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从国统区到延安:一个西方摄影师拍的中国

1/30 这是一个瑞士摄影师拍的30年代中国,他的镜头里,既有惨烈的抗日战场,也有平淡的社会日常。他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欧洲摄影记者,第一个为红色延安留下视频记录的人,名叫瓦尔特·博萨特。(鸣谢主体图片提供: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监段煜婷、瑞士摄影基金会总监彼得·普夫伦德)

2/30 1938年春天,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博萨特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运输车队前往延安。六天的颠簸之后,他到达延安,采访了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正在写《论持久战》。他发现毛泽东喜欢抽烟,而那烟“混合了马粪和酸菜的味道”。毛给他的印象,是像一位古典时期沉思的哲人。

3/30 在从西安到延安的路上,博萨特被人围观,他感觉自己像是动物园里的猴子。他也遇到很多投奔延安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到延安后大多去鲁迅艺术学院和抗日军政大学接受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很多学员将会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战前线。图为1938年5月,延安抗大的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4/30 在延安,博萨特还拍摄了一部近22分钟的视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于红色延安的视频记录。延安城内贴着很多抗日标语,比如“醒我国魂”;孩子们用书本做球拍打乒乓球,人们住窑洞,在冰冷的河里洗衣服。图为1938年,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安娜·路易·斯特朗。

5/30 博萨特是第一个进入红色之都延安的欧洲记者。在探访延安之外,博萨特更多的时间是与国民政府打交道,甚至接近国民政府权力的中心,记录达官显贵们的社会活动,甚至当时第一家庭的外交活动和日常生活。图为1935年2月,汉口,蒋介石和宋美龄听取斯文赫定关于新疆之行的介绍。

6/30 作为欧洲多家新闻机构的驻华记者,博萨特见证了国民政府很多重大会议和事件。图为1931年,国民党的一次会议上,参会人员全体起立向孙中山先生遗像默哀一分钟。墙上刻的字是《三民主义歌》歌词,这首歌也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中华民国国歌。供图:Gettyimages/视觉中国

7/30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瓦尔特·博萨特正在北平,他记录了当时北平城内学生、市民和伤兵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他记录了惨烈的北平南苑保卫战。图为1937年7月30日,从南苑通往北平的路上,被日军飞机炸死的29军士兵。供图:Gettyimages/视觉中国

8/30 博萨特记录了二十九军战士的悲壮牺牲,也记录了侵略分子的残暴罪行。作为中立国的摄影记者,博萨特可以借此身份近距离地拍摄日军。图为“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洗热水澡的日军士兵。供图:Gettyimages/视觉中国

9/30 除了侵华日军,他们的随军记者也被博萨特摄入镜头。图为1938年10月,随日本部队到达的摄影师。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10/30 对于抗战中的中国军人,瓦尔特·博萨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镜头里的中国军人,很多都是正在接受训练的学生兵,他们装备齐整、目光坚定。这些军人的肖像大多拍摄于1938年,那时候华北、南京、上海都已沦陷,武汉、广州也岌岌可危。图为中国士兵。

11/30 尽管中国很多地方都已沦陷,但那时的中国军人依然体面,依然充满自信。图为1938年,戴斗笠的学生兵。

12/30 进入延安城采访毛泽东、记录国民政府总统和夫人的生活、留下中国人抗日战争的历史底片,做了所有这些事情的瓦尔特·博萨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和中国有着怎样的渊源呢?图为中国步兵,约1937年。

13/30 瓦尔特·博萨特,1892年出生于瑞士,当过五年小学老师,后到远东做生意。摄影只是他的个人爱好。1927年,他加入了一支德国探险队,到克什米尔和中亚地区探险。从那时起,博萨特以探险家的身份开始拍照,照片被德国一些新闻杂志看中。图为伪装中的士兵。中国,1937年。

14/30 1929年,博萨特见证了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纳第尔的加冕典礼,是记录该仪式的三个外国记者之一。1930年他受德国杂志的委派,到印度报道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1年他又报道了“齐柏林伯爵号”飞艇的北极之行。图为1938年,中国士兵在休息时间游戏。

15/30 1931年,作为多家欧洲媒体供稿的独立记者、瑞士人瓦尔特·博萨特来到了中国。从1933-1939年,作为美国黑星图片库的摄影师和瑞士新苏黎世新闻社的记者,博萨特常驻北京,开始记录和报道中国。图为1938年,河南南部的游击队营地。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16/30 他不是美国著名的《LIFE》杂志的摄影师,但是,这家杂志刊登了很多博萨特拍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通过美国黑星图片库购买的。通过《LIFE》杂志以及西方其他媒体,博萨特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图为约1938年,带防毒面具和钢盔的军医。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17/30 博萨特是继埃德加·斯诺后第一个进入延安采访的欧洲记者。1938年,罗伯特·卡帕也正在中国,他也希望能到延安采访。但是,博萨特先行了一步。卡帕和博萨特是好友,也是竞争对手。博萨特一去,卡帕便寻求离开中国。图为约1938年,医护队队员。

18/30 罗伯特·卡帕对他身在纽约的经纪人说:“虽然博萨特在延安只待了两天半的时间,并不能拍到太多东西,但也足以把我击倒在地。”图为中国军医,约1938年。

19/30 1938年,受伤的战士在医院接受治疗。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20/30 作为一个从探险家转变而来的摄影师,博萨特更为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图为1930年代,村民迎接绅士,当时非常讲究礼节。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21/30 在轰轰烈烈的社会大事件之外,瓦尔特·博萨特将更多的镜头给了中国普通人。图为1933年,中国富裕农民的土房,北京附近。

22/30 1938年9月,抗战中的汉口,等待撤离的孩子。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23/30 1938年,抗战中的汉口,把守森严的大门前拥挤的人们和货物。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24/30 作为一个旅行探险家,瓦尔特·博萨特到过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少数民族地区旅行。图为1934-1936年,内蒙古,带着两名护卫的德王与一位大臣讨论军事问题。德王后来勾结日寇,分裂内蒙古疆土。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25/30 1934-1936年,内蒙古,驾车的公主。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26/30 1933年,青海湖地区,盛装的藏民。他养了很多的牲畜,这些牲畜以及它们的毛皮给他带来了很好的收入,他因此可以在城里享受生活。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27/30 在中国居住的前十年,瓦尔特·博萨特也跟很多名流有交往。在他的镜头里,不乏冯玉祥、吴佩孚、龙云等人的肖像。图为曾担任慈禧御前女官的容龄公主。约1934年。摄影:瓦尔特·博萨特

28/30 从1939年起,博萨特被瑞士《新苏黎世时报》任命为二战特派记者,此后他追随盟军的征战步伐,报道范围不再只局限于亚洲地区。从1946年到1949年,博萨特再次回到中国,报道中国的内战。图为昆明美国领事馆美国留学生俱乐部创办典礼,中间站立者为林徽因。

29/30 博萨特曾参与报道朝鲜战争,1975年病逝于西班牙。他生前留下的书面文件和摄影存档目前由位于温特图尔市的瑞士摄影基金会收藏,保管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当代历史档案馆内。图为1930年代,中国,递给黄包车上母子的皮包。

30/30 谢谢观看本期《记忆》!欢迎您“顶”或发表“评论”。有悄悄话,请私信@看见微博。(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