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黑土地上的生存

1/21 2002-2012年,被称为中国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没人想到,紧随其后的,并非“白银”或“青铜”,而是直接到了“黑铁”时代。在东北,产能过剩造成煤炭业的萧条,一同沉寂的,是矿区居民的生活。摄影:邹璧宇

2/21 鸡西,这座黑龙江第一大煤炭城市,如今遍布黑色的遗迹。通往矿区的道路是黑色的,周围矗立着黑色的山——由矸石堆积而成。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地壳运动,曾经给鸡西带来了丰厚的黑色宝藏。如今,国内各类煤矿产能已超过50亿吨,而2015年的煤炭消费量仅为35.1亿吨。

3/21 崎岖的路面,来自往日货运的繁忙。一车车煤运出去,留下身后深深的坑洼。拥有鸡西大部分煤矿的龙煤集团,成立于2004年,借着“黄金时代”的东风,效益曾青云直上,又随着煤炭行业的整体衰落,自2012年便连年亏损。资金匮乏,道路也就无从修缮。

4/21 沿着破碎的道路,矿区的老面孔一批批离开。煤矿亏损不断带来失业,这并非近年的新闻。早在1949年-1990年,黑龙江四大煤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42年间仅9年盈利。1998年被推向市场,2004年归属龙煤,鸡西一次次改制,如今又被迫面临新的改革。

5/21 大同矿区的居民楼下,老街坊们聚在一起晒太阳。街道萧条寂静,这使他们常常无话可聊。他们曾经拥有相似的身份——矿工或家属。如今,或因年龄,或因身体状况,做出了相似的选择——留守,靠着微薄的收入与简单的基础设施生活下去。

6/21 老矿工徐志刚已经退休,他和老伴都有退休金,在附近算得上宽裕。煤矿不景气,待遇的降低与部分福利的取消,无可避免地拉低了生活质量。儿子外出打工赚钱,父子俩靠电话联系。孙子孙女被留了下来,托付给老人照顾。

7/21 方圆几公里,只有一家民办托儿所,以便老人把孩子送过去。一对老两口负责照顾孩子。女儿女婿则负责教授简单的算术与拼音。托儿所里不到三十个孩子,每人每月收费仅300元,包含早午餐。

8/21 李叶忠正在帮堂弟李伍城理发。22岁下井时,李叶忠被石头砸中了脑袋,留下了血栓与中风的后遗症,也因此争取到了家属享受工伤待遇。如果他死在妻子之前,妻子可以继续领取他的退休金。他正在帮堂弟李伍城理发。14岁时,李伍城的腿被矿上运矸石的车压断。

9/21 张翠患有癫痫,身体有时会抽搐到失去意识。有一次,她抽搐着全身倒向了锅炉,因此留下烧伤的巨大疤痕。留在老矿区,她没有嫁人,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保险。

10/21 孙老太太是吉林人,二十多年前做“盲流”来到鸡西,靠在矿上做些小活,养大两个孩子。大儿子高仪(左)也曾是矿工,井下工作期间患上自闭症,这使他无法承受长期在外打工,只好回家陪伴母亲。

11/21 张老太太独居在老工房里。儿子外出打工,三个女儿也都嫁了人。坐在炕上,陪伴她的是从教会领取的圣经。日常的寂寞里,圣经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12/21 教会里,多是如张老太一般的老人与妇女。他们在滴道区小半道社区的教堂聚会,祈求主保佑家人的平安,在细碎的祈祷声中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

13/21 孙老太太是山东人,自打来到矿上,一待就是一辈子。她的愿望是拆迁“上楼”。她说,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住楼那天。修建在老矿附近的生活区,面临着可能塌陷的危险,虽然政府早就计划拆迁,至今只有一小部分危房居住者被迁出。

14/21 居民们搞不明白,他们到底属于矿区政府管理,还是所在企业负责。国企繁荣时期,他们的生活靠企业维持。但无论责任该划分给谁,居民的生活一直无人过问。河北矿工房区的生活垃圾快要堆积到屋顶,都没人来清运。居民们只能耐心又焦灼地等待动迁。

15/21 另一些居民则有不同想法。他们说,这地方很苦,但穷人可过活,如果动迁住楼,不论取暖还是喝水都需要花钱。在矿区,冬天取暖几乎没有成本。倒煤泥的车一来,捡煤块的居民就聚集上去。其实,捡煤被矿上严厉禁止,但是没人在意,也没人会掏钱。

16/21 同样自给自足的还有饮食乃至畜牧。居民在矿区里开辟出可堪耕种的土地,种植玉米与应季蔬菜,没人在乎土壤是否安全。黑色的矸石山下,退休矿工在放牧白色的羊群。

17/21 然而,自给自足的生活毕竟多有不便。退休矿工张庆吉站在水井前愁眉不展。自来水管道被冻住,六坑附近的居民只能靠挑井水生活,井水却浑浊不堪。不仅用水,道路、医疗、房屋质量……样样都让居民们感到无奈。

18/21 提起下一代,矿区的老居民们大多有类似的想法:希望孩子长大后远离煤矿。曾经的铁饭碗,早已打碎。40岁的张秀英说:“希望孩子未来读书学门手艺,干点别的。”她也说不清“别的”指什么,只盼孩子以后不用在矿上待着就行。

19/21 入夜后,六坑一所荒废的大楼前渐渐热闹起来,留守居民陆陆续续来到这里,跳起了广场舞。热烈动感的音乐,为这个寂寞之地带来了一天里难得的活力。

20/21 留在家中的居民,夜晚多在电视前消磨。从新闻里,他们知道了煤炭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等新词,感觉听起来与矿区息息相关。居民们说,上面的政策都是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落实下来。他们始终期待着,期待自己与矿区紧紧相连的命运,能在未来得以改变。

21/21 感谢观看本期《看见》!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a style="COLOR: red" href="http://e.weibo.com/kanjian2012" target="_blank">@看见</a>微博;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