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车库里的京剧票友

1/19 他们如一个戏班子,只有一样与戏班子不同——没走过“江湖”,他们是一群京剧票友。京剧兼具综合性、虚拟性和夸张性的独特魅力,将说、唱、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韵律,或七言或十言,合辙压韵,文理对仗,其在民间深受喜爱,久唱不衰。图/文 新文化报 白石

2/19 2011年,小舞台上京剧《穆棵寨》中的一折正在上演。京剧兼具综合性、虚拟性和夸张性的独特艺术魅力,将说、唱、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19 2011年,81岁的髙宪尊老人演出前正在为演员准备道具。京剧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韵律,或七言或十言,合辙压韵,文理对仗。其因脍炙人口在民间深受喜爱,久唱不衰。

4/19 2011年,65岁的邹培兰长春市一汽退休职工,冬季的活动站里没有暖气,温度很低,她在化妆的间隙来到火炉边取暖。

5/19 2011年,幕后演员们正忙着换戏服,台上演员们正在演戏。如今长春地区真正有京剧演出的票友活动站,也就只剩下一家了。

6/19 2011年,京剧《伍子胥鱼肠剑》一折即将上演,演员们正在幕后忙着摆台,81岁的高宪尊高老(左三)既是演员又是工作人员,不停的忙碌着。他从上世纪50年代便积极参加长春市票友组织的活动。“那时候,长春市的票友组织有20多个,拥有票友超过1000人,

7/19 2011年,于兴亭(右二)在京剧《大登殿》中饰演“马达”一角。他原是自行车厂退休工人,也是原大马路京剧票友活动站的创始人之一。

8/19 2011年,62岁的票友王晶演出当日在活动站内练功。票友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50多人,活动也由原来的一周一次,变成了现在的每天一次,每月至少都有两场正式演出。

9/19 2011年,冬日的活动站里,一位刚化完妆的票友正围着火炉取暖。台上演唱的同时,台下则随意交谈、品茶。飞来飞去的 “手巾 板”小商贩的叫卖, 缭绕的烟雾中夹杂着时隐时现的喝彩声,是活动站特殊的气氛。

10/19 2011年,于兴亭(右一)在大马路票友活动站与搭档交流。他自幼喜欢京剧,7岁时随父母闯关东来到长春,8岁拜师学武,一学就是8年。

11/19 2013年,票友们在车库逼仄的活动站里排练。站内非常简陋,一进屋,正对着车库门的是一个像炕一样大小的舞台,大约有五六平方米。

12/19 2013年,车库改装的活动站内人满为患。台下都是自制的凳子和两张木制的桌子,墙上挂着一面镜子用于化妆。屋内生着火炉用于取暖,天棚上接了几根管灯用于照明,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13/19 2014年,活动站票友们在室外晾晒戏服。从2014年起,票友活动站从逼仄的车库搬进了平阳社区。大家又有了新的活动场地,条件比以前好,票友们倍感欣慰。

14/19 2015年,于兴亭在小公园内晨练与大家交流。1980年4月长春市文化宫招收京剧学员,于兴亭表演了翻跟斗、朝天蹬等武戏动作而被录取。

15/19 2015年,于兴亭在家上网看京剧视频学戏。1958年他在大众剧场看了一折武戏《血溅万花楼》。戏中人物“十一郎”在椅子上的“朝天蹬”和“翻跟斗”13起13落等高难度动作彻底征服了他。他一边在工厂里学徒,一边学习京剧。

16/19 2015年,于兴亭在活动站里排练。如今,75岁的票友于兴亭仍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经常反串“花旦”、“小花脸”,例如在《锁麟囊》一折中饰演丫鬟碧玉,在《大登殿》中饰演马达。

17/19 于兴亭养狗已经十年,与爱犬感情很深。每天早上,他遛完狗就到小公园晨练,武戏的基本功每天都要练两小时,上网看京剧视频学戏。到活动日,就去活动站排戏、唱戏。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18/19 2016年7月,票友们在平阳社区的小舞台排练。他们聚在一起,如一个戏班子:有班主、道具、练场,还有戏台、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只有一样与戏班子不同——没走过“江湖”。

19/19 感谢观看本期《看见》!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a style="COLOR: red" href="http://e.weibo.com/kanjian2012" target="_blank">@看见</a>微博;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