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术 贵州大山里的活化石

1/20 潘玉华,苗族,贵州丹寨石桥村人。2006年5月20日,皮纸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年仅43岁的潘玉华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20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位于贵州省丹寨的石桥村完整保留着上千年来的民族造纸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延续至今。石桥村也因此拥有“中国国纸之乡”的美誉,被称为我国造纸文化的“活化石”。(图为:石桥村一景)

3/20 石桥皮纸制作工艺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述各地名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楮树在丹寨石桥称为构皮麻(构皮树),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

4/20 石桥村的造纸工艺都是祖传的,每家每户都会造纸。造纸的水槽边是潘玉华儿时最喜欢去的地方,皮纸制作几乎占满了潘玉华儿时的时光。加上潘玉华的爷爷奶奶本身都是皮纸制作的工匠,年少时的潘玉华每天耳濡目染,三年级时就可以帮助村里的师傅们做一些简单的工序了。

5/20 皮纸制作工艺十分繁杂,传统造纸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师傅把关,学徒过程极其严格,普通人想要熟练掌握造纸技艺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潘玉华成年后并没有把造纸当成自己的第一份职业,学过绘画,开过广告公司,直到2006年,为了不让皮纸制作工艺失传,潘玉华正式独立开始造纸。

6/20 皮纸制作多用构树皮和衫根作为原材料,另外还生产彩色纸。不同的原材料所制作出来的纸张有着不同的厚度和韧性,适用于不同的纸张用途。皮纸制作的第一步往往是将构树削皮,刮去外层晒干,通过水沤、浆灰之后进行蒸煮,构皮麻已由白变黄,由硬变软,变成皮料。(图为:皮料半成品)

7/20 潘玉华正在清洗构树皮。皮纸制作工序繁多,大大小小有72道工序,而主要的工序包括煮料,纸甄、漂洗、选料、打槽,纸浆、加入滑药、加花、压纸、晒纸、揭纸等工艺,对水质和工艺均有严格的要求,皮纸制作技艺所制作出的纸张有纸质绵韧,光润,耐水性好和不易腐烂等优点。

8/20 潘玉华在向年轻学徒们示范如何打槽,将一定量的料粑放入纸槽,加水用槽杆将料粑打散成棉絮状。打槽时需要用槽杆不断用力搅拌纸槽里的料粑,这样才能使得料粑被充分打散均匀,皮纸制作技艺每一个步骤都要求严格,哪一步做不到位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成纸的质量。

9/20 潘玉华在指导年轻学徒们进行抄纸工序。抄纸使用的工具是抬帘,抄纸槽用木制成。将上好帘的抄纸架插入纸浆,反复抄浪两至三次,倒出剩余的浆水即可起帘。抄纸技术要求高,全凭师傅经验,抄轻了纸薄,抄重了纸厚。

10/20 潘玉华指导年轻学徒进行压纸工序。将抄出的湿纸从纸帘上放到垛架上。上盖木板,压以重物,静置一夜,一般可榨出90%以上的水分。

11/20 进行完所有造纸工序之后,接下来要对纸张进行晾晒工序。

12/20 抄纸使用的工具抬帘和木制的抄纸槽。

13/20 潘玉华造纸工坊里,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皮纸制品。2006年,潘玉华回到家乡石桥村,在河边一处风景秀丽的山坡上买下一座老宅,几经翻修之后成为了他目前的造纸工坊。

14/20 从最初的造纸工匠做起,坚持了许多年,终于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师傅,在潘玉华看来,皮纸制作工艺在过去上千年的实践当中已经趋于成熟,很难从技法上再需求更多创新,目前改良的更多是使用工具上,更需要多从美学方面入手,提升纸张的审美价值。

15/20 潘玉华和造纸工坊的几位年轻学徒们分享造纸技艺经验。

16/20 潘玉华制作的长18米的皮纸工艺作品,耗时两周时间,在他看来纸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重要,要积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才能提升纸张制品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皮纸制作工艺。

17/20 潘玉华正在观察皮纸制品,遵循古法造纸所制作的皮纸制品最大的特点是纸质韧性足,纸张通透美观。

18/20 在潘玉华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出席皮纸制作体验活动的照片,作为当地有名的皮纸制作传承人,他经常会受邀参加展会,向世界各地的纸艺爱好者传播皮纸制作的魅力。

19/20 石桥村的旅游经济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游客选择来到这里参观游览,潘玉华与前来造纸工坊的游客们交流,他希望未来能够与学校合作,提供更多的关于皮纸制作的研学项目。

20/20 关注新浪文化《文化拾物》官方账号,获取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