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京漂港人:房租5200元很便宜

1/22 香港回归后的20年,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与香港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不同,北京更多元的经济形态和更开放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前来。据香港媒体报道,2017年有近10万港人在北京学习工作。他们与“北漂”相似但又不同,比如他们把自己称为“京漂”。

2/22 方先生是北京一家港式茶餐厅的老板,今年是他来北京的第10年。方先生的父亲在香港做餐厅起家,而他从小就在餐厅里帮忙,学习如何打理餐馆。随着香港的租金越来越高,2007年,方先生独自来到北京发展。

3/22 因为香港人的身份,方先生只能注册外资企业,但这样费用会高很多,手续也十分麻烦。方先生的妻子是天津人,所以他以妻子的名义注册,自己则担任法人。方先生的餐厅雇了二十位员工,不过他还是更愿意亲自接待客人。他认为想要在北京立足,服务和食物同样重要。

4/22 香港的海鲜普遍要比北京好,所以为了满足香港老顾客的口味,每次接到私房菜的订单后,方先生都会在当天亲自前往海鲜市场采购最新鲜的食材。方先生说北京的海鲜市场水很深,不仅价格贵,不熟的人去还经常会缺斤少两。

5/22 有一位香港客人每年都会付一万多让方先生帮忙订阅香港的报纸和杂志。虽然订阅后很少会看,但是对那位客人而言,只要看到杂志摆在那里,就会感到一丝亲切。

6/22 方先生平均每天要在店里待十个小时,下午一有空就抽出时间去接孩子放学。方先生的儿子正在就读的是双语幼儿园,每月学费5800元。虽然儿子的户籍在香港,但方先生还是希望他能在北京上学,一是为了能多陪伴他,二是北京的教育资源并不比香港差,而且可选择的空间大。

7/22 叶韵来北京九年了,现在最主要的身份是纪录片导演和独立艺术家。因为喜爱文学,她在香港念初中时就已经迷上了“北平的雪”,幻想着有一天能亲眼看到。在美国读完大学后,她下定决心回到大陆工作和生活。

8/22 在上大学的时候,叶韵去过很多的国家,也拍了很多照片,但她还是觉得如果生活在国外,很难去解读中国,但对于一位创作者而言,了解自己的国家的文化和国情很重要,所以她决定了要回来生活。

9/22 虽然已经很习惯了北方的气候与环境,但叶韵还是觉得自己长着一个香港胃,所以每次回香港都会买很多煲汤用的材料,再带回北京自己炖。

10/22 叶韵在北京五环外的草场地看展览,她的工作室也位于这里。来自不同地方的艺术家在这里工作和办活动,让叶韵觉得北京比香港更加多元、包容和开放。叶韵说,为了创作,未来她还是会选择留在北京。不过令她担心的是最近这里周边都在拆迁,北京能留给艺术家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11/22 廖伯衔21岁,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大三的学生。香港本地大学的数量少,不扩招,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可选择的专业也很有限,所以很多香港的学生都选择来大陆或者去国外念书。

12/22 刚来北京的时候,同学们经常听不懂廖伯衔的讲话。为了能更好的与大家沟通,廖伯衔特意练习了自己的普通话。如今他的普通话就已十分标准了,反倒很多同学来找他学习粤语。

13/22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课业压力很大,甚至连建筑系大楼也是学校里唯一24小时开放的教学楼。为了完成作业,廖伯衔最累的一次连续半个月每天都只睡3个小时,实在累得不行了,就随便找个课桌趴一会。但除了学校的学业以外,廖伯衔还是会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北京实习,参与实践。

14/22 实习的经历让廖伯衔感到实践和知识之间的落差,2016年,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成立了一个设计工作室。晚上,廖伯衔约了几个同学在餐厅里谈论项目,餐厅的一次性桌布成了他们的图纸。未来,廖伯衔希望能出国深造,但考虑到大陆比香港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他还是希望能回到北京创业。

15/22 Ada在北京的一家国际公益组织工作,来北京已经快4年了。每次被朋友问起,北京和香港的生活有什么不同,Ada最先想到的就是放松。比起香港的快节奏,北京的生活要更为让人感到放松。

16/22 Ada选择留在北京工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北京带给她的空间。她现在租的房子离单位步行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每月房租5200元。如果是类似的地段和面积,在香港可能会租到1万5以上。

17/22 Ada很喜欢逛胡同,相比于香港的高楼林立,胡同的多元与慵懒对于一座城市显得特别奢侈。最近因为北京的胡同在统一接受整改,所以Ada下班回家后会刻意走远路,去周边的胡同里散步,想再看下它们以前的样子。

18/22 虽然香港身份可以直接在北京买房,但是Ada还是选择了回香港买。因为工作的原因,她现在平均每两个月就回一次香港。北京对她而言是工作的地方,而香港还是自己的家。Ada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北京。在她看来除了经历与记忆,什么都带不走。

19/22 莫伟康今年40岁,是一名职业策展人。17年前,他因为热爱绘画选择了来北京求学。在备考期间,莫伟康经常回港打工,等挣够了钱就又继续回大陆补习。因为高中在苏格兰就读,莫伟康不太适应国内的考试方式,连续考了三年才如愿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系。

20/22 在2005-2007年中国艺术市场的黄金时期,还没毕业的莫伟康就已经把画卖到了20万人民币一幅。但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到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也随之低迷,莫伟康退居二线,在一家画廊里做起了艺术顾问和策展人,不过画画这件事一直还在坚持。

21/22 在莫伟康工作的画廊外,有一条很长的人工湖。人工湖在他的概念里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除了高楼林立就是大海。莫伟康很喜欢在湖边看夕阳,在香港很少能有机会看到这么低角度的阳光。他一直记得自己画过北京的夕阳,而那种颜色就只有在北京才能看到。

22/22 说起现在的生活状态,莫伟康觉得谈不上满意。虽然北京有不少针对香港人的优惠政策,北京艺术圈也更包容和多元,但莫伟康觉得没有根。他觉得自己早晚有一天还是会回到香港,回到年迈的父母身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