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新港人:初到香港风都是香的

1/24 香港与内地只隔着一条深圳河。历史上,不断有内地人赴港,或逃难、或做生意。1997年香港回归后,新移民被称为“新来港定居人士”。2013年的数据显示,香港700多万人口中,来自内地的新移民超过40%。现在,这些“新港人”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摄影|大明 黑曼巴

2/24 何筱筱,1955年出生于北京的海军世家,广元(香港)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2000年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至今已在香港工作生活35年。1997年香港回归时,她和全家人在维多利亚港岸边看烟花表演。她还记得,当英国旗降下的那一刻,她的几个英国老朋友哭了。

3/24 1981年何筱筱26岁,那时她还是北京工业大学教师,被派到香港学习高新技术。她跟一个同事从小渔村般的深圳坐火车到香港新界,看到白色的高楼感觉很新鲜。走在中环街头,她觉得香港的风都是香的。他们最初借住在一家中资公司的宿舍,一月只拿几百港币津贴,漫漫长夏只吃过一块西瓜。

4/24 1984年何筱筱和团队在香港成立了广元电子有限公司,作为北工大微型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如今香港出租车上的打印机就是她公司提供的。1988年,她的儿子在香港出生,这在当年是违反外事纪律的。之后儿子在香港长大,并到英国读书,现在已回到香港工作。这是她与儿子合影。

5/24 在香港35年,何筱筱见证了香港的变化。她认为香港回归后,三个核心价值没有变:传媒自由、法治社会和政府廉洁。她认为香港人最具职业道德,做的吃的是全球最棒的,没有假货、吃得放心。何筱筱1997年跟前夫离婚,在2013年嫁给了一个德国人。

6/24 黄柏青,1969年出生在福建,1975年跟随父母来到香港,长大后到英国读书,后回到香港从事金融行业。1996年加入普通话演讲协会,帮助香港人说普通话。她自己初到香港时只会说普通话,小朋友都歧视她是大陆人,不跟她玩儿。如今,“你说普通话,别人都投来羡慕的眼神。”

7/24 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我们一群年轻人在卡拉OK看电视,当看到英国旗降下中国旗升起时,一位在香港海关的朋友马上站起来致敬。那一刻,是很震撼的。解放军从文锦渡那边过来的时候,也很震撼。”回归之前,黄柏青也申请过移民海外,但最终还是决定留在香港。

8/24 黄柏青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拿到了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她小时候刚到香港时,全家十几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子里,现在,她已经拥有了比较舒适的房子。她说七八十代来港的一批人是幸运的,最辛苦的时光已经过去;而香港的新一辈,却要面对买房等多方面的压力。

9/24 蔡鹏,45岁,1994年从厦门来到香港,现在是一家火锅店的店长,已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他父亲是福建人,母亲是香港人,后来父母离婚,母亲就申请让他到香港团聚,他后来娶了香港本地人为妻。因为只有初中学历,他在香港就从基层的洗碗工做起,本地人都觉得他非常能吃苦。

10/24 现在,他的月薪已经从6000港币涨到3万港币。他说:“香港人也喜欢吃火锅,但不能吃辣,现在越来越多人能吃辣了,因为大陆来香港的人多了,吃到麻辣火锅感觉回大陆了!”另外,香港回归前,他觉得香港人看不起大陆人;“回归后看到内地的发展,也就不再小看大陆人了!”

11/24 蔡鹏早已买房,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一对女儿。大女儿已在香港大学读西医,小女儿也即将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小时候带她们去我上班的地方,就问她们长大之后是要在那边做客人还是要像你父亲一样去服务别人呢?我告诉她们要读好书,长大后才能让人家服务你。”

12/24 Ehco,1985年出生,本科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2008年到香港大学读研,后留在香港工作。如今她在一家外资银行负责中国市场,经常往返于香港、北京和上海之间。她曾两次离开香港,一次回北京9个月,一次到新加坡一年半,最后还是决定回香港,现已拿到永久居民身份证。

13/24 “我不喜欢说香港和大陆有什么区别。对我来说,它们就只是几个城市的区别,没有太大不一样了。”Ehco说,十年前往返于大陆和香港之间,会觉得路途很远,心里距离也很远。但现在口岸过关越来越方便,香港和大陆两边很多地方也融入一体。图为她在港大和同学喝咖啡。

14/24 Ehco说,香港人崇尚一种“搵好一份工”的精神,就是打好一份工,用大陆的话说就是匠人精神。20年间,大陆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香港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些,也保持着很多传统的一面。生活当中,她依然是和在港大陆人在一起时间比较多。晚饭后,她喜欢在去西环码头散步。

15/24 Zoe,1986年出生,在青岛长大,澳洲本科毕业后,2011年到香港大学读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在纽约梅隆银行(香港)工作两年。婚后辞职与丈夫成立了自己的纺织贸易公司,在厦门和香港两地设有办事处。香港是个自由港,对于贸易公司的外币进出都有非常大的自由度。

16/24 因为看中香港的教育、医疗以及出国便利等,Zoe与丈夫婚后在香港定居,即使居住空间远远不如内地。2014年后,Zoe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她现在最大的心思是陪伴孩子成长。从家居布置到绘本选择,Zoe都亲力亲为。她是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铁粉;家中布置也是蒙特梭利式的。

17/24 Zoe家里请了菲佣,每月需支付4500港币,她还会花费1000港币让菲佣去参加专门的蒙特梭利培训课程。Zoe的女儿读的是香港最大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她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事情,她认为自己参与度高,孩子也会在学校受到更多的重视。目前,她申请成立了香港蒙特梭利亲子会。

18/24 赵汗青,1985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1999年跟随父亲来到香港,现在创业,开办了“思杰牙科医务中心”,目前在香港已有四家分店,在深圳也有业务。刚来香港时,他和奶奶、父亲三个人住在一间7平方米的“劏房”里,那时候父亲在旅行社工作,工资不高,大部分都交了房租。

19/24 赵汗青到香港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找学校,那时候在内地学生初一才学英语,他没有英文基础,最后只找到一所五类学校,几乎是香港最差的学校。那时候,全班40个同学,只有他一个说普通话,受尽歧视。他非常努力,每天5点下课去自习室学到10点,回到家之后再学习到凌晨2点。

20/24 2003年,赵汗青考上香港大学牙医系,毕业半年后创业,自称“努力地根据香港的制度一直往上爬,没有任何天赋”。赵汗青已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并且为父亲和奶奶在红磡买了房子。他自己仍租房住,准备年底与一个香港女孩结婚。这是他与父母合影,父母多年前已离婚。

21/24 赵汗青在创业之余也参加了很多义工活动,经常为老人和孩子进行义诊。他说这是由于“我的职业原因吧,取于社会,用于社会。”在创业过程中,香港本地人给了他很多资源空间和平台去发挥,未来除了在香港扎根之外,他说自己还会到大陆很多地方去拓展业务。

22/24 戴欣是另一个来自内地的创业者。他198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2009年到香港理工大学深造,毕业后在香港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看着求职信以及履历表上的照片五花八门,戴欣认为很不专业,就跟朋友合伙开起摄影工作室 ,主要拍摄证件照服务求职者。

23/24 戴欣的工作室目前有两家店,分别在中环和铜锣湾,每个店年租金50多万港币,每个工作室4名员工,都是香港本地人,工资水平高于香港平均水平。现在两家店都有盈利,口碑也越来越好。但他承认在香港创业,租金和人工是最难搞定的。创业的阶段,他更多的时间选择在公司睡沙发。

24/24 戴欣也拿到了香港居民永久身份证,他打算明年在香港买房,未来打算内地和香港两边生活。来香港工作8年,戴欣说:“ 房子 、工作、爱情是摆在所有港漂人面前的三座大山,哪一个没有搞定都得回家(内地)……”这是晚上戴欣在工作室洗衣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