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扑灰年画,600年间用一根炭棒造就中国一绝
1/19 吕蓁立,1953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棉花屯村,吕氏扑灰年画第六代传人,200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2/19 “刷刷刷,一溜栽花。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这是流传在山东高密的一首顺口溜,讲的便是全国独一家的高密扑灰年画。2006年,高密扑灰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19 吕老出身扑灰年画世家,他在保留年画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又融合国画的绘画技法,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其实我的祖上就已经非常注重继承与创新,我在扑灰画法的基础上,又加上国画写意与西洋画法,这样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吕老如是说。
4/19 上世纪60年代末,吕老在生产队时仍想提高绘画技艺,他设法搞到美术纸甚至封窗纸,照着梅兰芳剧本和雷锋像作画,又一遍遍临摹张其翼、田霞光的作品。后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吕老被调入高密县文化馆创办的木版年画创作学习班,得大家指导,绘画水平进一步提升。
5/19 年画按制作精细程度可分为“细活”和“粗活”两种,受众分别为大户人家和普通百姓。80年代迫于生计,吕老也雇人生产“粗货”,1995年后便聚焦于“细活”创作,注重提升年画的艺术性。
6/19 吕老擅长绘制山水花鸟类型的年画,为了更好的表现出所绘之物的神态,每次作画前,吕老都会先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落笔,这样创作出来的年画极具神韵。
7/19 每次作画,吕老都会先在内心充分酝酿,“唰唰唰”的狂涂与“描子勾拉”各得其妙,作画时笔随心动,画由心生。即使临摹他自己的画稿,也绝找不出雷同的两张。吕老认为需要从小积累,并真诚热爱民间艺术,经过长时间的钻研,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传承者。
8/19 吕老展示他作品的局部图,人物胡须栩栩如生,细致如丝,该画法是吕老的得意之处,在扑灰后画笔加工而成。颜料由吕老亲自调配,这是区别其他高密扑灰年画传承人的一大特点。经吕老调制后的颜料,既保留了传统年画鲜艳的色彩,也更经得起时间考验。
9/19 高密扑灰年画来源于庙宇壁画和民间文人画,因用扑灰的方法起稿而得名,被誉为“中国一绝”,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扑灰年画题材广泛,山川流水、鱼鸟花卉、神话故事、戏曲人物等皆可入画。
10/19 高密扑灰年画制作过程包括烧炭条、打壳子、起稿、画灰、扑灰、罩明油等二十多道工序。从画派划分为“大红大绿”和“淡雅”两个派别。“以前的老艺人全面的很少,大多都只是擅长某一派的年画创作。”吕老说,而他则是少有的两派年画都进行创作的传承人。
11/19 扑灰年画的特点是画灰与扑灰的工艺。画灰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在起好的画稿上加深线条的浓度。扑灰即用勾画好的灰稿作为底稿,再将画稿铺在已经晾干的纸上扑抹,使灰稿上的炭灰轮廓印在画纸上,完成后的画稿与灰稿对称相同,一稿可扑数张。
12/19 扑灰年画除了传统的“扑灰”绘制年画外,在清代也发展出了“半印半画”的制作技艺(该技艺与刻版年画流程相似)。而传统扑灰年画的最大特色在于“扑灰”(复制)后的画稿可以再次改动线条进行二次创作,且画稿线条更为生动,流畅。
13/19 《家堂》是山东当地百姓在新年是用来祭祖的传统年画,在上面誊写已故亲人的世位及名讳替代牌位祭祀祖先。《家堂》讲究人物和装饰物对称,构图繁杂,是高密年画创作中较为费力的一种。
14/19 “小时候学艺赶上了特殊的时代环境,只能偷偷的学绘画,即使在劳动的时候脑海也在思考,琢磨创作。”生在年画世家的吕氏家族为吕老奠定了深厚的绘画基础,加上本身对高密扑灰年画的热爱和毕生的研究,使吕老有了今天的成就。
15/19 目前,吕老有5个徒弟,对于徒弟们不是从小学习(高密扑灰年画制作),吕老感到十分遗憾,吕老坦言说:“我传授徒弟是毫无保留的,但徒弟们功夫还不够,同样的调色配方,徒弟和我调制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16/19 “做这行太苦,现在年轻的没有学的,赚不到钱,但是如果把钱看太重,你也没办法学。”吕老说自己经济也不是很富裕,但始终认为艺术的追求是最重要的。
17/19 在国家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吕老在他的画室里设立了高密扑灰年画传习所,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喜爱和接触这门民俗技艺,了解和欣赏扑灰年画,并参与到传承之中。
18/19 受家庭影响,吕老的女儿吕虹霞也迷上了这门祖传绝活,更成为扑灰年画的最新传承者。研究与探索,弘扬与传承,并积极扩大对外宣传,吕蓁立老师的梦想是希望终有一天,高密的扑灰年画能够走向世界文化的殿堂。
19/19 微信扫描图中二维码,关注新浪文化《文化拾物》官方账号,获取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