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哈萨克族人的家传之宝 草原上盛开的绚丽花毡

1/16 丽娜·阿汗,哈萨克族人,生于196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16 花毡,哈萨克语称为“斯尔玛克”,是哈萨克族人民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哈萨克族花毡多为双层,主要用于毡房的地面上、农村的炕头上,既可防潮、防寒,又可美化居室。

3/16 哈萨克族花毡制作原料主要有羊毛、毛线、彩色布、染料等,制作出来的花毡比普通毛毡厚,缝制密实,经久耐用,可传几代人。在哈萨克姑娘出嫁时,花毡是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图为手工毡房作品内部)

4/16 哈萨克族花毡主要有座垫花毡、床上花毡、嫁妆花毡、炉灶旁使用的花毡等,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充满了哈萨克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是研究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工艺历史的重要材料。

5/16 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许多程序才能完成一张漂亮的花毡,夏季是制作的旺季,一家要做花毡,家里人都会帮忙,全部流程都由手工来完成。到哈萨克族牧民家做客,主人一定会让客人坐在绚丽多彩的花毡上,这是主人表达尊重和热情的一种方式。

6/16 花毡制作从剪羊毛开始,之后要打羊毛、擀毡子:将羊毛抽打蓬松平铺在草帘上,均匀地洒上水,卷起帘子捆紧,五六人用脚踢,待羊毛成毡子后去掉草帘,卷起使劲搓擀,冲洗、晾干。在设计好样式图案后,妇女们就用毡贴、布贴等方法,将各种图案缝制在毡子上。

7/16 丽娜·阿汗自幼就喜欢哈萨克刺绣,从小就跟着姥姥打羊毛、捻线、擀毡,参与花毡的制作,到12岁已能独立刺绣作品。现在的她不但能制作花毡,还能制作60余种以毛毡为原料的手工艺品,花毡精致漂亮,手工艺品惟妙惟肖。

8/16 1994年下岗后,丽娜十分迷茫,偶然间她把小饰品拿到布尔津夜市去卖,很受欢迎,几十个很快就被游客抢购一空,丽娜在这里找到自信,开始专心做花毡和刺绣。2002年,社区组织下岗职工一起制作哈萨克刺绣,布尔津县城建局还在夜市给她们提供了免费摊位用来销售作品。

9/16 2010 年,在阿勒泰地区和布尔津县政府的关怀下,丽娜的加工场地搬迁到布尔津县自治区级工程示范基地,这里有两间工作室,一间专门加工,一间专门展示销售,生产销售基地总面积达 150 平方米,带动了19名下岗工人就业,形成了集培训、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民俗手工刺绣业生产基地。

10/16 丽娜·阿汗的工作室就像一座艺术宫殿。这里摆着大大小小60种哈萨克刺绣作品及花毡,小到餐巾纸盒子、花瓶、靠垫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到壁挂、花毡等装饰用品,还有小天鹅、小绵羊、小毡房等摆件,琳琅满目。

11/16 哈萨克毡房星罗棋布,点缀在草原上,就像天上“盛开”的云朵,迷你的小羊也惟妙惟俏,可爱无比。(图为丽娜手工花毡作品)

12/16 丽娜的工作室珍藏着一块200年前的壁挂,传到她手里已是第七代。壁挂上绣的精致花纹,都是草原上常见的花草图案。这块挂了200年的花毡壁挂既没有掉色,也没有残破,布料颜色依然鲜艳。丽娜打算将壁挂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遗憾的是,刺绣技术却无法传给儿子。(图为花毡壁挂)

13/16 如今,丽娜已带出七八名徒弟,其中有一名对刺绣非常感兴趣且有悟性的妇女努尔兰·木勒达汗,丽娜准备将她培养成传承人。(图为丽娜与努尔兰)

14/16 相比老式花毡,新式花毡颜色更淡雅,更受现在年轻人的喜爱。努尔兰希望能创作更多符合年轻人审美的花毡作品。(图为工作中的努尔兰)

15/16 工业化地毯生产的问世,极大地冲击和侵占了手工擀制和刺绣的花毡市场,而且,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学习花毡制作,目前掌握这门技艺的只有少数中老年人,与哈萨克族相伴一生的传统花毡或将面临消失的危险。(图为丽娜家族照)

16/16 微信扫描图中二维码,关注新浪文化《文化拾物》官方账号,获取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