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一个都不能少:身残志坚养牛人

1/18 今年47岁的王昭权,是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人,幼时患上小儿麻痹症。他身体残疾却自强不息,硬是凭着一股不向困难低头的倔劲,让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村里人都对他竖大拇指,说他每天起早贪黑,像一匹永不疲倦的“骡子”,不是在喂牛,就是在地里干活。摄影:马萌波

2/18 王昭权家里兄弟有六人,他排行老五。王昭权6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只能依靠双手、右脚在地上爬行。初见王昭权时,他正给牛准备草料。左脚依偎右脚,呈半蹲姿势,左手稳着撮箕,右手撒玉米面,搅拌混匀后,装好草料,一瘸一拐地驼着草料向圈舍走去,这一切麻利而自然。

3/18 “可能是身体残疾的原因,他从小要强,别人能做到的事,他也想方设法都要做到。”王昭权的大哥回忆说。他8岁上小学,由于长期用手杵在地上行走,经常被磨得血肉模糊,但他坚持以优异成绩念到小学毕业。

4/18 接到中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王昭权失眠了。兄弟多,家庭困难,腿脚不便,家里距离中学9公里远,中间还要翻阅高山.....最后王昭权选择了放弃。

5/18 学不上了,生活还得继续。王昭权只能与父母一道依靠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红薯、土豆来养活自己,这样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但却练就了“不管什么东西放背上都不会滚下来”的硬本领。

6/18 王昭权一直未婚。由于身体残疾,王昭权成了村里第一批低保户,享受二类低保待遇。低保金从最初的每月40元上涨到如今的每月310元,但王昭权并没闲着,和其他村民一样养猪、种地,自给自足。这是王昭权的住房。

7/18 改变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到村里其他人纷纷外出务工,王昭权也在寻思自己该干点什么。2010年,随着农村书屋项目的实施,村里来了大量书籍。学习畜牧兽医的弟弟王华时常给王昭权借来一些养殖方面的书给他参考。

8/18 2012年,经过反复思考,王昭权决定养牛,家里哥哥们都反对,只有弟弟王华一个人站出来支持,还帮他说服了哥哥们。王昭权东挪西借凑几万元钱,买了10头牛,开始采用“放养+圈养”模式养殖。

9/18 勤劳就有回报。一年后,王昭权出栏了6头牛,还上了欠债,还略有盈余。同年,政府补贴6500元对王昭权的房子进行危房改造,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10/18 王昭权大哥的孙子王友约在假期时,也帮助他喂牛。这孩子在一旁看五爷爷拌饲料,他说希望自己以后能帮上五爷爷更多的忙。

11/18 王昭权每天要爬行两个小时到山里照看牛群。几公里的山路,王友约几次停下来等着五爷爷。上山放牛砍柴对王昭权来说要难得多,一不留神就会受伤,每前进一步他都十分小心。如今,上山的路哪儿高低起伏、哪儿迂回转折王昭权已经烂熟于心。

12/18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2015年秋天上山放牛,回家的时候天色经暗下来,我驼着一捆柴,一不小心,来了个人仰柴翻,手被划开一条长长的口子,持续一个月才痊愈,靠兄弟们的帮衬才渡过了难关。”王昭权回忆说。

13/18 在放牛的过程中,王昭权也琢磨出了用弯拐木和橡胶垫子来保护双手的办法,这种弯拐木他每个月磨坏一个。

14/18 2015年,村里把王昭权列入兜底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在政策的帮扶下,王昭权每年享受5000元的养殖补助。2017年,王昭权利用精扶贷又买了三头牛,到现在存栏牛有12头。最初养牛的时候,牛儿不听指挥,满上坡乱跑,王昭权找牛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只需要吆喝几声,牛就能主动从对面山上赶过来。

15/18 结束了一上午的劳作,王昭权坐在火炉边,和家人一起吃午餐。

16/18 午间,王昭权接到牛贩子咨询买牛的电话,露出喜悦的表情。如今仅养牛一项,王昭权每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邻居们打趣王昭权说,你一个吃饱,全家不饿,还有国家养着你呢,你不用那么拼命嘛。王昭权却说自己多干点儿才能有更多的收入。

17/18 今年年初,王昭权向村委会递交了脱贫申请书,并希望成立养牛合作社,带领周边困难民众一起脱贫。

18/18 随着年龄的增大,王昭权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一遇到天气变化膀子就会酸痛。王昭权说,趁着自己还能干的时候多干一些,不想不劳而获,等什么时候干不动了再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