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像志之三:“小平您好”

1/20 【小平您好】1984年10月1日,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群众游行的北京大学学生,突然举起“小平您好”的横幅,通过天安门广场。第二天,此画面出现在《中国青年报》上,之后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珍贵的记忆。背景:1977年,在邓小平的力主下,中国恢复高考,数千万中国人的命运随之改变。第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迎来改革开放时代。到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六个年头,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小平您好”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从“万岁”到“您好”表达了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进步。摄影|贺延光

2/20 【周恩来逝世周年祭】1977年1月8日,天安门两侧摆满了纪念周恩来的花圈。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爆发了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随后,三百余人被捕入狱。背景:“四五运动”被定性为反革命暴乱,文革结束两年后,经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批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为天安门事件予以正式平反。“四五运动”,实际上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摄影|贺延光

3/20 【王光美复出】1980年6月1日,北京。王光美向孩子们祝贺节日。王在“文革”中入狱11年,其丈夫刘少奇作为中国头号“走资派”被残酷迫害致死。半月前,1980年5月17日,党和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万人公祭大会,隆重追悼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摄影|贺延光

4/20 【翻身的日子】1980年12月6日,一群老战士、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在首都舞台上纵情高歌。两年来,大批冤假错案纷纷昭雪平反,在“文革”中遭受政治迫害的人们称其为“第二次解放”。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开始拨乱反正。然而,“两个凡是”成为全面拨乱反正的主要障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国范围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解放的号角就此吹响。胡福明称“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在邓小平等人的支持下,胡耀邦大刀阔斧地进行落实干部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到1982年,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全国共平反纠正了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摄影|贺延光

5/20 【个体户上街】1981年5月18日,一位叫卖大碗茶的小伙子在天安门前的摊位上热情地接待顾客。“大碗茶”,是北京市个体经营走入市场的象征。背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千万知青陆续返城,面临生存和工作压力。就在1979年2月,百万知青陆续返城的当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了“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批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提出“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到1979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约10万户。在北京,很多回城知青干起了卖大碗茶的个体户。摄影|贺延光

6/20 【《丹凤眼》陈建功】1982年3月26日,作家陈建功(左一)与文学青年叙谈小说创作。陈于“文革”中在京西煤矿当了10年采矿工,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其《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是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背景:陈建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他还在工地上筛沙子。他1981年发表的《飘逝的花头巾》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文革”结束后,文学全面复苏,以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等为代表的、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最先走进大众视野。此后,以北岛、舒婷、芒克、顾城等人为代表的“朦胧诗派”也从地下转入地上,他们的诗歌字里行间都充满强烈的自我意识。由此,中国迎来“人人谈论文学、人人谈论诗歌”的八十年代。摄影|贺延光

7/20 【牲口市场】1984年7月2日,山西,农村经济责任制的实行,使贫穷的雁北一跃成为全国两个翻番地区之一。地处四县交界的朔县利民乡,在中断十几年后恢复了农村庙会,牲口市场人畜两旺。背景:“文革”时期,尤其是七十年代,在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集市贸易被当成资本主义取缔或自行消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从此,农村集市贸易不再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而被批判。摄影|贺延光

8/20 【胡耀邦】1984年9月30日,首都体育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发表讲话,并向一万八千名与会者致意。当天,北京市青年举行大会,热烈欢迎访问中国的3000名日本青年代表团。背景:当时正值中日关系“蜜月期”,“三千日本青年访华团”受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邀请而来,与中国青年友好联欢了十几天。日本青年还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国庆阅兵仪式,甚至受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摄影|贺延光

9/20 【士兵与玫瑰】1986年6月8日,参加中越边境作战的解放军67军某部回师山东,在驻地火车站台休息。士兵枪尖上的玫瑰花,系欢迎他们归来的市民所赠。背景:从1979年到1989年,中越进行了持续达十年的边境战争,数十万中国军人先后参战。在1300多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有多个县(市)建有专门的陵园安葬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守卫边疆。摄影|贺延光

10/20 【防范与诱惑】1986年9月28日,深圳沙头角。窄窄的中英街使中国大陆和香港泾渭分明。尽管安全人员严加防范,但被市场经济的诱惑的大陆游客和香港商客,并不在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背景:中英街长约250米,宽不足4米,中英街一边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大陆,一边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繁荣的香港。从1979年开始,中英街就成为一条特许的免税街,内地人持“特许证”可进入,购买录像机、照相机、服装等时髦商品。摄影|贺延光

11/20 【国营店铺易主私人】1986年11月28日,北京朝阳区服务公司下属4家长期亏损的店铺,经估价后公开向私人拍卖。据称可以使国营单位走出困局,也可为个体户搭建平台的这一举措,引发了经济界的激烈争辩。此前,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料统归国家所有。摄影|贺延光

12/20 【煤气罐问题】1987年1月5日,更换煤气罐的人们在严寒中怨声载道。北京市整顿煤气罐市场,但有关部门在实施过程中手续烦杂,致使十万市民多次劳累奔忙。背景: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北方城市大多数家庭都用蜂窝煤炉子做饭取暖,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过买煤、做蜂窝煤球的时光。1965年底,中央和北京市政府职工共4882户成为北京煤气罐的最早用户。到1979年6月,北京已有1.2万个工业、福利事业单位和68.1万多户居民由燃煤改为烧煤气。从1987年开始,罐装液化石油气长期凭本、凭票和编号供应。煤气罐成为家家户户的宝贝,一些筒子楼的集体厨房还专门为它上了锁。有煤气罐甚至成了年轻人找对象的加分项。那个年代,人们用自行车驮着煤气罐去换气,成为街头一景。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家庭使上了管道天然气,煤气罐越来越少见了。摄影|贺延光

13/20 【流水线上水断流】1987年7月26日,四川重庆,嘉陵摩托车厂,漫不经心、人浮于事是国营企业最常见的场景之一。背景:国企管理僵硬、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就存在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认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由此,1979年,以“放权”为主题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式拉开帷幕。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国企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此后十几年国企改革的主线。从1979年到1993年,国企改革先后经历了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一系列改革过程,直至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摄影|贺延光

14/20 【民主进程】1988年3月28日,人民代表黄顺兴在七届全国人大发表反对意见,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公开出现不同的声音。背景:当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入最后一项选举议程,表决通过7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来自台湾代表团的代表黄顺兴对“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谷城当选明确提出反对意见,反对理由是,周谷城先生已89岁,不应再辛劳他了。这是中国民主进程中的重要一幕。摄影|贺延光

15/20 【抢购副食品】1988年4月30日,北京西单菜市场外拥挤的排队人群。近日,社会商品价格的涨价风已对市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背景:这一年,中央决定取消价格双轨制,进行“物价闯关”。然而始料未及,物价迅速上涨、失去控制,造成通货膨胀,群众出现恐慌心理,“抢购风潮”席卷全国。最终“物价闯关”宣告失败。直到1992年9月1日,国家物价局宣布将571种产品定价权交给企业,22种产品产价格下放给省级物价部门,至此,物价闯关正式成功,价格双轨制也走向了尾声。摄影|贺延光

16/20 【众说纷纭“现代展”】1989年2月10日,中国美术馆的“现代艺术展”引起社会广泛争议。一位老者在一裸体油画作品前,举起望远镜仔细观赏。背景:19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艺术家萧鲁的开枪事件。当时26岁的浙江美术学院学生萧鲁向自己的参展作品《对话》开枪,后来向公安局自首,几天后被释放。1989年2月第11期的《中国美术报》上,栗宪庭将肖鲁的开枪誉为“新潮美术的谢幕礼”,“两声枪响把新潮美术的‘临界点’又往前推了一步。‘临界点’即前卫艺术家所寻找的强加给社会的新观念和新样式的范围极限。这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精神,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独特现象。” 摄影|贺延光

17/20 【如今的闺女真敢脱】1992年12月13日,广州珠海。一名模特在海边展示姿容,她身旁的一位农村妇女大惑不解。摄影|贺延光

18/20 【矸石山上捡煤人】1994年2月24日,河南平顶山煤矿的矸石山上聚集着数百名以捡煤为生的人,据有关方面统计,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人口有8千余万。摄影|贺延光

19/20 【深圳又长高了】1995年6月5日,高度383.95米的地王大厦即将封顶。这座建筑的高度当时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背景: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下一个圈,这其中包括深圳、珠海、汕头等地,邓小平对当时广东省的干部们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很快,中国便诞生了一个个经济奇迹。1980年8月,深圳成立经济特区,并迅速崛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工人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记录,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到1984年,中国已经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和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特区和沿海经济飞速发展,千千万万的外来人口加入,这其中包括知识分子,也包括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史上,农民工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摄影|贺延光

20/20 【“文革”记忆】2007年11月16日,正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布置画展的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唯辛。他身后的黑白油画像分别是(左起):毛泽东、蒙飞、聂元梓、彭德怀、上官云珠、沈莉莉、吴晗。徐的《文革众生相1966-1976》,再现了“文革”时期数十位大小人物的画像,以提示人们不要淡忘那段惨痛的历史记忆。摄影|贺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