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泸沽湖最后的摩梭马帮:养马仅余百户,“马脚子”屈指可数

1/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2/24 “云朝东是不会下雨的,云朝西才下雨“,郭次丁抬头看了看天,然后才弯下腰安心地生火造饭。作为泸沽湖畔的摩梭马帮“遗老”,日观云夜观星对61岁的郭次丁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个技能在当年还在跑马帮的时候,他就已经掌握的炉火纯青了。只是现在,比起下不下雨,他更担心的是,生活在泸沽湖的摩梭人里,还有没有年轻人掌握这些生存技巧。因为,摩梭马帮就快要消失了。

3/24 马帮队在郭次丁的家门口集合,准备出发

4/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5/24 曾经的“马脚子”郭次丁在收拾行囊

6/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7/24 泸沽湖,地处四川盐源,这里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南方丝绸之路西线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上,摩梭人的马帮曾络绎不绝。《史记》记载这片区域盛产的名马“笮马”,也曾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产。摩梭马帮负责把泸沽湖的山货和水产运送出去,再从盐源、木里、宁蒗等地带回盐和茶、布匹、粮油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8/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9/24 清晨,马帮队员牵回在牧场上休整好的马儿

10/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11/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12/24 马帮队员往山林深处进发

13/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14/24 曾经的马帮,是摩梭“女儿国”不可或缺的家庭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每个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中,年满13岁的,参加过成年礼以后的摩梭男人们,都有机会跟随村落的马帮,翻山越岭去往遥远的他乡换取必要物资和金钱,保障家人和村民的生活。

15/24 “我爸爸当年跑马帮,最远去过雅安、康定、云南保山这些地方,那时到雅安来回要两个月。”郭次丁说,自己从十多岁开始也跟着马帮到处走,去过很多地方,最经常走的就是从泸沽湖往返木里(凉山州木里县)。那时单边就要走7天左右,主要运送盐、茶叶、酒还有一些百货。

16/24 “3天9双筷”,吃饭的筷子,马帮就地取材,用枯枝削成

17/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18/24 爬山中途,马帮队员停下来喝水休息

19/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20/24 郭次丁回忆起当年,精神抖擞。他有匹马儿叫“兰聪”,在摩梭语里的意思是红色的马,这匹马是他所有马里最通人性的,还会在他迷路的时候带他走回大路上。曾有一次,因为道路险峻,一匹马儿脚底踏空,从悬崖边翻滚而下,幸运的是,马儿左右驮着的两口不锈钢大锅像安全气囊一样保护了它,滚下山坡几十米,翻身而起,安然无恙。

21/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22/24 马帮队员在牛窝子山山顶俯瞰泸沽湖

23/24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摄影报道

24/24 在交通不发达的历史长河中,马帮几乎成为了摩梭人与外界交往的唯一方式,是摩梭人茶盐流通、物物交换等赖以生存的命脉。而在交通发达,物流网非常健全的今天,曾经承担着货运功能的马帮队几乎消失殆尽。据郭次丁了解,整个泸沽湖畔,现在养马的人仅有百余户,而当年跑过马帮的“马脚子”(赶马人),不少已经离世。就拿他所在的中洼村来说,养马的人现在仅有二三十户,还在养马的“马脚子”更是屈指可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