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中学老师用魔术教语文 学生求拖堂

1/21 我叫陈哲威,1984年生于厦门。2006年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如今已有12年教龄。而我玩魔术的时间更长,14年。我喜欢教语文,也喜欢玩魔术,两样我都不想丢,就索性都不丢。上课当老师,下课变魔术。后来,干脆“二合一”,将魔术融入到课堂。从此,这颗用于魔术的水晶球便常年放在了我的公文包里,舞台与讲台,成了我生活中界限并不分明的AB面。摄影/商华鸽

2/21 刚开始教书时,我偶尔会在课余变魔术给学生看,只是为了娱乐活跃课堂气氛。年头久了,我便开始思考,那些课文适合加入魔术?怎样将魔术效果与语文课文的寓意相结合,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体悟?这天的语文课要讲解古文《答谢中书书》,其中有一句“沉鳞竞跃”,讲到这里时,我猛然从口中变出一条鱼来,学生们一片惊叹。

3/21 讲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时,我用古老的中国魔术道具——四连环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缘分,而这正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在哈哈大笑之余,学生们能更容易理解艰涩难懂的古文。

4/21 当然,也不是每堂课都有魔术,但有魔术的时候,我的备课工作就会加重。趁着学生出晨操,我得赶紧准备好当天教学中需要使用的魔术道具。

5/21 学生们做完操回到教室,发现在为课文准备魔术道具,个个都伸长了脖子,好奇地打量了起来。

6/21 我在课堂上变出了一只鸽子。这只鸽子后来在一个学生的课桌上拉屎,学生们说,它终于自证不是一个塑料假道具,而是一只真鸽子。

7/21 这必须是真的,我天天喂食铲屎好生伺候着,都不知道养了它几年了。我不止养着这一只鸽子,最多时有十二三只,而且生了好多代。从最早那一代至今,我的养鸽史大概有十年了。

8/21 课间,我在教室门口整理衣服,也趁机调整好衣服里埋藏的机关。每个魔术师的衣服里,都藏着很多秘密。

9/21 上课和表演魔术有很多相似之处。观众与学生,都是我的服务对象。每次上台,我都得像一台电风扇一样左右摇摆,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情绪。而讲课和表演在控场手法上,也是相通的:我已经习惯于通过眼神、音量、角度的调整,尝试调动教室各个角落的注意力。

10/21 教学与变魔术还有个共同点:既耗体力又耗脑力。这堂课上到一半,我的衣服后背已经湿透了。

11/21 几乎每个看魔术的人,都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变出来的,而魔术师却绝不能让人看出来。我给学生们变扑克牌魔术,学生们起立观看也没找出破绽,最终不停鼓掌。

12/21 但舞台与讲台仍然有差别。魔术师最重要的职业操守之一,是绝对不可以揭开魔术的奥秘,不可以打破观众对魔术的好奇与愉悦。所以,无论观众和学生多好奇,随便他们怎么问,我都不能说。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对学生则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学识倾囊相授。一声“上课”,学生们纷纷起立鞠躬。这时的我与其他语文老师并无不同。

13/21 相比魔术师,老师肩上的责任更重,这让我感到压力山大。每周,我都要和同在语文组的老师开一次教学会议,讨论教学进度和状况。

14/21 每个学生的性格喜好不同,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的天分也不同,不能强求。每次在教室变魔术时,我都会有意选择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帮手,希望他们能够近距离体会到魔术带来的快乐。

15/21 “平凡、渺小,还有点自卑,就像一根小小的羽毛”,我的学生小羽曾这样评价自己。在一次课堂上,我让小羽配合我完成了一个魔术,让她体会到了魔术的快乐。后来,她帮助我完成了更多的魔术,见证了更多的奇迹,登上了更大的舞台,人也渐渐变得开朗,变得敢于展示自己了。这是我带着学生上节目表演魔术的照片。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我感到无比欣慰。供图:陈哲威

16/21 每次在教室变魔术,学生们都会睁大眼睛,力求找出破绽。每次魔术结束,他们都显得意犹未尽,喊着“老师,再变一个。”

17/21 在舞台上,我的表演只有短短几分钟,只图一乐,掌声也只是一时的。带学生,我基本都是从学生初一入学教到他们初三毕业,如此循环往复,也终有一别。12年来,我教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和他们一起分享了很多魔术的快乐。但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没法让所有学生都爱语文,爱学习,魔术也没有这个神奇的功效。供图:陈哲威

18/21 办公室杂物太多,我打算搬走一些。这些体力活,我同样无法靠魔术完成。

19/21 现在,除了上课和表演,我也经常走上街头,找路人一起玩魔术,拍摄小视频,放到网上。当然,有魔术的课堂,我也都拍了视频传到了网上。这为我吸引了几十万粉丝,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无论如何,我只求问心无愧就好。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供图:陈哲威

20/21 下课后,我准备离校回家。我经常会背一个大袋子,里面不只装着神奇的魔法道具,更承载着孩子们的欢乐与梦想。曾几何时,我也有梦:铁肩担道义的记者、妙手著文章的老师、壮志凌云的航拍手……有的梦想成真,有的随风而散。如今,我依旧“左手语文,右手魔术。”我对自己的“魔法语文”充满自信,也希望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传播,与更多人分享魔术和语文的快乐与惊喜。

21/21 谢谢观看本期故事!欢迎您“顶”或发表“评论”。如果你想讲述自己的故事,请发邮件到sinaphoto@vip.sina.com或微博私信@新浪图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