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战车也能水上漂!解放军空降兵战车下水当船开

1/20 陆上穿行如猛虎,水中游渡似蛟龙。一名名驾驶员驾驭空降战斗车,驶过一道道形状各异的水上限制通路……图为战车飞跃盲区。

2/20 5月下旬,空降兵某机械化团着眼任务需要,针对恶劣天气情况下道路泥泞、视线不佳等问题开展险难课目训练,提升部队战斗力水平。

3/20 图为战车水上驾驶。

4/20 空降战车通过水障。

5/20 中国军方早于1975年就提出研制“超轻型坦克”的设想,并在1976年组成设计团队,1977年研制成首辆代号为WZ一141的原型车,基本设计有两个型号,分别安装反坦克导弹与无座力炮,其概念与德国的鼬鼠空降战车相似,并于1980年将两辆WZ一141交予空降兵试用。

6/20 WZ一141若按照原计划研发顺利进行,可在1985年列装,但因80年代国际战略环境改变,中国的外患问题不再显得突出,在邓小平以缩减军费换取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之下,中央停止了WZ一141的研发工作,空降兵装备国产空降战车的计划被推迟了20年。

7/20 90年代中后期,台海局势转趋严竣,促使中国空降兵现代化装备提上议事日程,1996年中国向俄国购买BMD-3伞兵战车,不久也开展了国产伞兵战车研发。

8/20 据披露,解放军新型“伞战”由动力室、驾驶室、战斗室,兵员室四个部分组成,驾驶室在车首左侧,动力室于车首右侧,战斗室则位于车体中央,采用炮塔式结构,装有1门小口径机炮及反坦克导弹发射器1具,乘员3人,载员至少4人。

9/20 乘员分布与BMD系完全不同,车首驾驶室1人(驾驶员),车长位于驾驶员后方,炮塔由1名炮手操作,这是中国履带装甲车的一贯布局,兵员室则设在尾部,可以容纳约4名步兵。

10/20 “伞战”的后门采用一扇门板的简单设计,比较轻巧。就车体的布局来说,新“伞战”不但没有俄系的标新立异,反而承传着许多如六三式、八九式等早期中国装甲车的味道。

11/20 新“伞战”的武器系统集中于新型的单人机炮塔,主炮是一门30毫米机炮,该炮采用链式供弹,备有125发穿甲弹、225发榴弹,对地有效射程4000tA尺,对空有效射程2500公尺,总体设计与俄国的2A72相同,中国在取得生产权后进行了适应性改良。

12/20 “伞战”装备的反坦克导弹系统置于炮塔右上方,新“伞战”采用的反坦克导弹为20多年前WZ一141配备的“红箭73”。中国陆军反坦克导弹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有更先进的“红箭8”、“红箭9”装备部队。

13/20 “红箭73”与“红箭8”相比,虽然弹体重量差不多,但“红箭8”连弹筒重达25公斤,连发射筒几乎等于“红箭73”长度的1.5倍。

14/20 空降战车的空间寸金寸土,若使用“红箭8”则持续作战能力明显比“红箭73”要低,在空降战斗中,部队一旦着陆则难以再获得补给,采用“红箭73”,可以说是在弹药数量与性能之间的取舍。

15/20 新型“伞战”另有同轴机枪设于主炮左侧,可能是空降兵常用的八零式7.62毫米通用机枪,该型机枪仿自苏联的PK(车载~PKT)式机枪性能亦大致相若。

16/20 除了车体采用铝质装甲作基本防御以外,新“伞战”车身两侧似乎还加装了一层附加装甲,按其厚度推测,塑料、陶瓷装甲或反应装甲的可能性都很低。

17/20 “伞战”的炮塔两侧还有两组共6门八四式76毫米电动弹药发射器,一般用作施放烟幕弹,也可以发射榴霰弹,类似二战时“虎”式坦克上的“s雷”,这套电动烟幕装置主要是用于干扰反坦克导弹,一般还会搭配一套红外警报装置。

18/20 暂时还没有新“伞战”动力装置的数据资料,不过一般估计,新“伞战”的战术机动能力与BMD一3理应相差不远。

19/20 新“伞战”的发动机功率大约是350匹马力左右,最高时速70公里以上,机动性可说是非常优异,发动机应是气冷式。中国近年自行设计的装甲车,不论是轮式或是履带式,多采用德系的气冷式发动机。

20/20 两栖能力方面,新“伞战”可以以浮渡方式横越河流,有分析称它是采用履带划水,而不是BMD系的喷水装置,采用前置发动机布局的新“伞战”,如要装置喷水发动机,则必须加装一套传动系统连接尾部的喷水装置,为了两栖能力的加强而牺牲宝贵的重量与空间,显然是得不偿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