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英雄不死:中国远征军珍贵历史影像

1/31 这是一段曾经消失的历史,这是一个曾被遗忘的群体。在抗战中,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开进缅甸,在野人山、在胡康河谷留下累累白骨;他们进行了缅北滇西大反攻,打通中印公路,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即便是活下来的英雄,他们后来的遭遇也令人唏嘘。

2/31 “中国远征军主题展”日前在云南开展,由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深圳市越众历史影像馆联合承办。展览包括实物、视频资料和800余张图片。图片均复制于美国国家档案馆,大多由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拍摄。图为中国远征军中的信号兵。本组图片由越众历史影像馆提供。

3/31 1942年,在抗日艰苦卓绝的阶段,国民政府为何派大军赴缅甸作战?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这一当时唯一一条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陆上交通线,也是生命线。图为中国军队步兵在云南大屯(Datun)训练。美国通信兵拍摄。

4/31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缅甸,滇缅公路遭遇日军轰炸。1942年1月,缅甸、泰国和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最高总司令,史迪威任参谋长。图为美国乔治·奥利弗上尉向中国远征军工兵示范火焰喷射器操作的步骤。

5/31 1942年,蒋介石嫡系,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6军(军长甘丽初)和66军(军长张轸)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3月12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罗卓英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罗未到任,由杜代理。图为中国远征军在昆明进行体能训练。

6/31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打了同古保卫战和仁安羌大捷。然而,很快日军攻占腊戌,切断滇缅公路,进占曼德勒。中国军队面临被包围歼灭的危险,不得不开始了惨烈的缅北大撤退。图为在印度某地,中国远征军的士兵们进行障碍课训练。

7/31 杜聿明率长官部及新22师近2万人,闯入“死亡之谷”野人山。最后走出野人山的仅有几千人。还有96师、200师、28师……据战后统计,有3万多人牺牲在野人山,包括200师师长戴安澜。图为1944年6月,在中美培训中心通讯学校里,中国学员正在练习架设电话线。

8/31 野人山也称胡康河谷山。诗人穆旦当时是207师的翻译,他翻越了野人山,后来写下著名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其中最后一句为“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中国10万远征军只有4万余人保全。图为1942年,驻印军进行坦克驾驶训练。

9/31 在仁安羌大捷中一战成名的孙立人没有听杜聿明的命令回国,而是在完成掩护杜聿明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后,率38师进入印度。后与新22师廖耀湘部会和。图为1943年11月27日,印度兰姆伽,在中美训练营的装甲部队战斗演练中,练习坦克撤离战术。美军通信兵拍摄。

10/31 英国提供印度兰姆伽作为该批入印中国军队的整训基地,这部分军队称为驻印军。在兰姆伽,由英国负责提供营房、场地、水电、膳食、医药、运输等后勤保障,美国负责提供军事装备、军事教官,以及中国官兵的军饷。图为驻印军在进行战车训练。

11/31 史迪威不仅从美国调来一大批美国军官任教官,还运来了堆积如山的美式装备。中国驻印军完全仿照美军的编制,步炮比例达到三比二,第一次从武器和火力上压倒日本人。图为驻印军在兰姆伽进行步枪拆解与保养训练。

12/31 每一个驻印军战士领到卡其布战斗帽、钢盔各一顶;卡其布夏冬军装各两套;羊毛衫夹上衣一件;棉织内衣裤两套;帆布胶鞋、大头皮靴各一双。还有毛毯、橡胶雨衣、橡皮垫褥、水壶、手电筒、遮风镜、防蚊头罩、毛巾、铝饭盒、野战背囊等。图为中国军官进行点-30口径重机枪射击训练。

13/31 进入兰姆伽后的第三天,每人配发一支美国加兰德步枪,100发子弹。班长发给一支M1汤普森冲锋枪。这是在国内时想都不敢想的。英国的后勤保障也做得不错,战士们有充足的面包和牛肉罐头,无论怎样也吃不完。图为美国军官给中国学员进行沙盘讲解。

14/31 在兰姆伽,所有教官都是美国人,翻译由学生兵担任。中国官兵分开受训,训 练内容按照美国西点军校的军事教程进行。1942年5月,从印度盟军基地经由喜马拉雅山上空,通往昆明的空中补给线——即著名的驼峰航线开通。图为中国医疗队向中国高级军官展示如何使用担架运送伤员。

15/31 史迪威与蒋介石达成协议,利用飞越“驼峰航线”的返空飞机,每天从中国空运四五百人到兰姆伽。截至1944年末,先后在该基地受训的中国士兵则有10万人,国内师以上的高级指挥官有三分之一在这里进行过短期轮训或合成训练。图为驻印军某批学员的结业检阅。

16/31 训练是为了反攻。第一次远征失败后,史迪威1942年5月24日一到新德里,他就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们一定要转入反攻”。反攻的日子很快到来。1943年10月,史迪威指挥驻印军及美军一个支队率先从印度向缅北进攻。从左至右:孙立人、史迪威和廖耀湘讨论缅北作战行动。

17/31 军队分批乘火车从利多出发,翻越印缅边境的原始森林野人山,相继打通胡康河 谷和孟拱河谷,逐渐接近缅北第一重镇密支那。图为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密支那向日军阵地发射105毫米口径榴弹炮。

18/31 密支那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江水东南环抱,其它几面均为复杂崎岖的山峦,遍地为森林,中间为一小平原,为缅北铁路的终点,有公路四通八达,城西、城北两处均有飞机场,是交通枢纽、行政中心,也是战略要地。图为中国驻印军乘飞机开赴密支那前线。

19/31 照片中这个孩子是第14师第42团第14营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士兵,他在战斗中消灭了许多日军。美军联络官声称他曾经连续向日军投掷两箱手榴弹。此刻,他正向两名美军联络官夸赞他的汤姆式冲锋枪。

20/31 1944年8月5日,密支那日军大部被歼,总指挥水上源藏自杀,8月6日,密支那战役彻底结束。1944年10月1日,缅甸密支那,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孙立人(左)与新38师师长李鸿在新38师军旗队前握手。摄影:美军通信兵

21/31 当驻印军一路北上的时候,在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也在司令卫立煌的指挥下战斗着。图为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上将(中)和第八军军长何绍周(左)、53军军长周福成在怒江惠通桥上方的永果(YOUNG KO)山顶研究作战方案。摄影:美军通信兵

22/31 1943年6月22日,在滇西战场对日大反攻战役中,身披伪装的中国士兵们向一处山头敌方阵地发起冲锋。摄影:美军通信兵

23/31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在没有遇到大规模阻击的情况下,顺利渡过怒江。图为中国精锐部队身披伪装正涉过小溪,正在前往滇西怒江前线的征途上。1944年9月7日,十战松山之后,松山战役结束,日军伤亡惨重。摄影:美军通信兵

24/31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集团军辖第53军、第54军,共5个师——预备第2师、198师、36师、116师、130师)实施腾冲反攻战。图为第20集团军士兵乘车开赴前线。摄影:美军通信兵

25/31 中国军队冲向腾冲城墙。中国远征军的爆破工兵们和实施超低空轰炸的美军飞机在这场攻克战之中进行了鼎力相助。摄影:美军通信兵

26/31 中国士兵利用一座墓碑当作掩体打电话。摄影:美军通信兵

27/31 中国军队冲进腾冲城。在中国步兵对这座通往滇缅公路途中的重镇进行攻击的同时,美国飞虎队给予了强大的空中支援。摄影:美军通信兵

28/31 1945年1月,缅甸木姐,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的士兵在从一名滇西中国远征军部队的一名警戒哨兵身旁走过。1月27日,中国驻印军和滇西中国远征军在芒友会师。至此,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结束,中国远征军陆续回国。中国驻印军与英军会师后也陆续回国。摄影:美军通信兵

29/31 至此,中国期待已久的中印公路全线打通。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从印度东北部的雷多终至中国云南昆明,是抗战时除了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之外的又一条“抗日生命线”。图为第一车队穿过云南昆明碧鸡坊。摄影:美军通信兵

30/31 1945年5月,位于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国军队阵亡将士墓地,墓碑上写的都是“无名英雄”。远征军很多遗骸留在了印度和缅甸,有的墓园情况并不乐观;活着的中国远征军很多在缅甸孤身一人;当年随军回国的远征军有的在东北战场战死,有的建国后由于“敌伪”身份而屡遭迫害。

31/31 谢谢观看本期《记忆》!欢迎您“顶”或发表“评论”。有悄悄话,请私信@看见微博。(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