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悬崖上的采蜜人:与几万只杀人蜂群在高空斗智斗勇

1/8 每年12月底至次年5月,小蕊和小官都会开着小货车,从普洱,红河,到临沧,德宏,自南向北,在云南西南部的大山里寻找一种神秘又珍贵的食材——崖蜜。这种由黑大蜜蜂酿造的蜜,无法人工养殖采摘。黑大蜜蜂又叫喜马拉雅排蜂,仅分布于尼泊尔,西藏和云南,采深山百花,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做窝。

2/8 云西南的傣族,傈僳族,佤族人,有饮野生蜂蜜的习俗,他们认为这种食物能让人长寿。小蕊多年前离开傣族寨子去城市工作,却一直贪恋儿时父亲采回来的那一口野蜜,但如今父亲年纪大了,已经采不动蜜了,这才促使小蕊去寻找云南最好的蜂蜜,她称自己为猎蜜人。而小官跟小蕊,原是工作上的甲方乙方,小官喜欢骑着摩托车到处逛,顺便钻进大山里寻找蜂蜜、土红糖、野生菌。两人因蜂蜜而结缘,索性辞职创业,开了一间网店。

3/8 身披迷彩,肩挑手扛,找一次蜜就要驱车三五百公里,成了这对儿小情侣的生活日常。一个蜜源只采一次,且留一部分蜜给崖蜂食用,这是100年前传下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采集方式。所以找完普洱的蜜,他们就要继续北上,到临沧,德宏,保山,怒江去。5月是采崖蜜的最后月份,仅半年,小货车就跑了4万公里路。

4/8 有的崖蜜被临近村寨的人们世代守护着,而看护蜂蜜的人,往往是村子里有威望的人家,被称为守蜜人。在过去,集体农作的方式能降低每个人的生存风险,种田,打猎,采崖蜜也不例外,比如一家派出一个人参与采蜜,就能按比例获得分成,除了自己吃,也有人把崖蜜拿去集市售卖换取家用。半农耕半采集,仍是云西南山区百姓的常见活法。但如今,更多城市人群对野蜜的巨大需求,通过电商和网店被放大和满足,蜂蜜能够快递到几千公里之外。守蜜人四哥觉得这是一种进步,不用全村人出动找蜜,或者找到蜜不知卖给谁,而是通过互联网,把猎蜜人,采蜜人,守蜜人之间的时空无限的压缩。有的猎蜜人会多个民族语言,守蜜人也会讲一些汉话,成了长期交往的朋友。无论采到的崖蜜是多是少,诚实的猎蜜人都会向寨子支付一笔约定的费用,寨子里的人觉得这是高效经济的获利方法。

5/8 而要想找到好的崖蜜,好的采蜜人才是关键。悬崖采蜜的技艺,大多子承父业,方圆几十公里的寨子可能才有一个采蜜人。这项工作危险又辛苦,只属于艺高人胆大的男子。他们最年轻的十五六岁,最大的不过40岁,但无论年轻年长,都被称为“大师傅”,在采蜜队伍里很有威望。山路崎岖,主要交通工具是摩托车或骡马,再往山里走,就要靠人力了。而远的蜜源更是在离村一天脚程的原始森林里,需要野外过夜。每次采蜜,大家都会带着炉灶和食物,或就地取材填饱肚子,生火做饭的地点也经过几十年以来的仔细挑选,在山洞里或溪流边,取水方便,也防火防雨。

6/8 一支崖蜜采摘队伍,最少需要8到10人,3个人拉绳子,1人在崖顶,2人在崖底,1人负责点火放烟,3人负责割蜜收蜂蛹。而所有的人,都为了服务好悬在空中的大师傅,要保证他的安全,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还要跟他完美配合,尽量接住十几公斤重的割蜜桶。有的悬崖高度达四五百米,甚至1000米。守蜜人会先上崖顶捆绳子,制作绳梯或藤梯,要花费2小时左右。守蜜人四哥说,他们做过最长的藤梯有800米长,而且相当结实,可以承重两个采蜜人。

7/8 正常可采的崖蜂巢,一窝有上万只蜂,直径超过2米。只有靠烟熏把黑大蜜蜂暂时熏走,露出黄澄澄的蜂巢,才能进行收割。放烟的人还要控制好火苗,不能烧的太旺,烟一旦变小,崖蜂反复回巢,或攻击采蜜师傅,都让崖蜜采收的过程变得漫长。

8/8 “最难采摘的崖蜜,是凹进悬崖内侧3至5米的那种。”两年来,小蕊亲自跟采了十几趟蜜,最怕遇到凹陷的蜜源。虽然大师傅的身型体重,非常适合在悬崖上高空作业,但面对这种凌空凹陷处的巢穴,需要崖底的人合力将绳梯拉至跟岩壁平行。有时采蜜队伍为了节约成本,会减少人员配置,小蕊和小官也不免上去帮忙,这时候最能体会“劳动的成果似蜜甜”这句话的含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