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2018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精选

1/42 本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12月1日开展,萨尔瓦多·维塔利的作品《如何保卫一个国家》获得本次展览大奖:“刺点”摄影大奖。 《如何保卫一个国家》组图之一 摄影:萨尔瓦多·维塔利 [意大利 瑞士] 安全威胁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政府对人民的控制会破坏其信任吗?当2014年瑞士人民投票赞成联邦倡议“反对大规模移民”时,我作为居住在该国的移民,觉得有必要研究这一现象,以便理解这种“持续安全需求”的动机来自哪里,以及它们是如何成为瑞士文化的一部分的。瑞士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它也经常被认为是高效率和高成果的榜样。

2/42 “刺点”摄影大奖 《如何保卫一个国家》组图之二 摄影:萨尔瓦多·维塔利 我的作品“如何保卫一个国家”着手研究一个复杂国家进化、生存和延续的核心基本原则。我尝试在一系列具体的个人惯例如协议、指令和支持产生系统性范围安全类别中找到中立、安全、保护等重点词语。我通过追踪连接保险公司、天气预报组织以及警察、军队或海关和移民组织的网络来做到这一点。我试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技术创新和自由政策的时代,安全机构是如何与时并进的,它们在社会和政治秩序中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

3/42 “刺点”摄影大奖 《如何保卫一个国家》组图之三 摄影:萨尔瓦多·维塔利 该项目探索了社会、政治和心理现象,特别是那些看不见的和有些难以捉摸的现象,如何通过标准操作程序,例如培训、风险分析、模拟和监控,变得稳定和可见。通过拍摄可见的安全痕迹,我实际利用了国家安全措施的不可见性、流动性和抽象性,通过与瑞士的执政者和机构的积极合作,使得瑞士安全行业背后的复杂性变得更加明显。

4/42 “刺点”摄影大奖 《如何保卫一个国家》组图之四 摄影:萨尔瓦多·维塔利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一直积极参与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尽管很难察觉,但它却支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设法与一些机构建立重要的合作关系,包括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瑞士边防警察、军队和MELANI (信息认证报告和分析中心),这些机构使我能够通过授权,以及通过数据、按章程访问安全系统。我还在不同的国家和背景下展示了这个项目,包括摄影节和学术研讨会等。这是很有价值的,可以让我和我的观众面对我的作品所揭示的一些力量,这些力量创造了一种关于自由、隐私和信任等价值观的共同意识。

5/42 评委会大奖 《关于身份问题的五个事件和一些观察》组图之一 摄影:姜宇欣 集体身份从何而来?尤其在这个文化和政治都极度融合又极度分化的当下,哪些力量左右着集体身份的形成?始于个人对未必认可的“集体身份”的不由自主地指认和抗拒,这个半自传体项目旨在考察“集体身份”这个概念,创作从身处“介于两者之间”的位置展开,即介于两个地域,两种语言,同时从中国人社群内部及外部追问这个概念。

6/42 评委会大奖 《关于身份问题的五个事件和一些观察》组图之二 摄影:姜宇欣 作品围绕一个作为移民生活在伦敦的艺术家,如何以生活事——邻居和米的关系、街上的匆匆一瞥、每日路过必多留意几眼的一处场景等——去解构及动摇看似稳固、难以穿透的“集体身份”。

7/42 评委会大奖 《关于身份问题的五个事件和一些观察》组图之三 摄影:姜宇欣 这个“集体身份”不止是关于中国的,也是任何“他者”的集体身份。“他者”既是中国人想象中的,比方说西方人,也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人。重点不在于不同国别种族之间的划分,而在于“他者”这个共享的概念存在于想象之中。或许这个想象空间即为“集体身份”的温床。

8/42 评委会大奖 《关于身份问题的五个事件和一些观察》组图之四 摄影:姜宇欣 通过放大日常生活中的微观面向,作品将这种可能广泛存在的不适置于明处,并试图通过揉碎或炙烤某些固有的“集体身份”来消解不适。20多年前,黄永砯建构了一个世界,身份之间的分别在那里被消解——无论何种身份都无外乎于权力的支配。然而我们生活的今天离那个世界依然遥远,那么一个可能更为实际的问题是,我们可以使用哪些策略去塑造一个更为流动开放的理解他者的环境?

9/42 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奖 《脱离速度》组照之一 摄影:彭可 彭可用图像描绘其中的私人情境与公共环境,尤其关注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群体。这些照片以直觉为基础,聚焦于受多种当代材料和媒介影响的,形式上的巧妙与图案。

10/42 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奖 《脱离速度》组照之二 摄影:彭可 但她的图像实践超出了“直接摄影”的体裁,集中注意力于生活在正经历剧变的城市之中人们的心理感受。与此同时,她在图像的本体之中寻找,由不同的现实系统凝聚起来的出人意料的逻辑。

11/42 雅伦格文化艺术基金会奖 《脱离速度》组照之三 摄影:彭可 彭可还希望捕捉早熟的瞬间,在那里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被转化为一种视觉语言、形状、颜色和标识之间的孩童般的秩序。

12/42 《无关紧要的必需品》组照之一 摄影:塞巴斯蒂安·斯坦普夫 看一下塞巴斯蒂安·斯顿夫近期的作品,你会发现表演和表演记录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一个物理行为的发生和用照相机记录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工作:在当代艺术机构中以及在有着自身预先存在的秩序的城市环境中。斯坦普夫在镜头前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既艺术又富有颠覆性的深刻印象。

13/42 《无关紧要的必需品》组照之二 摄影:塞巴斯蒂安·斯坦普夫 一个并不显著的建筑细节突然成为一个物理催化剂,它让我们感到惊讶、震惊、大笑或是困惑。

14/42 《无关紧要的必需品》组照之三 摄影:塞巴斯蒂安·斯坦普夫[德国]

15/42 《无关紧要的必需品》组照之四 摄影:塞巴斯蒂安·斯坦普夫

16/42 《无关紧要的必需品》组照之五 摄影:塞巴斯蒂安·斯坦普夫

17/42 《无关紧要的必需品》组照之六 摄影:塞巴斯蒂安·斯坦普夫

18/42 《交易》组照之一 摄影:马修·伯纳德·雷蒙 《交易》( 2013 )是一组金融市场数据的图形展示。由此产生的图片显示了金融活动的高频次和强度、其流量以及一些由于算法交易而反复出现的模式。交易系列的第一部分包括7个大型灯箱,代表2008年9月9日至19日雷曼兄弟股票在美国股市的最后7天。

19/42 《交易》组照之二 摄影:马修·伯纳德·雷蒙

20/42 《食物》组照之一 摄影:亨克·维尔德舒特 很少主题会比食物能引起人们更多的讨论。对于我们的食物是如何生产的,这种讨论越来越带有怀疑和悲观。两年前,当我受阿姆斯特丹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邀请开始深入研究食物主题时,我对食品工业充满了成见。我认为它不诚实、不健康、不道德。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地球环境的衰落,过往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而我觉得“有机”这个神奇的词会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当我开始这个项目时,我的第一个冲动反应是想去一次性地揭露全部关于食物的误解。

21/42 《食物》组照之二 摄影:亨克·维尔德舒特 经过两年的研究和拍摄后,我意识到关于食品生产的论述可以被无限细化,而这通常会让人们对假定的优缺点有一个新的认识。例如,扩大生产规模实际上可以提升动物的生活环境,而有机生产并不是绝对会对环境更好。很多时候对食物问题采取过于片面的态度是我们真正解决问题所面临的障碍。有关食物的话题实在是太广泛和复杂了,不能简单的用一两句话去总结,更不是非黑即白那么容易去形容。

22/42 《食物》组照之三 摄影:亨克·维尔德舒特

23/42 《食物》组照之四 摄影:亨克·维尔德舒特

24/42 《食物》组照之五 摄影:亨克·维尔德舒特

25/42 《食物》组照之六 摄影:亨克·维尔德舒特

26/42 《大哥》组照之一 摄影:路易斯·奎尔 我们四分之一的人会在一生中遭到精神疾病(或任何一种相关疾病)的困扰。那些受病魔折磨的人还不得不面对周围人的许多陈旧观念和由此引起的羞耻感,这常常使他们的状况变得更糟。“大哥”详细的记录了路易斯·奎尔的老大哥贾斯汀以及他每天与精神分裂症斗争的日常。

27/42 《大哥》组照之二 摄影:路易斯·奎尔 贾斯汀一生中有三次被强制关进精神病院的经历,他的病情很严重,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然而,随着我们对他的了解加深,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贾斯汀除了他的疾病以外还有很多值得被关注的地方。他有各种兴趣爱好(尤其是观鸟、绘画和诗歌),当然,还有爱。贾斯汀和他的女朋友杰姬在一起已经有20多年了。奎尔多样化的记录方式:摄影、病历、警察笔录、艺术作品和诗歌,加上叙事与陈述,揭示了人在疾病之下光明和黑暗并存的生活,以及如何不断挑战周围人的陈旧观念。

28/42 《大哥》组照之三 摄影:路易斯·奎尔 除此以外,这个作品还揭示了一个处于危机中的体系,在资源不足和官僚机构的重压下吱吱作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重要现实。然而,从本质上讲,这其实也是一个爱情故事和对精神病患者表达同情的作品。

29/42 《大哥》组照之四 摄影:路易斯·奎尔

30/42 《大哥》组照之五 摄影:路易斯·奎尔

31/42 《大哥》组照之六 摄影:路易斯·奎尔

32/42 《七次日落》组照之一 摄影:扬明葛 4月5日上午,第一次爆炸撕裂了萨姆巴瓦岛上空。据一些目击者称,五天后,火山爆发达到了高潮,出现了“三柱火焰”。火山熔岩的面积估计为41立方公里,在2600公里的距离以外都可以听到爆炸声;喷入平流层的火山灰在天空中盘旋了数次。

33/42 《七次日落》组照之二 摄影:扬明葛 已经休眠了几个世纪的坦博拉火山突然爆发,导致全球气温下降,第二年被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甚至在英国也是如此。那是1815年。英国著名画家威廉·特纳当时忙于创作取材于维吉尔的长诗“埃涅伊德”的《狄多和埃涅阿斯》油画作品。他在寻找一个新帝国的曙光,他想到的是工业时代还是古代?他最终将他的作品命名为“狄多建造迦太基,或迦太基帝国的崛起”,并在皇家学院夏季展览中展出。当被问及这美丽的落日是从哪里来的时,他回答说,“我的画并不指望人们能够理解,我只是想展示这样的场景会是什么样子。

34/42 《七次日落》组照之三 摄影:扬明葛 雅典科学院大气科学专家克里斯托斯·泽里夫博士注意到了特纳对天空观测的精确性。泽里夫博士在2014年的研究中,通过在图片景观分析中识别火山灰、火山气体和其他气溶胶的存在,展示了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影响 :“大师作品中朱红色和绿色的比例与大气中火山气溶胶的数量是一致的。”

35/42 《七次日落》组照之四 摄影:扬明葛 “科学界现在承认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子可以折射部分太阳光线,从而改变光谱的细微差别。我们是否应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解读为“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美丽的东西?”

36/42 《这里就是伦敦》组照之一 摄影:马克·内维尔 “这里就是伦敦”反映出英国在过去四十年里,阶级和金钱所造成的分化效应并没有太大变化。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交易员和夜店Boujis内跳舞人群的照片与占领伦敦等抗议团体和托特纳姆社区中心的生活等照片一起展出。

37/42 《这里就是伦敦》组照之二 摄影:马克·内维尔 这些似乎是永恒的经济和社会力量通过内维尔选择的灯光和胶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有意地重现了70年代和80年代的繁荣与萧条时期的摄影师的风格。

38/42 《这里就是伦敦》组照之三 摄影:马克·内维尔 “我曾透过带有查尔斯·狄更斯和诺曼·洛克威尔方式的棱镜观看伦敦和匹兹堡。有时,将在不同地点进行的两项工作结合在一起,可以对每项工作中所描述的社会分歧产生新的见解和思考。”

39/42 《凡洞》组照之一 摄影:周滔 周滔往往从他所遭遇的场所和人群中展开影像的叙事,对于个体与空间关系的探索一直是他创作的线索之一。

40/42 《凡洞》组照之二 摄影:周滔 尽管近年来周滔常常从全球不同城市的地理文化情境中汲取灵感,他所生活和居住的广东周边也从未远离他创作的视线。

41/42 《凡洞》组照之三 摄影:周滔 他善于从这些看似迥异的场景中寻觅共通和互动,所谓的影像方法,对周滔来说,无异于是身体的一部分,是皮肤与现实接触的一层触介,由此,周滔不构思营造剧本,从而让叙述脱离任何的理性框架和生产逻辑。

42/42 《凡洞》组照之三 摄影:周滔 周滔诗学般的影像叙述跨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藉此从现实之重中突围而出,成为“贴近地面的飞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