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人拿舞狮当玩偶 我拿舞狮当神灵

1/19 王建文,1965年生,北京宣武人。1984年开始正式学习舞狮,师从白纸坊太狮第六代传人刘德海,是白纸坊太狮的第七代传人。2008年,白纸坊太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王建文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纸坊太狮”代表性传承人。

2/19 狮子舞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明清时期,北京民间开始出现狮舞,至清代中后期,北京花会中狮子会发展很快。乾隆五年,白纸坊太狮老会成立。白纸坊的太狮,曾受慈禧太后“永寿长春”的皇封,并得到“半副銮驾”的褒奖。1956年左右,北京印钞厂成立了舞狮队,开始组织白纸坊太狮活动。

3/19 1984年建国35周年国庆,白纸坊太狮队受邀参加表演,当时跟着师傅刘德海学习了通臂拳的王建文被师傅拉进舞狮队成了一名替补。没想到,这位“替补”日后竟成了白纸坊太狮的第七代传人。(图为白纸坊太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中白纸坊太狮第六代传人,王建文的恩师:刘德海)

4/19 传统的狮子头是用一层纸一层浆糊层层粘制而成,为了保证强度,厚度将近一寸,重量通常有几十斤。为了能将舞狮传承下去,王建文对狮头的材料进行了改良,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把重量降至只有几斤。

5/19 除了改良制作狮头的材料,王建文还改进了内部的操作部件,使用杠杆原理改进后的狮头操作起来更加轻便。

6/19 王建文改良后的狮子头,经过了很多次强度测试。有时在测试中狮子头受损,他又要自己动手修复改进。王建文说,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制作、改良狮子头,就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舞狮运动。

7/19 北京的狮子舞有“太狮”、“少狮”两种,单人扮演的小狮子为“少狮”,有一人演狮头、一人演狮尾的大狮子称“太狮”。我们白纸坊的舞狮只有“太狮”,没有“少狮”。(图为话剧《白纸坊太狮》剧照)

8/19 王建文很崇拜师傅。在王建文的电脑里,存着很多师傅当年的老照片。(此图为1958年国庆节在北京印钞厂前白纸坊太狮队的合影,王建文手指的就是师傅刘德海。)

9/19 师傅的观众认可度令王建文羡慕不已,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87年的春节年会。表演中,当王建文和其他人扮演的狮子爬到高处时,观众特别兴奋,大声喝彩,“可等到师傅一出场,台下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把相机都对准他,观众的掌声也更热烈了。”(图为王建文家中摆放着师傅刘德海的相框)

10/19 对于师傅收自己为徒,传授武术和舞狮,王建文一直心存感恩。(图为刘德海工作证上的肖像。1986年在大栅栏王建文找人照着师傅的一寸照画的这幅肖像,花了6块钱,大概是当时半个月的工资。刘德海师傅在1997年因病去世,这张画像被用作了遗像)

11/19 1959年,在人民大会堂庆祝竣工的表演舞台上,“白纸坊太狮”表演给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活灵活现的黑狮子得到了许多的赞扬。

12/19 但其实黑狮子的出现纯属“意外”。传统的“白纸坊太狮”有两只,一黄一蓝,当年由于物资匮乏,没有染料去染蓝狮子,无奈之下做了一只黒狮子,却没想到,黒狮子从此成了白纸坊太狮的招牌。

13/19 练白纸坊太狮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练到一定的份上,直到舞出的狮子富有威猛伶俐之相、威武之态,才能穿上黑狮子囊。王建文和搭档练了十年,才从师哥手里接过黑狮子。

14/19 王建文用手轻轻梳着黑狮子的毛发,说:“我自己梳头都没这么认真。”

15/19 王建文把狮子头举过头顶,扎好马步,狮子头一甩,铃铛哗楞楞地响起,狮子立刻活了起来。虽然他已年过五旬,但一招一式还是非常到位。

16/19 从1997年开始,王建文除了传授舞狮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舞狮文化、历史以及相关方面的研究上来,为此他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还实地考察了很多古迹,包括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另外,他还专程赴新疆库车参观龟兹故国遗址,因为舞狮正式通过龟兹从古波斯传入中原。

17/19 王建文在郊区租了一个农家院,每天大部分时间就是种菜养鸡、喝喝茶、研究舞狮的文化和历史,生活简单而充实,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再带出几个好徒弟,把白纸坊太狮传承下去。

18/19 白纸坊太狮与徐水舞狮、山西天塔狮舞同为北狮,对于不同,王建文曾说,最大区别是我们只做“行香走会”,人拿舞狮当玩偶,我拿舞狮当神灵。老话说就是“撂地上”,我是“戳杆”的,不是以此为生、出去献艺收钱的杂耍活。所以狮子神态上凶猛凌厉,而非谄媚献媚。

19/19 关注新浪文化《文化拾物》官方账号,获取更多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