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大清:没落的王朝
1/54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开始着手进行改革,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但这是一场在维护封建皇权的前提下进行的改良运动,没有改变政治体制。整个大清就像是一轮正在落山的太阳,积重难返。【<a href="http://photo.sina.com.cn/z/war120/index.shtml"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ff0000;">甲午战争120周年专题</span></a>】
2/54 【官场腐败 官员缺乏现代政治、经济常识】一方面很多省都喊叫冗员过多,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感到熟悉“洋务”的人员奇缺。冗员又成为官场腐败的温床。
3/54 从1861年登台到1908年去世,慈禧是这48年间统治清朝的绝对权威。这些年间,大清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等大事。慈禧把维护个人权威和享受放在首位。为了过60大寿,在甲午海战爆发的当年,她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图为宫中的慈禧。
4/54 大清名义上的皇帝是光绪。1874年,同治帝驾崩,在争权的斗争中,年仅四岁的载湉在慈禧的运作下登基,年号光绪。他一生受制于慈禧,从未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1894年,光绪24岁,不知战争为何物。从帝师翁同龢到军机处,绝大多数是文官,很少有人打过仗。图为光绪画像。
5/54 军机处是清政府的中枢权力机关。从1861年到1884年,掌管军机处的大臣是恭亲王奕。他同时掌管总理衙门,主张开明和开放,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1884年因中法战争失利被革职,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后才被重新启用,再次掌握了清政府的军事和外交大权。图为奕。
6/54 在恭亲王奕赋闲的10年,直到甲午战争爆发,领班军机处的是礼亲王世铎,掌管总理事务衙门的是庆郡王奕劻。二人都庸碌无为。1885年,清政府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掌管,实权为李鸿章所握。奕譞逝后总理海军事务大臣由奕劻接任。图为奕劻。
7/54 同亲王们不同的是,汉人李鸿章打过仗。他率领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在甲午战争之际,这位洋务运动的领袖,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理所当然地成为统帅。图为1886年,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譞(中)、李鸿章(右)、帮办海军事务大臣善庆巡阅北洋海军时在天津合影。
8/54 到甲午战争前,主张洋务运动的清政府大员曾国藩和左宗棠已经辞世。剩下的除了李鸿章,还有张之洞。张之洞在对外战争中一贯坚持强硬态度,无论是中法战争还是甲午中日战争,他都是主战派。图为张之洞与英国军官合影。
9/54 尽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大员,甚至帝师翁同龢也是汉人,但清朝的统治大权仍然掌握在满人手中。他们一直对汉族人实行愚民政策。图为满清官员一家。
10/54 无论满汉,清朝大多数官员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缺乏现代政治、经济常识。贪污、受贿成风,冗员甚多。即使是在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清帝国朝野上下都把“以夷变夏”看作离经叛道的滔天大罪。图为1870年代,坐轿子的官员及轿夫。
11/54 19世纪70年代官员审案的场面。摄影:桑德斯
12/54 【民间困苦 民众不关心国家命运】近代以来,泱泱大清逐渐衰退,到处充斥着裹小脚、无所事事、丑陋奇怪的人群,被西方文明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之国。
13/54 科举制度僵而不死是晚清社会发展迟滞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出现了一些新式学校,但大部分青少年仍把传统的旧式教育和科举视为正途,宝贵年华都消磨在学习落后于时代几百年的知识上去了。图为1870年代私塾里的学生。
14/54 对于民众来说,大清国是皇家的私有财产,百姓只需缴纳国税,无需对“国家”负有政治责任。民众不懂得关心国家的命运,他们关心的只是生计。当清政府遭受外来侵略时,偌大的国家没有支援战争的民间组织力量。图为1870年代江西九江街头。摄影:约翰·汤姆逊
15/54 泱泱大清逐渐衰退,到处充斥着裹小脚、无所事事、丑陋奇怪的人群,被西方文明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之国。尽管这张照片是摄影师雇用一些中国人专门摆拍的赌博场景,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赌风之盛。
16/54 更让有识之士揪心的是,鸦片流毒中国﹐吸食者日众﹐使广大人民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人民日益贫困﹐社会购买力萎缩。在有些民众眼里,鸦片比战争的胜负更为重要。
17/54 满清对犯人采取严厉的镇压手段。剥皮、腰斩、车裂、凌迟、烹煮等等,这些听起来令人战栗的名词,都曾经用在犯人身上。这些刑罚野蛮而残酷。图为1888年,戴枷锁的犯人。
18/54 砍头是清末酷刑之一,比砍人更令人发指的是“凌迟”,将人体上的肉一刀刀一片片割去,让受刑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凌迟被西方文明斥为最原始的野蛮。图为人们围观被砍头的犯人。
19/54 【洋务运动 自强求富】洋务派的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纯引进西方的技术、装备,但对专制制度并未有深层触及。
20/54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学习西方,他们中有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随之兴起洋务思潮。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20年后,部分清政府官员终于提出了洋务运动的主张。图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21/54 甲午战前,洋务运动已进行了30余年。洋务派的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纯引进西方的技术、装备,但对专制制度并未有深层触及。洋务运动的实质是冀图逐步推进现代化,但绝大多数官员对世界现状和现代政治、经济缺乏认识。图为总理衙门官员。
22/54 洋务运动中的企业以官办为主,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开办金陵机器制造局。该局生产的后膛抬枪是甲午战争中陆军的主要武器之一。图为清朝科技人员在调试仿制德国造七厘米口径的山野炮,以及自制的各型号炮弹。摄影|约翰·汤姆逊
23/54 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企业以重工业和军工为主。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等,是晚清最重要的军工厂。1890年该局成功仿制英国阿姆斯特朗式12英寸后装填弹式加农炮,并批量生产。图为1870年江南机器制造局炮厂炮房。
24/54 从1893年至清日战争开战为止,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共仿制德国速射炮12门。图为造炮车间,工人正在操作进口大型卧式车床,切割大炮部件。
25/54 福州船政局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由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这里生产的“威远”、“广甲”、“平远”、“广乙”、“广丙”服务于北洋水师,悉数参加了甲午海战,其中“威远”被击沉、“广甲”搁浅、“平远”、“广丙”被日俘、“广乙”搁浅自焚。
26/54 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是“求富”,兴办民用工业。1890年,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从英国和德国进口设备,甲午战前的1894年6月投入生产,共花去资金600余万两。在洋务运动中,这是耗资最大的项目,亦是官办企业的典型,管理臃肿腐败,后改为官督商办。图为汉阳铁厂全景。
27/54 1881年,在洋务派主持下,由开平矿务局集资修建唐胥铁路,揭开了中国自办铁路的序幕。甲午之时,清朝仅有的铁路在运送兵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1881年唐胥铁路上中国工人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
28/54 清保守派官员一度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举措大力制止,开平矿务局一度只好用马拉火车车厢。在李鸿章的支持下,1885年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开平矿务局铁路公司成立。图为李鸿章等人站在火车头上。
29/54 洋务运动推进了清朝电信事业的发展。1871年长崎至上海海底电缆开通。1881年上海民用电话登场。1888年清朝自主成功架设海底电缆。甲午战前,清朝的有线电报应用已经比较普及,国家商用和军用电报电线形成网络。图为清朝电话局接线生作业的场景。
30/54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近代自己的科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寿和华蘅芳先后参与了安庆军械所和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李善兰也曾在安庆军械所任职。图为化学家徐寿、数学家李善兰和华衡芳在江南制造局翻译处。
31/54 兴办学堂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据统计,从1862年设京师同文馆到1895年创办中西学堂,洋务派共创办近代学堂22所,培养翻译、科技、军事等人才。然而科举制度仍是中国大多数青年的梦靥。图为近代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学生在京师同文馆合影,彼时他任天文算学总教习。
32/54 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幼童留美原计划时限为15年,不料进行到第十年时,清府大员听信驻美公使陈兰彬的意见:“是外洋之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浇风早已习染”,召回全部留学幼童。
33/54 【加强军备 筹划海防】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拥有清军中最优良的装备和待遇。政府派出大批官员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采购军事装备。舰队管带绝大多数出身于欧洲军事院校。北洋水师二十余艘舰船全部任用有留洋经历的人才担任管带。
34/54 在官办军工企业的基础上,洋务派还创立了新式陆军。清朝早期的军队体系是八旗制,到清末,军队严重退化,腐败不堪。到甲午战争之际,由绿营军演化而来的勇军和练军,在近代武器装备下成为清朝对外作战的主力。图为1870年代的旧式清兵弓箭手。
35/54 李鸿章主张军队装备西洋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清军。北洋陆军营队大多配备洋式枪炮。清陆军主力炮械是德国制克式后膛7.5厘米野炮,单门炮建制为10人一组。图为宁波卫安勇炮兵队。摄影:亨利·坎米奇 供图:华辰影像
36/54 清朝陆军没有独立的炮兵编制,炮械混编在步兵营队内,炮手根据需要调用。因此,炮兵无法发挥火炮集中攻击的优势。图为1878-1880年间,宁波,由洋人担任训练指导的一支清军炮队。
37/54 洋务派还筹划了海防,并成立了四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实力在其他三支水师之上,拥有清军中最优良的装备和待遇,是士卒向往的兵种。图为在训练中的北洋水师。
38/54 政府派出大批官员前往英、法、德、美等国采购军事装备。然而进口装备五花八门。另外,在后勤、医疗、食品、输送等领域内的储备存在致命伤。图为1890年,德国埃森梅喷射击场,中国留学生实弹发射口径280毫米克虏伯大炮。
39/54 海军拥有操作近代化军舰的人才,舰队管带绝大多数出身于欧洲军事院校。北洋水师二十余艘舰船全部任用有留洋经历的人才担任管带。清政府还从欧洲聘用军事人才,帮助训练指导海军。图为致远舰军官合影,居中双手交叉者为管带邓世昌。
40/54 1875-1895年间,清朝派往英、美、法等国的军事留学生达百余人。图为1890年中国留学生与德国克虏伯公司人员合影。前排右五为段祺瑞。
41/54 大清海军的装备远超过陆军,主力战舰都是购置于德国、英国著名的舰船兵工厂。“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舰体装甲坚厚,装备4座30.5厘米口径6000米射程大炮,曾让日本人为之落胆。图为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引进的“定远”铁甲舰。
42/54 清朝海军四个水师保有舰船82艘、水雷艇25艘,总吨数85000吨。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拥有舰船28艘,其中铁甲舰3艘,巡洋舰7艘。图为1887年在英国朴茨茅斯拍摄到的来远巡洋舰。
43/54 济远舰是德国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1882年由李鸿章向伏尔铿船厂订造。图为船尾的150毫米口径克虏伯炮,该炮现存旅顺万忠墓纪念馆。
44/54 致远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船厂建造,图为建造中的致远舰。船上悬挂德国旗,船尾镶有大清海军标志的龙形铭牌。动力采用双引擎螺旋桨驱动,是同时代最新型战舰。
45/54 扬威舰由英国米切尔造船厂建造,图为扬威舰舰尾炮房特写。
46/54 在德国和英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洋海军修建了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永久炮台群。李鸿章用白银堆积的清朝海岸防御体系,以虎踞龙蟠自居,堪称亚洲海防要塞之首。图为旅顺口老蛎嘴炮台入口。
47/54 北洋海军炮台位置设计互成犄角阵势,能发射穿甲弹、榴散弹等轻重型弹种,交叉攻击敌舰。图为营口炮台。
48/54 旅顺口城头、馒头山炮台群。馒头山炮台中央装备三门24厘米口径克虏伯大炮,大炮转轮轨可调节炮口射击方向。两翼配置两门12厘米口径克虏伯大炮。
49/54 除了修建炮台,北洋海军还拥有为舰队服务的船坞修理所、鱼雷制造局、栈桥等专用设施。图为旅顺口鱼雷艇仓库。
50/54 旅顺口栈桥和鱼雷局。旅顺鱼雷局负责北洋水师鱼雷制造、储存和供给。局内划分鱼雷制造所、设计制图室、机械工作室、鱼雷储存库、教习讲堂等部门。鱼雷局拥有三百工人,并拥有先进的西洋式鱼雷管理系统。
51/54 北洋海军拥有优良的海防要塞体系,配备完善的后勤支援,炮台炮群的火力,能覆盖十余里外的海上目标。炮台装备德国炮为主的远、近程海岸炮,大炮多为德国克虏伯后膛填弹钢炮。图为威海卫东岸谢家所陆防炮台,装备德国造15厘米加农炮。
52/54 赫德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为中国海关组织了一支舰队,负责巡视各地灯塔设备、传递公文、打击海盗,往返于上海和福建、广东、台湾海峡之中。照片中为巡逻舰“飞虎号”,1868年从英国购入,三桅帆船,甲午战争时曾编入北洋海军。
53/54 洋务派进行的军事改革,使大清的军队更加接近现代化。然而,军队上上下下贪污成风,内部四分五裂且军无斗志。清政府举国上下也没有懂得现代战争的将帅。在即将到来的一场重大战争面前,清政府似乎败局已定。图为在训练中的北洋水师。
54/54 谢谢观看本期《记忆》!欢迎您“顶”或发表“评论”。有悄悄话,请私信<a href="http://e.weibo.com/kanjian2012"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ff0000;">@看见</span></a>微博。(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图片专题请点击:<a href="http://photo.sina.com.cn/z/war120/index.shtml"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ff0000;">甲午战争120周年</sp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