活”,就是说360天一年,300天浪荡没事干,60天赶忙。如果说没有灯会,那必死无疑;如果有一个中秋灯会,有一个春节元宵灯会,就还能坚守一年活。

14/18 汪筱文认为,现在行情并不景气。“古时候‘张灯斯为屋,品高斯为贵’,家里有什么样的灯,能反衬出主人的身份地位。但现在的灯主要是为照明,日光灯多的很,价格也便宜,哪家哪会买一个灯彩作为照明呢?”

15/18 但汪筱文的心态并不完全消极,“现在看手机的人多,但只要有好的作品,灯会有新意,还是人山人海。像之前斜塘办灯会,拍照的人不要太多,再往朋友圈里边一发,有更多的人来看。科技越发达,对宣传越有好处。”

16/18 近些年,汪筱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苏州灯彩的传承和教学上。2010年,他与苏州市振华中学、平江中学合作,开设了苏州灯彩传习所和苏州灯彩传习班,每周坚持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尤其喜欢一些可爱造型的灯彩模型,学习的也十分认真,作品屡屡获奖。

17/18 谈及未来,汪筱文希望用他做的灯,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古老的传统文化,并表示“恢复和传承传统文化,一个都不能少。”他认为灯会不会消失,灯彩更不可能消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做出榜样。

18/18 微信扫描图中二维码,关注新浪文化《文化拾物》官方账号,获取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