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1977年以来的高考四十年变迁

1/32 四十年前,1977年,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了。曾经,"知识改变命运",人们对“恢复高考”给予了万千溢美之词,好像怎样夸赞都不过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考又在经受着争议与质疑之声。在夸赞与质疑背后,高考这四十年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2/32 1977年8月,邓小平迈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供图|新华社

3/32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中国社会沸腾了。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考试历时一个月,最终录取了27万人。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是1977年冬天,北京一考场外的情景。供图|视觉中国

4/32 参加1977、1978年高考的人中,有很多是经历了上山下乡的老三届们,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们有的在工厂做工,有的在农村种地,高考给了这些大龄青年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是1977年高考的准考证。供图|视觉中国

5/32 对于文革后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高考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机会,这项制度选择给了政府选拔人才的标准,也给了出身不同的青年以希望和机会。在文革年代,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要经过群众推荐和严格的政审,“出身”不好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图为1978年,认真备考的青年。

6/32 1977、1978年,考生很多是结婚生子的大龄青年。从1979年开始,政策规定,考生年龄应在25周岁以下,学习优秀的未婚青年经单位证明年龄可放宽至28周岁。青年人十分珍视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这是1980年,边读书边照看孩子的大学生母亲。鲍昆|视觉中国

7/32 1979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考生大多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当年,上海师大二附中的应届毕业生应志强(左一)名列理工科全国第一名,被录取到北大物理系;北京知青、昆明市《边疆文艺》编辑王文琴(右一)名列文科全国第一名,被录取到北大中文系。杨武敏|新华社

8/32 恢复高考之初,在统一的高考之外,也同时存在另一种形式的人才选拔形式。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迎来了第一个少年班,这些孩子在16岁以下,数理基础较好,思维敏捷,经过严格的考核进入科大。这是少年班的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朱云风|新华社            

9/32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几乎是阶层流动的唯一通道,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高考给了寒门子弟跳龙门的机会。这是1981年高考,河南省武陟县圪垱店公社孪生姐妹丁爱菊(右二)、丁爱莲(左三)双双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专业。严世昌|新华社

10/32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公费制,80年代中期后许多大专院校招收了相当数量的自费生。1989年被称为中国高校收费改革元年。此后直至1997年招生完全并轨,高校既有公费生,又有自费生。这是1989年,北京大学的自费生。岳景春|新华社

11/32 随着高考的恢复,私立民办大学也开始出现。民办高校的早期办学者大都是离退休干部、教师或者民主党派人士。这些民办大学的学生完全自费、国家不包分配,但是在人才匮乏的80年代之初,毕业生找工作都不用发愁。这是1988年,福建华南女子学院的课堂。李开远|新华社

12/32 自从1979年以来,我国都对高考考生做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由此针对25周岁以上人群的成人教育成为了一个单独的系统,“成人高考”也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图为1992年3月,北京考生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成人高考咨询活动。王呈选|新华社

13/32 自从1978年开始,高校招生都是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考试。这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却忽视了教育地区之间的差异。上海1987年、北京2002年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1993年,上海工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自主招生,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招生方法。张明|新华社

14/32 自从1978年开始,此后直至2002年,除1983年高考时间为7月15日至17日之外,每年高考都是在7月7日进行的,此时全国都处于高温炎热的夏季。图为1994年7月7日,南京市一中每一个考场都配备了电风扇。方爱玲|新华社

15/32 每年高考考场外,翘首以盼的家长陪考团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陪考现象”出现于1995年前后,随着独生子女一代参加高考而出现。这是1996年7月7日,在北京四中考点门前等待的考生家长。李俊东|新华社

16/32 随着自主择业逐渐代替国家包分配,填报志愿成了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于是高校招生咨询会受到热捧。1997年7月11日,合肥市首次举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120多家高等院校招生工作者在现场接受咨询。图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盛希贵老师(右二)现场解答问题。王雷|新华社

17/32 1998年7月24日中午12时,北京电报局160信息台与北京高校招生办公室联合开通了24小时高考成绩查询热线。这不仅方便了广大考生及家长,也有利于招生工作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施。这是160信息台话务员在人工辅助考生查询。张旭|新华社

18/32 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第一年,全国扩招30万。中国人通过高考而参加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正逐渐变成大众教育。然而同时,“毕业即失业”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难题。这是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求职的情景。供图|视觉中国

19/32 2000年8月10日,北京地区高校第一批网上录取工作正式开始,进展顺利。这一年全国有100万考生通过计算机网上录取。这是我国高考录取工作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是清华大学网上录取现场。王呈选|新华社

20/32 为了加大高考制度改革力度,从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三地开始试行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到目前,实行过春考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山东等地,但北京、安徽、内蒙古等地已取消春考。图为2001年春考,合肥市八中考场外的考生家长。王雷|新华社

21/32 2002年7月,上海市盲童学校的4名盲人学生参加了专门为他们举办的高考。这是盲童学校老师朱敏(左)与任铮浩、蔡佳斐(右二)、李冬(右一)在一起。13年之后,2015年,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文件,明确要求为残疾人考生参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服务。张耀智|新华社

22/32 2001年,教育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和婚否限制,标志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向“全民”“终身”敞开了大门。2001年,73岁的汪侠在新规后成为我国年龄最大的高考考生,但成绩不理想。2002年,他再度参加高考,被南京医科大学破格录取为旁听生。姚玉洁|新华社

23/32 2003年的高考是一场特殊的战役。这一年,“非典”肆虐全国,但高考正常进行,并且提前了一个月。从此中国考生告别了沿袭25年的“黑色的7月”。这是2003年,参加北京地区高考的考生进入考场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北京市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健康状况登记卡”。

24/32 四十年来,高考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出现过各种舞弊案。图为2004年6月7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开考,福州四中和福州八中两个考点首次试行电子巡视,运用现代化技术防范和打击违纪舞弊行为。杨婀娜|视觉中国

25/32 高考阅卷现场什么样?从1990年开始,全国高考广泛推行标准化考试,这是考试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这种考试,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由计算机阅卷;主观题答案写在试卷上,由阅卷人评分。标准化考试把阅卷评分的误差降到最低限度。图为2004年6月,浙江省高考网上阅卷。

26/32 尽管全国很多地区实行自主命题,但“统一命题”仍占据半壁江山。统一命题实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各地发展程度不同,分数线有很大差异,由此引发了“高考移民”现象。2005年7月,省外就读生李洋在海南考了理科状元,但他还是被取消了报考本科第一批的资格。

27/32 如今,民办高校成了很多家长和考生的选择。每到新生入学季,各个城市的火车站就成了各民办高校争夺考生生源的“战场”。这是2002年,民办高校在北京站、北京西站和北京南站开始了昼夜接站,用接站人员自己的话说:“我们在这儿安家了。”供图|视觉中国

28/32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高校联盟开始实行“自主招生”。根据国务院考试招生改革整体精神,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试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这是2011年,考生在武汉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联考。

29/32 今天,高考已不再是“千军万马”挤的那座“独木桥”。很多考生选择弃考,直接到国外留学。这是2008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上,一留学机构打出“2008高考双保险广告”吸引观众。南山|视觉中国

30/32 也有更多的考生走上“艺考”之路。每年的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艺考都会吸引万千考生。图为2012年2月,北京电影学院2012年度招生考试开始,考生正排队进入考场。季露|视觉中国

31/32 在“高考移民”之外,“异地高考”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北上广”等地,不少考生家长一直在为异地高考政策的推出奔走呼号。图为2012年10月25日,北京,教委门前异地高考考生家长聚集,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尽快出台异地高考的相关政策,并及时对外公布信息。项春雷|视觉中国

32/32 今天,对于大多数中国学子来说,“高考”仍是十年寒窗苦读的指挥棒,尤其是寒门子弟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一场考试,承担着一个国家解决阶层固化的使命。近年来的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现象,引人深思。中国的高考,可谓在负重中前行。高考改革,任重道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