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天涯游子唱离歌:中国当如何对印度东北部地区进行战略布局

1/22 据国内媒体11月13日引述《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国防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11日到访中印边境地区时谈及中印关系,称印度和中国应竞争但要避免冲突。去年中印洞朗对峙曾引发全球关注,但据国内媒体引述《印度快报》10月底在锡金邦采访报道称,紧邻对峙地点的印度东北部民众却根本没把中印边境的紧张关系放在心上,反而更担心当地的骚乱和印度中央对当地带有偏见的管治方式。印度东北部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当地为何长期动荡不安,中印在当地又该如何展开合作。本期《出鞘》就来谈中国视角下的印度东北部地区。(查看完整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2/22 印度东北地区由被印度人称为“七姐妹”的我藏南地区、阿萨姆、曼尼普尔、梅加拉亚、米佐拉姆、那加兰、特里普拉7邦和锡金邦组成,通常也包括西里古里走廊以东的北孟加拉邦部分地区,因其战略地位重要,这里还被称为印度的“敏感三角”地带。印度东北部地区与印度主体部分以宽度仅21千米的西里古里走廊相连,原本都是不属于印度的独立国家和山区部落,直到1826年英国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吞并阿霍姆王国和曼尼普尔王国,并相继征服了东北部剩下的几个王国和山地部落后,印度东北部地区才被纳入到了英属印度的行政版图之内。

3/22 虽然地区面积不大,但印度东北部地区的矿产、水电、农业和旅游等资源却十分充裕。按照印度官方数据统计,该地藏有151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9.5亿吨的煤(阿萨姆的煤品质还十分优良)。在水资源方面,水量充沛、落差极大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叫雅鲁藏布江)流经该地区,其水电蕴藏量为6600万千瓦,超过印度水电蕴藏总量的四成。以红茶种植而闻名的阿萨姆邦,每年茶叶产量能占到全印度的65%(阿萨姆奶茶并不来自阿萨姆邦,只有阿萨姆红茶才是),而距其首府高瓦哈蒂32公里的苏阿库奇更是有“东方曼彻斯特”之称,能制造印度最精美的丝绸—“姆伽”。此外,阿萨姆邦还是印度第一个出产石油的邦。因为资源丰富,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前,印度东北部地区人均收入高于印度国内平均水平约4%。

4/22 印度东北部地区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从人种角度,自古以来就不是印度主体的一部分。以阿萨姆河谷为例,当地有两百多个土著部落,基本都属于蒙古人种,语言则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支,其中一些部落原本生活于中国境内,后来才因战乱而经缅甸迁至此地,并建立了几个“独立王国”。比如阿霍姆王国就是由从云南瑞丽迁来的掸族(即中国的傣族)所建立,沿袭600余年,17世纪时还曾打败过入侵的印度莫卧儿帝国。而在米佐人中则流传着其祖先曾被秦始皇强征去修长城的传说。虽然这些民族由中国迁移至当地,但因为印度东北部长期与印度主流文化相隔绝,他们不仅没被印度教文化所浸染,而且也未被纳入到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去。

5/22 英国殖民者统治这一地区后,对其实施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比如将富裕的阿萨姆河谷地区直接纳入阿萨姆省进行管辖,而曼尼普尔等土邦和山地部落则被允许自治。在这里,英国人不仅建立了城市据点,还引进印度卢比当货币,并向原住民传播基督教。在1947年印度独立前,当地精英民众已基本能以英语进行日常对话。虽然印度在独立后从英国手里接管了东北部地区,但是该地区的民众却对印度相当“不感冒”。曼尼普尔等土邦是在印度政府的逼迫下才加入了所谓的“印度自治领”,而那加族等山区部落则组建了武装力量试图脱离印度而独立,并一直坚持至今。

6/22 印度东北部地区一直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人种和语言相近外,它还具有邻近我国西藏和云南的地理优势,并且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强军队的诞生。二战时期中国远征军首次进入缅甸作战失利后,曾在孙立人新三十八师和杜聿明第五军残部共两万人的基础上,于印度东北地区组建了著名的驻印军,驻地则选在兰姆伽训练基地。基地附近的兰姆伽公墓还是当年整训过程中不幸歿亡的中国将士墓地,今年1月12日我驻加尔各答领馆工作人员曾专门前往扫墓。据统计从1942年至1945年,约有10万中国将士在印度兰姆伽整训,这批部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最强军队,不仅从老式“汉阳造”换上了美制M1冲锋枪,还在步炮比例上达到三比二,实现首次在武器和火力方面压倒日军。

7/22 民族主义常是地区动乱爆发的起因,但令印度东北部地区长年不得安稳的,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印度主体部分的长期严重滞后。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印度中央政府认为投资当地的公路和铁路,一旦与中国开战,这些高水平的基础设施会立刻成为中国陆军前进的“好帮手”。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之后,印度政府就曾以“安全考虑”为借口,减少了在东北部地区的大量建设,如把炼油厂建在比哈尔邦而不是可产石油的阿萨姆邦。

8/22 虽然在印度官方宣传中,东北七邦常被形容成是嫁入印度的“七姐妹”(我藏南地区也被印度擅自归入其中),但由于文化差异,印度普通民众对东北部地区的歧视却并不少见。而且印度东北区地区民众由于身材相对矮小,在相貌上与印度人相差甚大,也很容易成为种族歧视的受害者。比如2016年初,印度德里爆发了针对东北部民众的种族歧视案件:当地青年辱骂几个东北地区学生是“咪咪眼”,不仅要求他们“滚回中国”,还拳脚相向。

9/22 种族歧视近年来是印度东北部地区爆发骚乱的重要诱因。去年6月,锡金附近大吉岭地区的尼泊尔人就曾掀起一场“廓尔喀运动”,抵制孟加拉语教学的游行最终还演化成了大规模的骚乱,部署在当地的印军甚至被迫撤离10个连。而剩余的印度警方则与抗议者在山区爆发了激烈枪战,抗议者重火力扫射还导致一名印度警察死亡。发起这场运动的是印度东北部西孟加拉邦北部大吉岭地区著名的分离势力——“廓尔喀人民族独立运动组织”,该组织是诸多印度东北部地区分离组织的一员。

10/22 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东北部地区曾先后出现过110多个民族分离组织,目前尚有35个左右在活动,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那加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米佐民族阵线”、梅泰人“民族联合解放阵线”等。他们往往会占据山区里的一些小镇和村庄,一方面以地利之便与驻扎在大城市里的印度政府军相对峙,另一方面也会利用民族分布跨越边界的优势,在面对印军强攻时适时避入孟加拉国、缅甸和不丹等邻国。但要算实力最强、活动范围最广的可能还属纳萨尔派游击队(有近2万名武装人员,广泛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农村),他们于1967年在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起义时,中国《人民日报》还曾发表过社论“春雷隆隆”,来对这一起义进行评价。

11/22 阿萨姆邦目前有“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和“卡塔普尔解放阵线”三大反政府武装。其中最大的“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成立于1979年,该组织希望借由武装运动把该邦从“印度统治下解放出来”,最强时有3000多名军人,各类武器2000余件。印军在上世纪90年代还曾动用8个陆军旅和4个陆军师,对其实施大围剿。而成立于1986年的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则是阿萨姆邦波多人最主要的分离主义组织,该组织试图在布拉马普特拉河北部波多人聚居的地区建立独立国家“波多国”。

12/22 那加兰邦目前有多个反政府武装力量,如那加IM、那加K和那加R等,其中那加IM更是印度境内除了纳萨尔游击队外最强大的反政府武装,兵力达到1万多人,控制范围则接近10万平方公里,并且还在缅甸境内建有部分军营,与缅军交错控制着那加兰人的居住地区。那加兰邦堪称印度版的“孤星州”,早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那加人就已经要求建立自治的“大那加兰”。1956年,时任那加民族委员会领导人的费佐,更是建立了与印控那加政府平行的那加联邦政府,决心武装反抗印度中央,并延续至今。

13/22 而与那加人进行武装斗争不同的是,曼尼普尔人却选择把甘地的“不合作运动”给发扬光大,这也令印度政府体验到了当年英国人的辛苦滋味。比如今年46岁的“曼尼普尔铁娘子”沙米拉年轻时目睹了10名曼尼普尔邦普通百姓被印军士兵射杀,为施压印度中央惩治凶手,沙米拉曾一度绝食16年。据说曼尼普尔的游行人群经常能阻断交通路线,甚至焚烧车辆、破坏交通道路,还一度迫使印军使用运输机进行油料等物资的运输。在很多中国人的概念中,由于历史渊源颇深,曼尼普尔往往会与“龙的传人”和“印度小中国”等词联系起来。但至于“六星红旗”之说则与中国没什么太大关联了,这只是因为曼尼普尔在并入印度前一度信奉社会主义,期间曾使用过“六星红旗”的“国旗”和“国徽”罢了。

14/22 梅加拉亚邦的问题则更像是印度政府自己惹出的祸。该邦原属阿萨姆邦,1970年印度政府为了分化阿萨姆的反印武装力量,专门将其从阿萨姆邦划分出来。加罗民族解放军是梅加拉亚邦主要的一支反印武装,虽然实力一般,不过几百人,但它们却由于远比实力强大的那加IM要活跃,而且擅长DIY各种炸药地雷,总是三天两头在给印度政府制造麻烦,是后者最头疼的反政府武装之一。

15/22 米佐拉姆与缅甸境内的钦族是出自同一民族。该邦同梅加拉亚邦一样,也是在1972年被从阿萨姆邦分出的。米佐民族阵线实力彪悍,上世纪60年代曾打得印军连连败退,为此印军还被迫出动空军对其进行空袭。但在1986年,米佐民族阵线已经与印度政府达成了和解协议,并彻底放下了武器。

16/22 与其他邦因民族问题而爆发骚乱不同的是,特里普拉邦的动荡却是主要因为移民问题而产生。该邦是印度建国后唯一一个移民数量超过当地部落居民的邦,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原住部落民成立了多支地下武装,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三支,分别是特里普拉民族志愿军(主张将外来移民驱逐)、特里普拉民族解放阵线(主张通过武装斗争将特里普拉邦从印度独立)和全特里普拉部落猛虎军(主张将孟加拉移民从该邦驱逐出去),成员基本都不到千人,影响力较小。

17/22 为了应对当地骚乱和防范中国,印度目前在东北部地区大概部署有7个山地师。第57山地师隶属于驻扎阿萨姆邦腹地的第3军,属于预备队性质的部队;第2、5、21三个山地师则隶属于提兹普尔的第4军,负责中印边境最东段的防守任务;而第17、20、27三个山地师则隶属于第33军,位于中印边境锡金段,负责防御西里古里走廊。除了陆军山地师外,印度还在该地区部署有2个军用机场。这两个机场都已经部署了苏-30MKI战斗机,其中西里古里巴格多格拉机场还部署了米-17直升机,哈西马拉机场则另外部署有米格-27ML战斗机等,未来可能还会加派18架“阵风”战斗机。

18/22 不过印度刚建国时,却并没有在东北地区大量驻军的打算。一方面由于印度建国初期对东北部地区的控制力确实有限,仅能偶尔派兵围剿。特别是在尼赫鲁管治期间,印度政府由于继承了英国殖民时的东北政策,即直接控制阿萨姆河谷平原,而让其他土邦和山区部落“放任自流”,这也给少数民族武装创造了发展空间。转折点是1962年爆发的中印边境冲突,自那时印度开始将东北部地区视作国防前沿,并配以大规模驻军。不过由于以边境防卫为目标的地区政策,并没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东北部地区的分离倾向此后却进一步加强。

19/22 在看到单靠驻军无法解决东北地区的分离问题后,1991年印度政府推出了“向东看”战略,试图将印度东北部地区发展成为进军东盟市场的桥头堡,但这一战略却始终“雷声大,雨点小”,炒作20多年都没拿出什么实质成果。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后再度“冷饭热炒”,提出在东北部地区修建从印度莫雷经缅甸到泰国湄索的跨国公路等基建项目,并为此狂掷了至少60亿美元。虽然印度目前的综合国力却并不足以支撑东北部地区庞大的基建需求,但它对中国提出的“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却选择了“爱搭不理”。印度政府对该地区的“不放心”恐怕是根本,所以才对中国进入其东北部地区一直加以防范,相反日本却曾多次受邀参加印度举办的“连接东北部”会议。

20/22 此外,为实现莫迪的“2500卢比一小时飞行”计划,印度还计划投入250亿卢比用于当地修建6座机场,以及修建3座横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大型桥梁。另一方面,莫迪政府也在尝试以和平手段尽早解决该地区的部族骚乱问题,2015年8月印度政府就与那加兰邦最大的分离组织“那加兰民族社会主义委员会”达成了和解协议。由于那加人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印度东北部分离主义的标杆,印度在那加兰邦结束流血冲突也被视为是朝永久性解决东北部问题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21/22 印度东北地区是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的必经之地,印度东北部地区能否真正摆脱动荡与贫穷,不仅取决于印度能否持续对该地区挹注大量公共投资,还取决于印度政府能否抓住区域合作的机遇,特别是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我们应当承认的是,目前莫迪政府缓和当地矛盾的某些举措,的确有可能让东北部地区重回发展的轨道,但如果印方继续抱持对中国的防范心理,势必将缩减该地区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也建议印度,不妨在东北部地区的开发问题上,对中国抱持正确的开放立场。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22/22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印度东北邦,查看上期《出鞘》,回复中俄航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