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图片

深海捞螺人

1/22 10年前,螺不用捞,聚在一起有10公分厚;现在,即使潜入水下10米,也得仔细寻找。嵊山岛上的捞螺人,买不起几百万的远洋渔船,近海也无鱼可捕,他们,只能用最简单的设备,潜入深海,以生命为代价换来并不丰厚回报。摄影:李颀拯

2/22 嵊山,浙江省舟山远离大陆的东海中的小岛,面积4.22平方公里,但海岸线总长19.26公里,岛上有常住居民1.1万,95%以上从事着与海洋捕捞有关的工作。但仅有10多人在从事着这项低成本高风险的工作,深海捞螺。

3/22 买只小船,置办一些廉价的设备,再雇一名船老大。4点起床,5点出海,太阳出来时,捞螺人已在各种岩石、海沟边开始作业了。嵊山弯曲的海岸线比较适合螺类的聚集,船老大开着船,在捞螺人的判断下寻找海沟里的黄螺。

4/22 53岁的刘存良换上潜水衣,一把铁勾,一个网袋,腰上缠着管子,“扑通”跃入海中。铁钩用来固定自己,网袋是装集螺用的,管子不仅传输着空气,更是老刘和船上唯一的纽带。船老大一手驾船,一手牵着呼吸管,“呼吸管迅速下沉”是水下人的求救信号,船老大会迅速拉管子把人拖上船。

5/22 视线顺着海面上飘出的气泡的移动,半个多小时后,看到老刘正游向一片暗礁,暗礁的东侧突然出现一个大的旋涡,船老大立即起身去拉,但还是慢了一步。老刘浮出水面时,还是被大浪甩在了岩石上。上船后,他一边骂娘一边不停的咳。

6/22 掏螺的季节是每年的5月到10月。5月底,海水还冰冷刺骨,此时老刘已经是第二次下海作业。摄影师换上潜水衣,接过船老大递过来的呼吸管,准备与老刘一起沉入海沟。

7/22 空压机输出的氧气带着浓浓的油气味。仅仅下去2米,周围就混浊得什么也看不清了。伴随着呼吸管里“扑扑……”的水泡声,隐约中,摸到了老刘,他在水下的岩石边摸索着,几乎已经把脸贴到岩石上,努力看清螺在哪儿……

8/22 老刘从事潜水捞螺的工作还不满5年。他说:“这行在岛上出现还不到10年,以前的螺根本不需要潜水去捞。”他回忆道,“7月黄螺交配季,螺都聚到一起,最厚的地方有10多公分,一旦螺受到惊吓,会迅速收缩肌肉,整片螺群从岩石上塌下来,下方的人不被砸死,也会被砸伤。”

9/22 可现在每次下水,收获都少得可怜。“大约从十年前开始,岛上的螺类,贝类越来越少,近几年,哪怕潜入水下10米左右,都得细心寻找才能有收获。周边另外的几个岛都已被设为保护区了,过去捕捞是要被罚的。”老刘说。

10/22 这一天,他整整在水下作业了9个小时。只在午餐吃了两块饼干的时间里休息了下。收工时,他的眼睛已经开始充血,一双手被海水泡得发白浮肿。长期的下潜工作让老刘每年都要做一次高压氧仓,排一排肺里的毒素。

11/22 下午4点,船靠岸,已经有人在等待收购。这一天,老刘收入了1100元,扣去柴油费100元,船老大工资200元,他的净收入是800元。老刘自己算过一笔帐,从5月1日到10月30日,天气允许的话,一年实际可作业时间约为50天,这样下来一年的收入在5万元左右。

12/22 一些不能及时卖出去的剩货,老刘会拿回去给老婆做精加工,然后放到冰箱里存起来,等到家中有客人时,拿出来招待。

13/22 这10天里,虽然老刘每天都出海,但真正能下水作业的时间只有3天。老刘说:“能下水作业要符合两个基本条件,风小浪小,水下能见度大于1米。”老刘感叹道:“我还有三年好干,之后,靠什么生活,只能再做打算了。”

14/22 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而在驻岛拍摄的半个月时间里,小岛周围就发生了两次大面积的赤潮。

15/22 东海的舟山渔场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近海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让不少渔民考虑是否另谋生路。10年前,嵊山岛的后头湾,是一个聚集着上千人的村庄,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交通的不便,如今已变成了空村。

16/22 岛上的居民越来越少,剩下的人在大多数的休息时间里,除了抽烟、喝酒之外也无事可做。

17/22 这里的娱乐活动也非常单一。夜晚,唯一的一间台球房被无所事事的渔民挤满,他们在打牌和赌博中寻求一些刺激。

18/22 2013年6月,另一条船上的捞螺人,在下潜时呼吸管被礁石缠住,慌乱中上浮速度太快压力骤减,导致肺部气压过大,不幸身亡。此后老刘和他的同行整整有一个多星期没敢下水。

19/22 岛民的墓地临着大海,靠海吃海的渔民们,对大自然多是有着敬畏之心。他们希望在祖先的庇护下,出海后能平安归来。

20/22 每天下午4点,就会有深海捞螺人的家人在岸边张望,等待着亲人的小船回归到他们的视野中。

21/22 船,越走越远;海,越潜越深;螺,却越来越少。曾经的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渔场,如今不得不面对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的现状,鱼捕完了捕虾,虾捕完了捞螺,那么螺捞完了?东海还剩下什么?

22/22 感谢观看本期《看见》!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a style="color:red;" href="http://e.weibo.com/kanjian2012" target="_blank">@看见</a>微博;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相关推荐