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暴走山路三十年的乡村代课教师

1/21 山路漫漫,苗歌相伴;夏秋冬春,无问西东。麻玉兰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她也成为第三届“马云乡村教师奖”提名教师。(来源:中国网)

2/21 夯来小学位于湖南湘西花源吉卫镇夯来村,处于湘黔渝交界。在山头远远看到国旗飘扬的地方,就是夯来小学。(来源:中国网)

3/21 从1998年春开始,麻玉兰已经在夯来小学代课20年。夯来小学是吉卫镇最偏僻的一所小学,目前这里的20名孩子,一部分家在夯来村的上寨,一部分家在三面悬崖环抱的深谷之中的下寨。(来源:中国网)

4/21 课堂上的麻玉兰。在这个一师一校的地方,她担任着学前班到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美术等课程的教学。由于没有音体老师,只有她自己代课。(来源:中国网)

5/21 课堂上认真朗读的二年级孩子麻菊。麻菊的父母在江西抚州宜黄的工厂打工,她和读一年的妹妹麻微,由在家务农的爷爷独自照顾。(来源:中国网)

6/21 麻玉兰让孩子们用“如果……就……”造句,麻菊在作业本上工整地写下“如果没有爸爸妈妈我们就没有幸福。如果没有老师,我们就没有知识。”(来源:中国网)

7/21 课间时候,麻菊的妹妹麻微(画面右)和小伙伴趴在窗台前。夯来村村民普遍贫困,青壮年多在外打工,空心化严重。学校的孩子们大多只有在过年时,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来源:中国网)

8/21 麻玉兰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跳舞。她说,自己多是教孩子们苗歌和儿歌,最近学校的志愿者教了一些新的儿歌和舞蹈。她觉得自己有了紧迫感,需要多上网开拓眼界,多让孩子们接触山外的新鲜事物。(来源:中国网)

9/21 在夯来小学,学前班在一个教室,一年级和二年级在一个教室。同时给三个年级的孩子上课是件技术活,有时候孩子们会聚集到一个教室一起上课。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复式教育是很多孩子的经历。(来源:中国网)

10/21 麻玉兰带着孩子们在教室外边活动,学校两个孩子的家长在旁边给孩子们做午饭。“麻玉兰说,现在的条件和当年比,好太多了。”1998年时,夯来小学只有一个班,8个学生。当时的校舍,只有瓦盖的小木房、用竹枝混杂牛屎木柴围成的墙房、几张破旧的课桌椅、凹凸不平的地面。

11/21 麻玉兰说自己很欣慰:“有些家长见我一个人又要上课,又要给孩子们做饭,洗碗,时不时到学校来帮我做饭。”(来源:中国网)

12/21 麻玉兰给孩子们盛饭菜。她不仅仅是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也是保姆、厨师、修理工、清洁工……(来源:中国网)

13/21 现在的孩子,中午能在学校吃上热饭热菜。而为了这顿热腾腾的午饭,麻玉兰每天早上6点钟就要从家里背柴火到学校,并每天准备要用的食材。(来源:中国网)

14/21 放学后,下寨的几个女孩子在麻老师的护送下回家。孩子一批批长大,这条孩子们的回家路,麻玉兰送了一遍又一遍。(来源:中国网)

15/21 麻菊和麻微的父母最近赶回来参加村里长辈的丧事,过年后再出门打工。能和爸妈在一起,麻微很开心。麻昌求说,家里两个孩子的学费,经常是自己打工回来后才交给麻玉兰。(来源:中国网)

16/21 爸妈不在的日子,都是麻菊和麻微的爷爷照顾两人。麻玉兰说,留守现象在村里很普遍。为了使学生不失学,她经常得替学生垫付学费。(来源:中国网)

17/21 送完孩子们到夯来村的下寨,麻玉兰走回机司村。这条一个小时的路,她风雨无阻地走了20年了。从机司到白岩、大老排、如腊,再到夯来,这些大山深处的小学,都留下了麻玉兰的足迹。(来源:中国网)

18/21 画面左下方的那块石头,是麻玉兰还在大老排教学点时砍出的那条山路的必经之处。那时候,麻玉兰带着镰刀和叉子,用了两个星期时间砍出一条上学路。走累了的麻玉兰,会在这块石头上歇脚、唱苗歌。(来源:中国网)

19/21 麻玉兰带着孙子孙女到母亲家。麻玉兰的三个儿子全部大学毕业,自己也升级做了三个孩子的奶奶。麻玉兰最欣慰的事,就是家人对她的无私支持。(来源:中国网)

20/21 关于家人,关于孩子,麻玉兰说自己有亏欠,有感恩。麻玉兰说,从爸妈到婆婆,从丈夫到儿子儿媳,没有他们的支持理解,就没有自己对当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来源:中国网)

21/21 麻玉兰说:“只要孩子们还需要我,只要我还能爬得上山,上得了课,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 (来源: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